肾阳虚型高血压中西医结合初探

[复制链接]
查看275 | 回复0 | 2014-5-11 15: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肾阳虚型高血压中西医结合初探
2004年9月12日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医96级 郭琴

    提要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种之一,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范畴,历代 医家一般都遵循阳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的病理转化规律。而结合中西医理论来看,该病 多为虚中夹实,其中肾阳虚水湿为患,气滞血瘀痰凝,为其主要病机之一,而温阳化气行水 ,活血化瘀则为其治法。

    关键词 高血压 肾阳虚 温阳 化气行水 活血化瘀

    1 理论探析

    1.1肾阳虚,水湿为患,气滞血瘀

    1.1.1肾阳虚与高血压

    高血压的产生是由于阴阳平衡失调,其病变在肝,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但高血压病根源于肾,如《医学从众录·眩晕篇》云:“肾为肝母,肾主 藏精,精虚则髓海空而头重,故《内经》以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也。其言虚者,言其病根。 ”所以临床上虽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较为多见,但由于阴阳互根,病变日久必然导致阴损 及阳,因而肾阳虚型高血压也不少见。阳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临证指南》邹时乘按 :“头痛一证,皆由清阳不升……”,而高血压病的明显遗传倾向及随年龄增长而患病率增 高的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肾阳虚在本病中的影响。近年来关于高血压病的许多病理生 理改变的临床研究也从微观领域进一步确定了肾阳虚在本病发病中的地位。如田海明[1]等发现内分泌功能降低和调节失常可能是高血压发病的因素之一。何敏[2]等发现高血压病时过氧化脂质显著增高。余一平[3]等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免疫 功能调节紊乱。这些病理改变与近年来有关肾虚的研究结合起来,无一不是肾虚的微观表现 。而高血压病许多临床表现如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痿、性功能低下,舌淡胖有齿痕,脉 沉细等从宏观上反映了高血压病肾阳虚的客观存在。

    肾阳虚,水湿为患,水钠潴留五脏六腑之阳皆根于肾中之阳,有赖于肾阳的温煦气化才能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水液能 在全身运行不息,全赖肾阳将水津蒸化为气,才能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若阳不化气,则水 液停滞,水湿每循少阳三焦侵犯机体各部,犯于某部,某部即呈病态。水湿上犯清窍则眩晕 头痛、头昏 ......
    网 /html/Dir/2004/09/12/46/47/78.htm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084 字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