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帖]论太阴腹满腹痛证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论太阴腹满腹痛证
[复制链接]
1608
|
4
|
2003-6-15 14: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论太阴腹满腹痛证
《伤寒论》的太阴病篇主要论太阴脾病。脾主腹,主运化,所以太阴病篇的主体内容是太阴腹满腹痛证,弄清了这个问题,太阴病篇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在太阴病篇中,太阴腹满腹痛证共有三条:即第273条、第279条、第280条。三条证情虽同属太阴腹满腹痛证,但有病在气、病在血、气血兼病之异。现分述如下。
一、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此条被通释为太阴病提纲证,证情属脾阳虚而寒湿不运化的太阴腹满腹痛证。后人主张用理中汤来治疗。从气血角度辨证,本证病在气分。条文中的“自利益甚”四字,可谓是本证的画龙点睛之笔。它揭示了“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等症非但不因下利而有所减缓,反因下利而加重,从而道破了本证的腹满腹痛当喜温喜按,下利之物必是澄澈清冷,属虚属寒之真情。在治疗上,仲景虽未出方,却已是无治之中寓其治了。假言“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的误治之情,绽出本证治当温补的正治之法。仲景犹恐后人不解其意,遂于第277条又强调指出:“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这不仅仅补充了第273条证情中的“自利益甚”症兼口不渴,同时补述了太阴脾虚寒腹满腹痛下利的治疗原则当温中补脾,兼顾肾阳损伤的大法,从而使太阴病提纲证治完备。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句,亦应用厥阴病篇中的“下利欲饮水者,亦有热也”句相对照分析。下利而伴口渴者,是为热利;显而易见,下利而口不渴者,是为虚寒。这在临床上用以指导腹泻(包括肠炎、痢疾、消化不良等病)的辨证论治,具有极为重要的实用价值,简便易懂。
然而太阴脾阳虚而寒湿内盛之腹痛,仲景治“宜四逆辈”,并未言用理中汤。理中汤不见于太阴病篇,而见于霍乱病篇,但注家主张用理中汤治太阴虚寒腹痛证,这也颇具道理。“宜四逆辈”,即四逆汤类。理中汤方后加减法中有“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理中汤经过这样加减变化,但成由人参、干姜、附子、炙甘草所组成了,与四逆汤相类似,故仲景言“宜四逆辈”,实际上包含着诸如附子理中汤这样变化之类。治太阴虚寒证,取用理中汤加减,乃遵第159条“理中者,理中焦”之旨,立足治中,防治于下,治中有防,大有治未病之义。
二、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本条证情属太阴脾家气血不和之腹痛证。其轻者,脾家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腹满时痛的桂枝加芍药汤证。其重者,脾家经脉气血瘀滞,遂致“大实痛”的桂枝加大黄汤证。无论轻重,均为病在经脉血分,而非病在阳虚的气分,故证情中只现腹满、腹痛,而无吐利之情。
但部分医家因为本证中有“大实痛”症,在治疗上又用大黄,遂将“大实痛”解释为太阴病转出阳明的阳明府实腹痛证,用大黄之义在于泄下里实。如此解释有商榷之处:(一)本条开始即云“本太阳病”,意在告诫本证原是一个太阳表证,并无任何里证可言,因此说“医反下之”。即为表证而无可下之里证,又经过医生误下之治,焉能出现阳明府实积滞的大实痛。(二)假设“大实痛”一症果系阳明府实所致,那么这种阳明府实绝非一般的阳明府实可比。因为阳明府实最重的大承气汤证,仲景都不用“大实痛”来描述,如果说“大实痛”是阳明府实所致,那么治疗这种“大实痛”,用大承气汤治之犹恐不逮,而本证中的“大实痛”却以桂枝加大黄汤治之,方中唯有二两大黄可谓之有泻下之可能,其余皆为温补或和胃调中之品,岂不误事。我们分析桂枝加大黄汤,方中唯有大黄具有通腑泄便之功,而这一味大黄是否是用于泻下通便呢?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大黄诸方,可以清楚地得知仲景用大黄泻下通便时,一是在用量上轻则四两,重则六两;二是要配伍下气消满的枳实、厚朴或芒硝之品,方奏攻下阳明府实之功(见大、小、调胃承气汤,厚朴大黄汤,厚朴三物汤诸方)。而桂枝加大黄汤中,大黄用理仅为二两,又不配伍枳实、厚朴、芒硝等品,反与一群酸敛阴柔、温补守中的芍药、桂枝、炙甘草、大枣等相合,其意断然不在泄下,其力亦绝无解除阳明府实的“大实痛”的可能。可以肯定,本证中的“大实痛”不是阳明府实所致,因为其与理、法、方、药不相符。仲景唯虑后人见证情中有“大实痛”,方药中又有大黄,极易将本证误认为是阳明府实,特在文中直言相告“属太阴也”,言外之意,本证在太阴,与阳明无涉,是太阴腹痛的“大实痛”。
