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的主体是“摄生”

[复制链接]
查看245 | 回复0 | 2014-5-21 01: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治未病”的主体是“摄生”
2008年1月31日《中国中医药报》第2872期
治未病的主体是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遏制疾病的发展
     中医“治未病”虽言“治”,实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遏制疾病的发展。中医“治未病”更多的是一种防病理念,其主体是“摄生”。

    自《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以来,历代医家不断实践和深入研究,其思想得到逐步完善。隋代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将“治未病”相关内容整理归纳,列于卷首,称为“摄生”,像《宣明五气篇》中的“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也收录其中,提示要注意顺养。

    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专列“不治已病治未病”一节,提出明“摄生”以治“未病”:“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又说:“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 ......
    网 /html/200801/3152/1865.htm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577 字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