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抓副症和辨病机结合用方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抓副症和辨病机结合用方
[复制链接]
139
|
0
|
2014-5-4 15: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抓副症和辨病机结合用方
2001年9月17日《中国中医药报》第1626期
当代在研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时,多把原文中记述的必见症状,叫主症,把或见症状或非必见症状,叫副症。临证用方,主症虽说“必见”,但是不必俱见,副症虽说“或见”或“非必见”,但是对具体病人来说,有时却可能是他感到最痛苦的主诉症状。抓副症,进而深入辨析它的病机,治疗一些疑难病症,常常使人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
《伤寒论》第156条说:“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心下痞”是指病人胃脘部堵塞胀满的自觉症状,这个症状并不是五苓散适应证中的主症,但对于这个病人来说,却是以“心下痞”为主诉,是他最感到痛苦的主症。因此如果根据“抓主症”用方的思路,“与泻心汤”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用过泻心汤后,实践证明无效。于是必须详细寻求其它的症状,并根据全部症状表现,进一步深入探求它的病机。从病人还有烦渴与小便不利等症状,知其“心下痞”的根本病机,是下焦水邪内蓄,下窍不利,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所致,于是改用五苓散,药到病除。这就是“从副症,兼求病机”用方思路的范例。有人说,这是张仲景辨证不准确,以药试人。我认为这是张仲景举例示人以法的典范。+,
曾治赵姓女士,42岁,主诉胃脘胀满数月,进食减少,时轻时重,一直服用胃动力药和舒肝和胃、利气消满的中药,没有明显的效果。详问病人,知其平素口干口渴、小便量少,自觉有硬物从少腹向上顶至胃脘,胃脘胀满,饮食不下。舌体胖大、舌苔水滑、脉沉弦,亦均为水邪内结之象。于是用五苓散原方煎汤服用1周,诸症消除。+,
又诊闫姓女患者,剧烈呕吐,水食难下,若每日输液超过1000毫升,亦会吐痰涎粘液,经检查没有发现导致呕吐的器质性病变,于是诊断为“神经性呕吐”。住院治疗2个月,症状不减。病人神疲消瘦,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伴有小便短赤、口中燥渴、心烦失眠、舌光红无苔、脉细弦小数等一派阴伤内热的症状。仅凭现在症状,还不能判断是因为长期呕吐造成了阴伤,进而产生了内热,还是原来就有阴伤内热而导致了呕吐。于是详细询问病史,患者补诉,既往患有慢性泌尿系统感染和神经衰弱,常小便涩痛、口渴、心烦、失眠。这次发生呕吐,是因和家人生气而诱发。据此情况,认为病人原来就有阴虚内热,且是水热互结。这次发病,是因肝气引动水气,水邪犯胃,胃气上逆,致呕吐不止,于是试用猪苓汤原方3剂。因病人目前已无明显的肝气郁结的表现,而且舒肝药物温燥易伤阴液,故未加舒肝药物。又怕病人吐药,嘱每天服药一剂,分多次服用,每次只服一两口。患者服此药后竟然不再吐药,且感到服这样的药很“对口”。再服3剂,已可进食米汤。连用本方3周,已可正常饮食,小便短赤涩痛、口燥口渴、心烦失眠的症状亦皆有缓解,于是出院调养。后随访3年,未见复发。+,
猪苓汤在《伤寒论》中的适应证,主症有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心烦不得眠、发热、脉浮,副症有或咳、或呕、或下利。但在此案中,副症呕逆却是作为患者最痛苦的主症出现,而原方证中的主症反而下降到从属地位。以前有用本方治呕逆的报道,我用本方治下利、治咳喘、治眩晕,皆是从抓副症,兼求病机的思路入手的。可见在《伤寒论》原文中,即使是副症,也是不能忽视的。(郝万山)
网 /Html/Info/News1/008/00869.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xenh6343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