有人或问,既然“大实痛”不是阳明府实,而是病在太阴,那么太阴腹痛何以出现“大实痛”呢?用大黄治之,其义不在泄下而何为?我们从《内经》中可以得到满意的答复。《素问·举痛论》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本段经文详述了人的五藏突然疼痛的道理,以及五藏疼痛的不同情况,其中有五藏疼痛表现为“痛甚不可按”、“痛而闭不通者”、“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桂枝加芍药汤证的“腹满时痛”和桂枝加大黄汤证的“大实痛”就是太阴脾家经脉气血被误下之药所伤,邪气内陷,气血不畅而现腹满时痛,重者则气血瘀滞不通而现“大实痛”,即《内经》所言“痛甚不可按”、“痛而闭不通者”之意。其“大实痛”为病在血脉瘀滞所致,不在气分,不涉及阳明胃肠,所以“腹满时痛”也好,“大实痛”也好,均不伴见呕吐或下利,或食不下,自利益甚等症。这是本条腹痛的特点,也是区别于太阴阳虚而寒湿内盛的第273条的太阴提纲症之关键。因其病在血分,其治亦自当从血分着手,故轻者见“腹满时痛”者,用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取芍药破阴结、通脾络、除血痹之用,用桂枝汤为底方以补误下之所伤,更寓其调和营卫气血之义。《神农本草经》言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可见芍药除血痹而治腹痛之功,仲景治气血不和之腹痛皆用芍药(见小柴胡汤加减法,《金匮要略》的当归芍药散等皆为实例),桂枝加芍药汤中重用芍药六两即是此意。《神农本草经》言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坚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是知大黄之功首在破血化瘀,次而逐饮,次而泄腑通便。瘀去饮消便通,脏腑气血安和,这是大黄的三种主要功用。今人一见大黄便以为只在泄腑通便的俗念,局限了大黄的临床应用。仲景遵《本经》而用大黄,于大(小)承气汤等攻下通便之方中以泄热通便;于大陷胸汤中以逐饮邪;于下瘀血汤、抵当汤、桃核承气汤等方中以破血化瘀。桂枝加大黄汤证中用大黄之义即在于取大黄活血化瘀以除“大实痛”之血行之瘀,故在配伍上不取枳朴等下气消满的气分药,而合纯血分药并具“除血痹”之功的芍药六两,待脾家经脉气血畅通,“大实痛”症即解。
现附病例一则:赵某,男,26岁,黑龙江人,因患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于1976年8月住某医院西医内科治疗。治疗月余心衰得到纠正,心功能日在恢复。一日下午,病人突然脐腹剧痛难忍,呻吟不已,伴见大便下鲜血少许,经多方面检查,并通过会诊,诊断为“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认为是由于心功能得到改善后心搏动有力,将其心内膜或心瓣膜上的赘生物震落,随血循环而致肠系膜动脉血栓,遂产生腹绞痛。病人转望于中医治疗。查其腹痛拒按,起病急,不伴吐利,反见大便有少许鲜血,脉沉涩,舌暗遂本《内经》五藏卒痛之理,遵仲景太阴腹痛辨证论治之法,认为该患之腹痛即是《伤寒论》第279条的桂枝加大黄汤的“大实痛”证,属脾家气血不和,瘀滞作痛,投以桂枝加大黄汤治之,服二剂后便血止而腹痛显减,再进二剂告愈。
斯后,笔者以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加减,用于某些慢性腹痛或急性腹痛而不见吐利之情,拒按者,多能收效,偏虚寒者减大黄,加当归,气弱者加黄芪。
三、第280条:“太阴之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本证乃是承第279条而论。其证情仍是有太阴脾家气血不和之腹满腹痛,只不过多了一层脾阳虚弱的“续自便利”之情。换言之,本条证情既有太阴脾阳虚而寒湿内盛,又有太阴家气血不和,是气血兼病的太阴腹痛证。仲景第273条论脾阳虚腹满腹痛,病在气分;第280条则是既有脾阳虚之情,又有气血瘀滞之候。因此在治疗这种气血兼病的太阴腹痛证时,既要取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以破阴结通脾络,又要考虑到“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的阳虚“续自便利”之情。仲景示人以法,提出“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宜减之”之意是减少大黄、芍药之用量,避其苦寒阴柔之性,以护脾阳之虚。有人理解“宜减之”是减去大黄芍药不用,若减去后加的大黄芍药不用,那岂不就是桂枝汤了吗?又,对于太阴脾病来说虚寒者多,故在治疗太阴脾病时要尽量少用或慎用苦寒阴柔之品,这又是本条为后人治疗太阴病提出的大经大法,当深思铭记。综上所述,太阴病篇仅有8条原文,却已体现了太阴病腹满腹痛证有在气、在血、气血兼病之分。只因在临床实践中,属太阴脾阳虚弱、寒湿不得运化的太阴腹满腹痛吐利证多见,故仲景将其列为太阴病篇之首,作为提纲来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志一
|
2003-6-15 17: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论太阴腹满腹痛证
不知玄隐君转自何处,此文的作者是真做学问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pinpinheiful
|
2003-6-15 19: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论太阴腹满腹痛证
论治精妙,颇见功底。然于大陷胸汤中以逐饮邪一句,请诸君参看曹老之《经方实验录》论治更为令人叹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都对
|
2003-6-15 20: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论太阴腹满腹痛证
玄隐兄,真是参悟的典范。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玄隐子
|
2003-6-15 22: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论太阴腹满腹痛证
最近花了点时间才从书上打印下这段文字。有时间,我会逐步将其它内容帖上来。另:pinpinheiful 君,何不将曹老之《经方实验录》论治内容帖上来,供大家参考,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玄隐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