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伤寒论》“辨某某病脉证”辨的是什么?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伤寒论》“辨某某病脉证”辨的是什么?
[复制链接]
281
|
0
|
2014-5-20 03: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伤寒论》“辨某某病脉证”辨的是什么?
2006年2月13日中国中医药报 第2486期
笔者研读《伤寒论》,认为仲景“辨××病脉证”辨出来的是病机,而不是什么“证”。现不揣浅陋,略述如次,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本条病属“太阳”,脉为“微弱”,证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通过辨病、辨脉、辨证,得出“此无阳也”的结论,治则是“不可更汗”,方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第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本条通过辨病——“伤寒”、辨脉——“寸口脉浮而紧”、辨证——“腹满谵语”而得出“此肝乘脾也,名曰纵”的结论,“治”用“刺期门”的方法。
第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本条开宗明义即指出病为“少阴”,脉象表现为“弦迟”,证有“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且“始得之,手足寒”,仲景通过病,脉、证的辨析,认为可以诊断为“胸中实”,应因势利导,以“吐”而去其“实”,并特别告诫“不可下也”。若病人的症状表现不是“复不能吐”,而是“干呕”,此时就变成了“膈上有寒饮”而不是“胸中实”了,“不可吐”,当用“温”法以振少阴阳气而化饮,方用四逆汤。
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本条论述病、脉、证竟然有序,病属伤寒,脉显滑象,证见四肢厥冷,通过辨病、脉、证,仲景诊为“里有热”,方用白虎汤。
通过对以上四条的分析,仲景“辨××病脉证”辨出来的的是病机,而不是证。病机又称病源。仲景《自序》云:“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就是最好的内证。
不客气地说,现代治《伤寒》大家,可以说几乎不认识到这一点。如刘渡舟先生自己曾说:“我认为,一部《伤寒论》经过归纳分析研究之后,极为清晰、极为醒目地突出了三个字,也就是:证、治、辨而已矣。证与治是指方证,即《伤寒论》中的方证与治疗……方与证的对应,比类相附之际,张仲景慎思之、明辨之,有机地、也很巧妙地揉进了辨析证候的理论与思想方法。它的作用能把僵化的病症,变成了活的灵魂……能于指顾之间,辨出了寒、热、虚、实各种证候。”
其实,清代沈明宗在《伤寒六经辨证治法·门人问答》中早就有云:“何谓病机……仲景书中悉具,但汝辈未曾看破此关,仅知六淫感入经络、脏腑、营卫、阴阳,则显经络脏腑、营卫阴阳之证,不知证虽显,而机则不停,且有进退流伏不一……如太阳阳明之脾约,乃病在太阳,其机先向太阴,而正阳阳明、少阳阳明,机亦如是也。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病系太阴,然不能发黄,而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少阴之一身手足尽热,而为太阳病;厥阴呕而发热,为少阳病,此皆脏机向于腑,但从腑而不从脏治也。如太阳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疼痛;机向少阴,故当救其里;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痛者,乃太阳误下,而机陷太阴;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七八日,热除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皆腑机向脏,不治其腑,治其脏也……皆机留伏不行,机几乎息,故当随其机之流伏施治。正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也。惟邪入胃腑,无所复传之地,但治其本也。如此随机察证,则治病易已探囊矣……胸痹心痛,有肝脾肺肾之缓急,故随机各处一方。痰饮遍流脏腑,上下内外,所以随机设方而治。水气之繁,但随风寒虚实而治。疸证有三,随机虚实处方。杂证繁多,不能枚举……所以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转入阳明,若实者,随机而攻之;其机向于他脏他腑,而无出入之门户,即当随机之和解……故仲景立汗吐下和温诸法,方计二百六十有二,合式其机,当用则用。然机虽转,而方则随其脏腑而定也。有一方能疗数病,或一经之病,而设数方,乃阐机之一动,则成一方;若三五数动,则三五数方,使人见机而立方疗病……后贤徒读其书,顺文注释,不能阐发微妙心髓,令业是道者,执法执方,全无变通,不识进退流动,故治疗不灵。后人刻舟求剑,每经每证,各立一方,所以治之多误……故业斯道,须以《金匮》《伤寒》,参悟圆融,得其进退流动之机,则治病如拾芥,方为深入仲景之堂。”
已故四川现代名老中医陈潮祖先生也独具慧眼,一针见血地指出:《伤寒论》“专论病机条文虽然较少,却又无一不以病机为其根据。”“《伤寒论》的全部内容,都是脏腑病机的具体体现。”“《金匮要略》也是以脏腑经络病机作为基础的。一切证候的产生,都是脏腑功能发生病理改变的反映,根据脏腑病机进行辨证,是本书的主要精神。”
探讨并还原《伤寒论》“辨××病脉证”的精神实质及本来面目,对我们今天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所谓的“证实质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今学界孜孜以求的“证实质研究”中所谓的“证”是不存在的,而是转换成了研究“病机的实质”。但中医病机术语是以气、阴阳、五行等一些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的概念与范畴为基础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用非民族性的实证方法去研究这些民族性概念利范畴的实质,只能证实并已部分证实了其非民族性层次的东西,而对其民族性的内容则是它不能证实,而且也永远证实不了。D2(张效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html/DirDu/2006/02/13/87/08/6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杏林杂谈
尊生保健
cbfkq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