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古代证素内容梳理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古代证素内容梳理
[复制链接]
157
|
0
|
2014-5-3 05: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古代证素内容梳理
2006年9月4日中国中医药报 第2598期
各种辨证方法和纲领的核心,是辨识和确定证候的本质,即辨证的基本要素,古今医家提出了各种具体证素概念。对证素内容进行梳理,使之统一规范,是辨证规范、建立辨证统一体系的基础。
《内经》《难经》有关证素的创见
《内经》对于辨别病位、病性的内容,已提到很多,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将各种证候分别归属于心、肝、脾、肺、肾、上、下,风、寒、湿、火、热,而为“病机十九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之论。《灵枢·经脉》列出肺手太阴之脉等十二经脉各自“是动”、“是主所生病”的证候,为经络辨证奠定了基础。《素问·脏气法时论》、《素问·宣明五气》、《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等篇提出了五脏六腑病位的各自证候,如“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素问·刺要论》还将形体病位区分为“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素问·通评虚实论》确定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病性分类原则,《灵枢·决气》有精脱、气脱、津脱、液脱、血脱之称,《素问·五常政大论》将“毒”分为寒毒、湿毒、热毒、清毒、燥毒。《内经》许多篇章还提到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结、气逆、恶血、水饮等具体病性证素,如《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难经》第九难指出“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第十难确认了五脏五腑病位概念;第十四难规范了皮毛、血脉、肌肉、筋、骨五体受损的主症;第二十九难提出阳维、阴维、阴跷、阳跷、冲、督、任、带等奇经八脉之为病。
《伤寒杂病论》辨证素的内容
《伤寒论》归纳提出了太阳病、阳明病……等六类证候概念,经林亿整理的《金匮要略》,首篇冠以“脏腑经络先后”之名,因而后人称张仲景为辨证论治的创始人,谓其以六经传变为纲,辨外感“伤寒”,以脏腑病机为纲,辨内伤“杂病”。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并不是对每一病、症都进行辨证论治,绝大多数条文都没有明确的证名诊断。书中所提到的证素概念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表(外)、半里半表、里(内)、腑、脏、上、下、阴部、阳部,心、肺、脾、肝、肾、胃、小肠、大肠、膀胱、血室、子脏(胞门),头、喉、胸(膈)上、胸(中)、心膈、心(胁)下、膈间、上焦、上脘、膈下、腹中、肠间、下焦、少腹、丹田、肛,经络(经、络)、皮肤、腠理、筋、骨(节)关节、骨髓、四肢等病位概念。虚、实,风、中风、寒、伤寒、热、湿、雾、瘀热、风湿、寒湿、水气、寒饮、瘀(畜)血、气实、血寒、脓、燥屎、宿食、气虚(衰)、血虚(不足)、阳虚、阴虚(虚热)、阳(气)衰(绝)、卫气虚(衰)、荣虚、亡血、亡阴(阴气竭)、亡阳(阳微)、脱气、戴阳、亡(无)津液、阴盛、阳(气)盛、阳结、阴结等病性概念。
后世有关证素辨别的重要论述
《中藏经》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诸篇,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脏腑虚实寒热辨证法,使脏腑辨证初具系统性。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曰:“诊病者,必先分别气、血、表、里、上、下、脏、腑之分野;次察所病虚、实、寒、热之邪以治之。”张三锡《医学六要》称:“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曰实,而气、血、痰、火,尽赅于中。”
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曰:“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是即医中之关键,明此六者,万病皆在诸掌矣。以表言之,则风、寒、暑、湿、火、燥,感于外者是也;以里言之,则七情、劳欲、饮食,伤于内者是也。寒者,阴之类也……,寒者多虚;热者,阳之类也……,热者多实。”
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曰:“风、寒、暑、湿、燥、火,外感也;喜、怒、忧、思、悲、恐、惊,与夫阳虚、阴虚、伤食,内伤也。总计之,共一十九字,而千变万化之病,于以出焉,然病即变化,而总不离乎一十九字。”“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亦不出此。”
清代叶香岩创卫气营血辨证,《外感温热篇》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吴瑭创三焦辨证,《温病条辨·中焦篇》云:“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朱文锋 湖南中医药大学 甘慧娟 福建中医学院)
/html/DirDu/2006/09/04/16/12/9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尊生保健
杏林杂谈
中医内科
美容之声
ysuxj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