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帖]《伤寒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伤寒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复制链接]
1110
|
0
|
2003-5-22 15: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伤寒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1年7月21日
杏林梦晓
《伤寒论》研究,是中医学术研究之热点,并呈现出明显的国际泛化趋势。数十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就研究内容而言,无论其深度和广度,均属史无前例。而其研究方法和手段,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纵观数十年《伤寒论》研究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有关《伤寒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是继承和创新的交错。换言之,即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合理选用传统的研究方法或大胆采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传统的考据、校注、验证、推理等方法,在理论研究中仍占有相当的比重。而计算机技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模糊数学、生物化学、光学、电学、力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的渗入,则体现了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
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仅就近数十年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评述如下:
一.传统理论研究
本文所讲之传统理论研究,意指围绕《伤寒论》展开的相关文史哲及医学理论和学术观点的研究,主要包括版本考证、伤寒注家、六经辨证体系、哲学思维、发展历史等内容。
在《伤寒论》版本研究方面,目前学术界多数仍认同以宋本和成注本为权威版本。近年来,《千金翼方》所载之《伤寒论》以其时间早于宋本而颇受重视,有学者将之称为唐本《伤寒论》。而若注重文献考证价值者,则林亿等校刊之别本《金匮玉函经》,自然不容忽视。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宋本《伤寒论》,应属刘渡舟教授等以赵刻本为底本校注的《伤寒论校注》本。另外,尚须提及的是,日本康治本和康平本、敦煌《伤寒论》残卷、长沙古本和桂林古本等,近年来均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学术界的反响。
关于《伤寒论》的学术渊源,目前存在几种不同看法。其一,是依据其自序所述,认为其理论根源于《内经》,国内医家多数认同这一观点。其二,认为《内经》与《伤寒论》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伤寒论》根源于江南文化圈以药疗为主的医学体系。持这一观点者,以日本部分医家为代表。其三,据《甲乙经》和《注解伤寒论》所述,并据近年的文献考证成果,认为《伤寒论》主要源于《伊尹汤液》,属经方体系,与《内经》所代表的医经体系有别。
自成无己首开注释之风气以来,其后注伤寒者,代不乏人。其学术观点、治学方法等,对后世之研究,起着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注家及注本,成为《伤寒论》现代研究之一大热点。就总体而论,目前伤寒注家注本之研究成果虽多,但涉及面不广,主要集中于明清部分影响较大之医家,如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钱塘二张等。然而,随着这类研究的深入,有关伤寒学术发展历史的研究,逐渐展开,从历史宏观的角度,考察《伤寒论》及伤寒学术的发生发展规律。
六经证治体系,是《伤寒论》之核心内容,亦是现代医家致力研究之重点。围绕六经体系之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这一领域内,最富挑战性的课题,仍属六经实质和厥阴实质问题的探讨。
有关六经实质的争论,历经近千年而未衰。仅近四十年来,围绕这一问题,就曾出现过数次较大规模的争鸣。50年代中后期的争鸣,其主要观点并未脱离前人之说;而80年代之争论,则逐渐渗入一些新学说。时至90年代,随着多学科交叉渗透之趋势愈显明朗,各种新观点层出不穷。然则,就其实质而言,多是前人观点的现代翻版或诠释,并未有大的理论突破。
由于原著的散佚传抄等原因,《伤寒论》文字错漏、义理未明之处甚多,而尤以厥阴篇最为突出。是以有关厥阴篇的认识,历代医家多不统一。数十年来,围绕厥阴的生理、病理、定性、定位等关键问题,研究者们付出许多心血。其中,以万友生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寒温合论观点,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随着对人类思维规律研究的发展,有关《伤寒论》辨证方法的研究,近年来受到普遍观注。研究者们除运用传统方法总结《伤寒论》之思维方法及规律外,更引入一些新学说,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逻辑学等,以映证之,取得了一批成果。
另外,有关《伤寒论》未病学说思想、体质学说思想、气化学说思想、时间医学思想等理论研究,亦取得相当的成就。
二.临床运用研究
此处所言之临床运用研究,指《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在现代临床中的运用规律和方法研究,主要包括病证诊断、治法原则、方药运用、临床思维等内容。其中以《伤寒论》方药在现代临床上的扩展运用,尤为引人注目。
在病证诊断方面,部分学者除强调遵循传统方法审证求因外,主张将建立病证诊断模型突作为突破口。运用多种手段,包括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及计算机技术,通过大范围的文献分析和临床检验,对《伤寒论》六经主要病证进行定性、定量的规范化研究,建立相对客观的诊断标准,以利于临床推广应用。有研究者曾将《伤寒论》基本内容和逻辑思维,进行数理分析,并建立相应的计算机六经辨证论治系统,取得一定成效。其核心内容之一,即是六经病证诊断模型的建立。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研究尽管颇具价值,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其广度和深度尚不尽人意,各种相关因素的处理存在不少困难,尤其是在中医辨证诊断原则性与灵活性关系处理上,尺度难以把握。因此,研究成果距临床实用,尚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有关六经治法体系的研究,目前多限于理论阐述和临床验证。而具体治法之于临床,必须通过相应方药加以体现,故治法之研究成果,常是通过方药临床研究而来。就《伤寒论》方药临床运用研究而言,主要表现在其运用范围的扩展和对现代疑难危重病证的救治方面。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伤寒论》方的疗效确切,在现代疑难危重病证的救治方面,颇具特色。其主要应用的研究方法,目前比较倾向于大样本观察统计其对现代医学诊断明确的疾病的疗效。这类研究,有利于拓展经方的治疗范围,科学验证经方的临床疗效。而其不足之处在于,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之间的关系不易把握。注重经方对西医疾病的泛应性,必然将以忽视中医辨证作为代价,而方药之运用,却是建立在中医辨证之基础上的,如此则其临床疗效,难以与实际相合。
