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改错》对祖国医学的发展

[复制链接]
查看128 | 回复0 | 2014-5-8 07: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医林改错》对祖国医学的发展
2004年12月27日《中国中医药报》第2267期
     创新是医学的生命,没有创新,医学就无法进步。《黄帝内经》力倡“去故就新,乃得真人”(《移精变气论》)。而中医学发展到今天,能够不断完善、成熟、壮大,也正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我国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因著作《医林改错》的问世名噪一时,而他的创新精神,除了在解剖学上的贡献之外,还体现在一些新学说的创建上,这里不妨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

    一、提出脑髓说,把脑作为一个独立的功能单位。王清任认为,人的“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这是因为“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盛脑髓者,名曰髓海。其上之骨,名曰天灵盖”。“两耳通脑,所听声归于脑”。“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归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一句话,脑是一个独立的、重要的器官。脑主意识,并且作为感官的通路,对感官起统一指挥的作用,脑的这一功能的形成是从胎儿就开始的。王氏的这一结论不是没有根据的主观臆断,而是在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之后得出的——“看小儿初生时,脑未全,囟门软,目不灵动,耳不知听,鼻不知闻,舌不言。至周岁,脑渐生,囟门渐长,耳稍知听,目稍有灵动,鼻微知香臭,舌能言一二字。至三四岁,脑髓渐满,囟门长全,耳能听,目有灵动,鼻知香臭,言语成句。所以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王清任的这一学说,是对《黄帝内经》“肾脑说”和“心主神明说”有突破性的发挥,是明代医家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说的完善和扩展,比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1863年发表《脑的反射》的论文、提出“脑为思维器官”的观点还早30余年 ......
    网 /html/Dir/2004/12/27/51/25/78.htm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27 字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