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调阴阳理念的人文特色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调阴阳理念的人文特色
[复制链接]
168
|
0
|
2014-5-5 10: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调阴阳理念的人文特色
2006年8月23日中国中医药报 第2591期
中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维模式,理论体系及发展规律,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知识,以及医疗实践等共同构成了中医学庞大的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点之一,在于其鲜明的人文特征。中医体质学作为中医独具特色的主要内容,其理论也显现出人文精神之渗透融合和深刻影响。
以人为本
《论语·卫灵公》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道即指人道,亦指天道,乃天人合一之道,天道依赖人的弘扬,人是实行天道的主体。
《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高世栻解释:“万物皆在天地覆载之中,惟人超乎万物之上,参天两地,故莫贵焉。”将天地人合而论之,三者相互联系密切影响,其间以人为本。
因而医者之天职不仅是治疗疾病,更意味着关注患病之人。《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医生治疗应以病人的病情为转移,以病人为核心。《素问·疏五过论》指出诊病要“从容人事,以明经道”,强调“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以及“离绝郁结,忧恐喜怒”等社会人事情况,指出不重视了解病人社会人事状况,会导致诊治疾病的重大过失,其弊端在于“受术不通,人事不明”。提出社会因素如社会生活环境之变迁,社会地位的剧烈变化等是造成情志内伤,影响体质的重要原因。《素问·疏五过论》强调,切脉问名,当合男女,凡诊病必问饮食居处,离绝菀结,忧恐喜怒,问年少长,勇怯之理,方能“审于分部,知病本始”。此亦以人为本思想在诊病中应用发挥。
《灵枢·行针》言:“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认为人群特点和个体差异的存在,其导致发病趋向、证候类型和预后之不同,治疗宜因人而异。《素问·异法方宜论》据东西南北中五方生活之人,因其地理环境不同,体质特征及常见病多发病有异之规律,“治所以异而病皆愈,”如东方之域其病多为痈疡,治宜砭石;西方者其病生于内,治宜毒药;南方者多病挛痹,治宜微针;北方者藏寒生满病,治宜灸法;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热,治宜导引按蹻等。《灵枢·逆顺肥瘦》记载,肥人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针刺宜深而留之;瘦人皮薄色少,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针刺宜浅而疾之;壮士针刺宜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婴儿者肉脆血少气弱,针刺宜以毫针,浅刺而发针;而常人端正敦厚,血气和调,针刺无失其常数。《灵枢·寿夭刚柔》论治指出,刺布衣者,以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均强调辨体论治实施个体化治疗,体现出因人制宜、因体论治的指导思想,其来源于实践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也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无过不及
《论语·雍也》提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南宋朱熹在《四书集注》云:“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认为中庸的基本含义是无过不及。并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医学坚定地固守着“中”、“和”等传统文化特质,中庸之道的理性精神亦渗透于中医体质理论。如《内经》认为,和是正常生命活动与健康无病的常态。《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人体的阴阳和谐协调为正常,其最佳状态之“圣度”为“和”,此状态若被破坏,“两者不和”则产生疾病,故《素问·经脉别论》有“生病起于过用”之论。
中医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从《内经》以阴阳五行、脏腑气血形志为分类依据,包括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形态与功能特征分类和心理特征分类,到现代体质类型的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其对于正常体质特征的核心表述多用“平和”概括,可谓扼要。诚如《素问·调经论》所云:“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灵枢·通天》对正常体质即“阴阳和平之人”特点的描述是:“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灵枢·行针》概言之为:“阴阳和调”。《灵枢·逆顺肥瘦论》称之为:“血气和调”,强调健康之“平人”、“常人”的主要体质特征在于阴阳气血处于平衡协调状态。《灵枢·本脏》提出心肝脾肺肾位置“端正”,则“和利难伤”,脏气安和,不易为邪气侵犯和伤害。《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内外调和,邪不能害”。重视人体气血阴阳和谐,以及社会生活环境的和谐。故《内经》描述病因病机时频繁使用“过度”、“太甚”、“无穷”、“无节”以及“淫溢”等,内外的诸多“过”,导致人体之“和利”、“血气和调”状况的失衡,甚至破坏,进而影响体质产生疾病,其立足点显然在于“生病起于过用”。
以平为期
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劳逸过度,药物过用等均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也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体质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这种体质特点或隐或现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之中。体质状况在疾病的发生、演变和预后中起着关键作用,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不同体质对病邪的反应性不一样。针对偏颇体质个体进行病因预防,在疾病临床前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中心前移,重在纠正偏颇体质,阻止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成为病因预防和中医体质干预的重要内容。
《素问·至真要大论》揭示治病调体之原则在于:“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其临床应用要点是“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张志聪注:“凡物之五味,以化生五气,味久则增气,气增则阴阳有偏盛偏绝之患矣。盖言气味之不可偏用也。”告诫饮食无味之用,与药物治病,不能滥用、过用,避免过用致偏胜而造成机体的偏颇。药物使用宜恪守“中病即止”,切忌过用而反伤正。故应遵循“衰其大半而止”之原则。可见,以“和”为贵,治疗以平为期,既着眼于疾病的治疗,又重视人体功能的协调平衡,关注偏颇体质的调理,顾护人体正气的护卫与守持,是中医治病及调体的重要指导原则。(钱会南 北京中医药大学)
/html/DirDu/2006/08/23/14/70/95.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天气不错pga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