方药临床运用研究,其另一重要特征是剂型改革。这一方面研究,相较而言,以日本汉方医成就最为突出。汉方剂型的改良,不仅节省药源、使用简便,而且促进了日本制药工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这一形势已为国内官方及学术界所重视,并拟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然则必须明确指出的是,剂型改革应以确保疗效为基本前提,此其一也;其二,正确处理现代药理应用标准和传统应用标准之间的关系;其三,充分发挥传统剂型加工及煎服法等理论优势。
方药临床运用规律的研究,是目前较为热门的课题。从临床思维角度探讨这一课题,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梅国强教授曾系统探讨了扩大经方临床运用范围的途径,是此类研究之典型。
三.现代实验研究
此处所论之现代实验研究,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实验手段和方法,研究《伤寒论》六经证治体系,以期埸示其内在本质。目前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证候本质、方药机理等方面,其成果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阐明了六经证治体系的部分机理。
六经病证本质研究,多从两个途径入手。一是确立一定的诊断标准后,选择合适的病例,通过对照观察,检测其相关的理化指标,进而分析推断其内在的病理生理机制。一是以中医病因学说为依据,复制相应的证候动物模型,观察其病理生理变化,以推断其内在机制。两种途径各有其优劣,前者关键在于诊断标准的建立是否合理和干扰因素的控制是否得当;后者关键在于动物模型建立是否合理及动物与人体差异的判别。
就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病证实质研究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各经的具体证候,研究指标涉及组织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流体力学、光学、生物电学、电磁学等内容,结果表明,六经病证涉及多系统多脏器多层次的病理改变,并不能以现代医学的观点去对号入座。某一特定证候的病理变化,除与病种相关外,可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且这种共性特征并不受病种之影响,提示中医证候分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值得指出的是,六经辨证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始终贯穿着中医整体恒动观念,而六经传变学说,正是体现这种观念的最好例证。研究者们为了揭示这种变化规律,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有关太阴少阴、阳虚证证治关系及阴证转阳的实验结果,从多方面证实了这种病证转化关系的客观存在。
症状体征是证候的基本表象,从特定症状和体征入手,探索其内在机制,是揭示病证本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胸胁苦满作为少阳病定位症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病种的对照观察中,胸胁苦满多与胆、肝二经密切相关,进而从侧面证实了六经分证论治之客观性。而用无创性彩色超声Doppler显象技术研究脉象,证实位、数、形、势一种或多种属性的变化,是形成脉象的基础。而从位、数、形、势的变化及其关系加以分析,可望了解脉象与心血管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全身各系统之间关系的变化规律,进而揭示病证之内在机理。
经方的药理机制研究,是《伤寒论》现代实验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主要经方都已成为研究对象,并取得满意的成效,诸如小柴胡汤、桂枝汤、白虎汤、大承气汤、理中汤、四逆汤等。其药理效应,随方药之不同而异,且每一方剂常呈现多系统多层次的泛化作用,较之西药,特异性多不显著。然其突出的临床疗效与药理特异性的不符,迫使研究者们颇费心血地去探求其中的奥妙。目前多数研究者倾向于,方药的主要作用机制,并不在于其直接对病原的清除和对病理损伤的修复,而是通过整体调节作用,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以促使机体自我康复。
这种调节作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良性的双向调节效果。即在病理状态下,方药通过逆病理变化的调节,以达到促使机体康复的目的。是以桂枝汤可促使动物的低温状态恢复,而亦可促使动物的高体温下降。而多数方药在生理状态下,却并不表现出明显的调节作用。正是这种特定方药与机体的特定病理变化的契合,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才发挥出其特定的治疗效应。
四.现代教育研究
随着全国各地中医院校的陆续创建,有关现代《伤寒论》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而院校教育首先面临的是教材建设。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伤寒论》教材建设历经数十年,目前已编至第六版,为中医药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与第五版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以其翔实的资料、公允的评述、合理的阐论,博得海内外学者的一致赞誉。
在数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伤寒论》教育已从单纯的传统课堂讲授模式逐渐过渡到教学——临床——科研结合的综合模式,说明经典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日益受到重视。与之相应的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改进和优化,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临床讨论、实验教学、题库建设等,逐渐完善。形象生动的讲解、直观可信的演示,大大提高了经典著作的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人才培养,各院校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有关《伤寒论》教学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综上而言,《伤寒论》研究总体形势不错,大范围、多途径,普及与提高结合,继承与创新并重,并呈现出明显的国际泛化趋势。然则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尤须明确方向,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将《伤寒论》这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推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万晓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