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少阴便脓血证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少阴便脓血证
[复制链接]
1826
|
8
|
2003-6-16 16: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少阴便脓血证
一、伤寒论<原文>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6)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提要> 虚寒下利便脓血,滑脱不禁的证治。
<释义> 本条叙证太简,仅从“下利便脓血”很难言其属寒属热、属虚属实,虽下利便脓血一般多属热证,但本条治以桃花汤,以方测证,则非属热而当属寒,当属少阴病虚寒性的下利便脓血。
证由脾肾阳气不足,肠胃虚寒,肾阳虚衰,火不暖土,中焦运化失司则下利。下利日久,肾阳愈衰,下焦失于固摄,以致滑脱不禁,甚则由气及血,气不摄血,而致下脓血。既属下焦虚寒性下利,是证当有以下特点:下利脓血,滑脱不禁,其色必晦暗不鲜,其气腥冷不臭,无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而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脉沉细等。治以桃花汤旨在温阳涩肠固脱。
本条应结合下条(307条)桃花汤证,则知当有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等证。另《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亦有“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之论,足可证《伤寒论》乃伤寒与杂病合论。
<选注>
汪昂:窃谓便脓血者,固多属热,然岂无下焦虚寒,肠胃不固而亦便脓血乎?若以此为传经热邪,仲景当用寒剂以彻其热,而反用石脂固涩之药,使热闭于内而不得泄,岂非关门养盗,自贻伊戚也耶!观仲景之治协热利,如甘草泻心、生姜泻心、白头翁汤等,皆用芩、连黄柏,而治下焦虚寒下利者,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比类而观,斯可见矣,此证乃以虚见寒,非大寒者,故不必用热药,惟用甘温之剂,以镇摄之耳,本草言石脂性温,能益气调中固下,未闻寒能损胃也。(《医方集解@收涩之剂》)
汪苓友:此条乃少阴中寒,即成下利之证,下利便脓血,协热者多,今言少阴病理利,必脉微细,但欲寐,而复下利也,下利日久,至便脓血,乃里寒而滑脱。(《伤寒论辨证广注@中寒脉证》)
钱天来:见少阴证而下利,为阴寒之邪在里,湿滞下焦,大肠受伤,皮圻血滞,变为脓血,滑利下脱,故以温中固脱之桃花汤主之。(《伤寒溯源集@少阴篇》)
《医宗金鉴》:少阴病,诸下利用温者,以其证属虚寒也。此少阴下利便脓血者,是热伤营也,而不径用苦寒者,盖以日久热随血去,肾受其邪,关门不固也,故以桃花汤主之。(《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陈亦人:本条是属于少阴病虚寒性的下利便脓血,其原因是由于脾肾阳气不足,肠胃虚寒,下焦不能固摄所致。故本证下利,必定滑脱不禁,并有脉沉细或腹痛喜按等虚寒性的脉证,与热性下便脓血根本不同。(《伤寒论译释@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刘渡舟:少阴病,延至四五日,病程稍长,则肾阳更衰,寒邪更盛。阳衰不能温化脾土,中焦失运,寒气凝滞,故腹痛,下利不止。阳气衰弱不能摄血,不仅下利不止,还挟有脓血。利久不止,势必伤阴,而见小便短少不利。治疗仍用桃花汤,温阳散寒,涩肠固脱。(《伤寒论讲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顾武军:本证既为脾肾阳衰,统摄无权,大肠滑脱。其证候特点当是:虽下利脓血,其色必晦暗不泽,其气腥冷不臭,亦无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感,而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等可资佐证,治以桃花汤温涩固脱。(《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第五章》)
