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炎黄子孙说《内经》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炎黄子孙说《内经》
[复制链接]
151
|
0
|
2014-5-8 07: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炎黄子孙说《内经》
2004年12月2日《中国中医药报》第2253期
据史籍记载: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伏羲氏(教民畜牧、庖厨、画八卦)、燧人氏(教民取火烹食物)、有巢氏(教民从野居到建宇室)等古代贤圣,使上古民众不仅要防洪水、猛兽等灾害,还要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所改善。衣着方面,人们原来披树叶、兽皮“能覆前而不能覆后”,黄帝之妻氏教民养蚕、植麻到织衣;食物方面,炎帝神农氏从“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到教民播种五谷,“一日而遇七十毒”乃有医药。在远古历史最惨烈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战胜了蚩尤,中华民族第一次实现了统一。历代的广大民众感到所以能得到太平、兴旺,都和我们以炎帝、黄帝为代表的上古贤圣所建功业分不开。因此,我们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基于上述历史背景,炎黄子孙这一概念即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发扬,有着不可分离、不可割断的关系。2r,
黄帝战胜了蚩尤,在统一中华大地之后,思考最多的就是民众的生存和健康。因为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与存亡。黄帝经常和他的助手岐伯、雷公等人探讨如何使民众得到医药、健康等事宜。后人对于这些谈论、探讨的内容,开始通过“口耳相传”、“识识相因”变为医药经验,加之收集记录了各地、各民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片段资料,加以整理、综合,渐渐总结出了学术思想,编辑成书简,这就是《内经》,即《黄帝内经》。根据现存的《黄帝内经》内容,除了主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还保存着古代的本来面目之外,其中有很多部分可能是后人增补的。这是因为在《内经》成书之后,历经多次战乱、社会动荡,书简多有散失、残缺,后人加以充实是意中之事。由此可见这一伟大著作,绝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医学成就,而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各地方的医疗实践汇集,是可靠的、来源于在人体实践的总结性巨著。2r,
笔者作为炎黄子孙、从事中医工作将近70年的老中医,深知《黄帝内经》对中国医学的巨大贡献。《内经》的基本内容大体上归结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针刺学说”、“精气神学说”、“病因学说”、“摄生学说”、“运气学说”以及一些与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它内容博大、旨意精深,是一部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医学宝典。综观其学术思想,主要有:人体生命观、天人相应观、互动观。正如王太仆所说:“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近代专家亦誉之为“东方传统生命科学。”因此,几千年来,它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其价值至今不衰。笔者之体会既多且深,举例说:我辈老中医治疗各种疾病,都要考虑患病之人当时所处环境、季节等,即患者与自然的全面关系。“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是治一切外感病必须首先掌握的。比如麻疹,治宜宣透,但疾病在四时不同气候下,由于春温、夏暑、秋湿(或秋燥)、冬寒之不同,宣透之中还当区分之,给予不同的投药,方有显效。比如,1956年石家庄市流行乙型脑炎,用白虎汤甚效;次年,北京市流行此病,用白虎汤不但无效,反而恶化。究其原由,虽均发于暑季,而石家庄久晴无雨偏热,辨证属暑温范畴,投白虎汤清热透邪,正中病机。而次年北京久雨,湿热交蒸,辨证属湿温范畴,应该用化湿热之三仁汤化裁,顿时转危为安。这是《内经》中,人与自然整体观的具体体现,否则不可能有此治效。又比如,人与疾病的关系,《内经》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使医生明确人身正气存内,就不致患病,一旦正气虚了,就会因病邪侵入而病。同时,“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中医补法,也是由此而生。“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虚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异,补法就有补气、补血滋阴、助阳之区分。再如“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等等,指出了补的原则和方法,使中医有丸、散、膏、丹等丰富多彩的补益方法以适应各种虚证。根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笔者在治疗肿瘤方面,制定了“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症治之”的“十二字原则”,治疗了很多肿瘤病人。这是由于,笔者在临床上,对《内经》的病机和治则,既多熟习还常应用。笔者对“治未病”,思想上更是重视,决不能浅薄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至于“三因制宜”、“标本缓急”等原则,在辨证方法上,分清阴、阳、盛、衰,方能施治。《内经》的阴阳学说、脏腑学说,指导临床的例子不胜枚举。就脏腑而论,比如“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据此,临床上,笔者常以淡渗性味之药,先上升而后下降,以治肾病,得到膀胱气化,则小便通利,治得显效。笔者还以脏腑学说,探治各种疑难病证,虽不直接对其病证,然则合乎“先其所因,伏其所主”的原则。我辈老中医对脏腑十二官理论,即十二官不得相失的理解是深刻的;对“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更是十分重视。从而,对于养生、析病、救治大病重证,乃至防治难治的老年病,都有举足重轻的作用。我辈老中医这样的实例甚多,说不尽言。2r,
《黄帝内经》这一巨著的现实意义极大。它是中国医药从理论到实践的代表。它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回顾中医药在整个20世纪的沧桑变化,有许多令人回味,发人深思的地方。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中医政策逐步得到贯彻落实,全国中医事业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并正在走向世界、造福人类。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重申了“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的一贯方针。抚今思昔,感觉到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走到这一步,来之不易。今天,我国的中医事业虽面临新的前景,但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同在,成功与困难并存。2r,
中医应该走自身发展的道路,中医机构应该突出中医特色。如果形形色色削弱中医的做法不改变,或是在漂亮的口号下使中医很快西医化,那就重复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消灭汉医的悲剧。为了在不同认识的比较中,使人们分辨出一条比较清晰的路子。作为值得自豪的炎黄子孙,在尊重中华民族文化,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前提下,重温中医的经典巨著,了解它的理论与认识,探讨和发扬它的实质内容,就是今天说《内经》的理由所在。( 何 任 浙江省中医学院教授)
网 /html/Dir/2004/12/02/50/85/2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杏林杂谈
尊生保健
tfup4642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