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程序——与《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一文商榷

[复制链接]
查看173 | 回复0 | 2014-5-2 15: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程序——与《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一文商榷
2007年1月5日《中国中医药报》第2663期
一、按部定位,二、据证定性,三、辨证定方,四、以方定名
     识证是感性认识,把错综复杂的证上升为理性认识,做到“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则需定位、定性、立法、处方,这一过程就是辨证论治。

    一、按部定位

    辨证之初,先辨病位,分清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这是辨证论治的第一步。《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本条举例说明按部定证的方法,里部有二证,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不呕为无太阴证,不渴是无阳明证,无表证是指无太阳证。这样三部之中无表证,无里证,只剩下半表半里证,由此可以定位在半表半里。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
    网 /html/DirDu/2007/01/05/33/74/80.htm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307 字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