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论“血浊”与“治未病”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论“血浊”与“治未病”
[复制链接]
182
|
0
|
2014-5-2 18: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论“血浊”与“治未病”
2007年11月9日中国中医药报 第2827期
“治未病”是中医学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充分体现了先进的预防医学理念。现就“血浊”与“治未病”的关系进行探讨,以阐明清化血浊法在疾病谱系变化下对疾病防治的意义和作用。
一、血浊的内涵
“血浊”二字,首见于《灵枢·逆顺肥瘦》,其文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张志聪注云:“其人重浊,则气涩血浊。”可见,此处“血浊”有血液浑而不清之义。后世医家多有将“痰浊”、“湿浊”、“秽浊”、“浊毒”等并称者,而对“血浊”的论述则较少,仅散见于某些古代医学文献。笔者在拙著《脑血辨证》中将“血浊”的概念重新提出,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循脉而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血的异常在疾病发生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浊,其义有三:一是浑浊,与“清”相对。《老子》云:“浑兮其若浊。”《楚辞·渔父》云:“沧浪之水浊兮。”二是混乱,《吕氏春秋·振乱》云:“当今之世浊甚矣。”三是星名,《尔雅·释天》云:“浊谓之毕。”即“毕宿”。第三种含义当然与血浊的概念毫无牵涉。因此,血浊是血的浑浊或者混乱。浑浊是血的物质构成发生了变化,混乱是血的循行发生了紊乱。也就是说,血浊是指血液受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影响,失却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因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换言之,血流动力学异常、血液中滞留有害代谢产物以及循行障碍等,皆可称之为血浊。
二、血浊是现代致病因素作用的结果
由于医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渐退其次,而精神因素、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等日益成为现代人致病的主要因素,这些致病因素均可作用于血,导致血浊的产生。
生活压力、精神紧张、境遇人事等精神因素致病的关键在于导致气机失调。而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各种气机失常均可导致血浊。《格致余论·涩脉论》曰:“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素问·调经论》也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之情志调畅,则百病不生,若忧思过度,嗜欲无穷,则气机不畅,郁而不行,浊气亦随之涩而不行,蓄积血中,(血)清化为浊,是为血浊。有研究表明,长期激怒可引起大鼠全血黏度呈高粘状态;对猫恐吓小鼠的"恐伤肾"模型研究发现,其红细胞膜C3b受体花环率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升高,血浆中分子物质升高,巯基降低,均说明不良精神因素可直接导致血浊的产生。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大气中存在着大量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多种有害物质,《灵枢·阴阳清浊》曰:“受气者清。”古之天气清净,少有污浊邪气,故曰受气者清;当今之世,污浊邪气横溢,受气者亦可浊。污浊之邪气,弥漫空中,随天之清气同入于肺中,致宗气浊而不清,“贯心脉”后,浊邪亦随而入血,人体处在环境污染之中,污染物质由呼吸、饮食、皮肤进入体内,随血液流行,如果这些侵害超出了我们机体的自清能力或者累积过多,必然会导致血浊的产生。
三、血浊是现代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关键
由上述可见,诸多现代致病因素均可导致血浊的产生,影响血的濡养的功能。浊存于血中,致病极为广泛。如血浊失荣,污脑浊神,则致头脑昏沉,记忆衰退,精神涣散,思维迟钝;浊血污心,则致心悸胸痹,怔忡眩晕;浊血污肺,则致息微气弱,咳嗽痰喘;浊血污肝,则致烦躁易怒,胀痛积瘕;浊血污脾,则致胃胀呕逆,纳呆泄泻;浊血污肾,则致阳痿遗泄,耳鸣头空;浊血凝涩关节,则致关节僵直,疼痛不适;血中积浊,则致血脂高粘,流变失常;浊血停着皮肤,则致面色晦滞,易生斑点;浊血凝涩,久则化生痰瘀毒,四者胶结,生积生瘕,或为癌肿等等。
不仅如此,血浊还将导致痰、瘀、毒等病理产物的产生,相兼为病,加重病情。痰,是体内外各种因素,致人体津液循行失常停聚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血浊日久可以阻滞津液的正常循行,使津液停聚生痰;痰邪又可加重浊邪的沉积,并可酿生浊邪,加重血浊。血瘀,是体内外各种因素,致人体血液流行不畅或不行的一种病理状态或产物。《灵枢·阴阳清浊》曰:“浊者其气涩。”血浊可致气涩,气涩则血涩,血涩则血瘀。血瘀亦可加重浊邪沉积,淤滞过久又可酿生浊邪,加重血浊。毒,是多种因素所致之病理产物,其性烈而善变,易化热耗伤阴津,壅腐气血。血浊致病和缓,常伤人体之正气于无形。血浊日久,可化生毒邪;毒邪又可加重血浊。血浊、痰、瘀、毒,四者常相兼为病,相互增益,致使疾病复杂,缠绵难愈。
综上所述,血浊不仅是各种现代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形成之后又能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加重其病理变化,所以说血浊是现代疾病的病理枢纽。
四、清化血浊法在“治未病”中的意义和应用
《灵枢·逆顺肥瘦》曰:“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也。”可见,浊之在血脉,犹污物之在江河。欲去江河之污物者,必疏通河道;欲除血中之浊者,须采用清化通利之法,浊去则经脉通畅。血浊日久,可损伤人体正气,并能化生痰浊、瘀血、热毒等,故可加扶正、化痰、活血、解毒之品。血浊的基本治疗方剂可选化浊行血汤(路路通、虎杖、荷叶、焦山楂、决明子、赤芍、酒军、何首乌、制水蛭)加减。诸药相伍,共收化浊行血,除湿解毒之效。
血浊是对血的运行与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许多现代疾病,诸如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蛋白血症、痛风等等,均具有血浊证的特征。清化血浊可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预防医学意义。深入探讨血浊与现代疾病的关系以及清化血浊法在现代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有助于深化研究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寻求防治现代疾病的新途径,为探求更有效的方药开拓思路,从而提高临床防治疾病的效果。(王新陆 山东中医药大学)
/html/200711/0950/347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尊生保健
杏林杂谈
中医内科
美容之声
xenh6343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