程昭寰:桃花汤证,注家见解不一。一说是少阴传经热邪所致,如金鉴、喻嘉言等;一说是下焦虚寒不能固摄所致;舒驰远则认为非仲景原文。笔者认为,伤寒论中关于下利之文甚多,桃花汤放在少阴篇,且以两条互为补充以叙其证,是有深意的。既不应怀疑,也非热邪所致。理由是:其一,桃花汤证的两条原文虽然既未言热,也未言寒,但从以方测证的惯例去考察,赤石脂固涩下焦滑脱之利,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属寒是无疑的;若是热邪何不用芩、连。其二,从桃花汤证的两条条文叙证来看,只有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等证,并无下重和口渴欲饮水,烦躁,四肢自温等症,下焦虚寒所致的可能性大。其三,本条若与赤石脂禹余粮汤,白头翁汤证相鉴别的话,则可知仲景布局之巧。太阳篇提出赤石脂禹余粮汤,是因为只见下焦滑脱不禁,但不是因为寒邪所致,只重在固脱;白头翁汤证,则为厥阴热利,故一派苦寒之品以泻火清热,桃花汤证则恰相反,乃温少阴之寒,涩肠固脱并重。所以我们认为因阳虚寒凝而滑脱不禁的下利,才是桃花汤较确切病机。(《伤寒心悟@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评述> 本证之便脓血,当属脾肾虚寒。《金鉴》以始病时是热伤营,以下利日久热随血去而成虚寒滑脱,恐未必是。临床辨证,必是虚寒性便脓血,方能使用此方,不必拘于热证传来,更不是传经邪热,汪昂的分析甚是。陈氏、顾氏指出脾肾虚寒性下利的特点,更可作辨证时参考。程氏的分析很为全面细致,很有说服力。
<治法> 温阳涩肠固脱
<方药> 桃花汤
<方义> 桃花汤由赤石脂、干姜、粳米三味组成,赤石脂性温而涩,入胃与大肠经,功能收涩固脱、止血止泻,以其为主药,辅以干姜温中,佐以粳米益脾胃,共奏温阳涩肠固脱之功效。赤石脂一半全用入煎,取其温涩之气,一半为末,并以小量粉末冲服,取其直接留着肠中,以增强固涩作用,对滑脱不禁者尤有重要意义。
<方论选>
成无已:涩可去脱,赤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补正气。(《注解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李时珍:取赤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缓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佐石脂、干姜而润肠胃也。(《本草纲目@第九卷@石部》)
钱天来:桃花汤,非湿热暴利,积多气实之所宜,盖所以治阴寒滑利之剂也。(《伤寒溯源集@少阴篇》)
王晋三:桃花汤非名其色也,肾脏阳虚用之,若寒谷有阳和之气,故名。(《绛雪园古方选注@温剂》)
刘渡舟:桃花汤由赤石脂、粳米、干姜三味组成。赤石脂性温而涩,入胃与大肠经,直抵下焦血分,收涩固脱,止血止泻。干姜辛温,入脾、胃经,温中散寒,守而不走。粳米甘温,益气调中,补久利之虚。赤石脂一半煎汤,一半用末,取其收涩气血,固肠止利,用末令其留着于肠中,吸附肠中水液,对属虚寒下利,滑脱不禁之久利,临床用之,常可取效。(《伤寒论讲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段富津等:下利便脓血,属热者居多。本方乃温涩之剂,其所治之下利便脓血,当为虚寒之证。方中赤石脂为君药,《本经》言其主“泄痢肠癖,脓血阴蚀,下血赤白”;臣以干姜温中散寒;佐以粳米养胃和中。三药共奏温里固肠,止血和中之效,为下利脓血及久痢滑脱,证属虚寒者常用之剂。其临床见症,当有腹痛喜温,按之痛减,下血晦黯,舌淡苔白,脉迟细无力等。(《金匮要略方义@桃花汤》)
<点评> 本方温涩固脱之用,各家意见基本一致。对凡属纯虚无邪,滑脱不禁之证,皆可运用,不一定必有脓血,但对实邪未尽者,则当禁用,以免留邪为患。
<临床应用>
⑴ 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1 治疗下焦虚寒,滑脱不禁之下利便脓血,见306 条、307 条。另《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并治》中有“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⑵ 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 《肘后方》:治天行毒痢,若下脓血不止方,即是本方。
2 《斗门方》:治小儿疳泻,赤石脂末米饮调服半钱,立瘥。
3 《方极》:桃花汤治腹痛下利,便脓血者。又:下利便脓血者,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者。
4 《类聚方广义》:痢疾累日之后,热气已退,脉迟弱或微细,腹痛下利不止,便脓血者,宜此方。
5 《和剂局方》:桃花汤治冷痢腹痛,下白冻如脑,赤石脂煅,干姜炮,等分为末,蒸饼和丸。
6 《方函口诀》:此方《千金方》为丸用之,极便利。脓血下利,非此方不治。若有后重者,非此方所主,宜用白头翁汤。后重而痛在大腹者,用之为害更甚。
7 《医宗金鉴》:初病下利便脓血者,大承气汤或芍药汤下之,热盛者,白头翁汤清之。若日久滑脱,则当以桃花汤养肠固脱可也。
8 吴鞠通:治下焦温病致虚之下利脓血,谓“温病脉法当数,今反不数,而濡小者,热撤里虚,里虚下利稀水,或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温病条辨@下焦篇》)
9 吴鞠通:桃花粥(本方去干姜加人参、炙甘草)治中、下焦阳虚下利,谓“温病七八日以后,脉虚数,舌绛苔少,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身虽热者,桃花粥主之。”(《温病条辨@下焦篇》)
⑶ 现代应用
桃花汤证因脾肾阳虚,寒湿凝滞,虚寒滑脱,固摄无权所致,症见便脓血,下利不止,腹痛喜温喜按,小便不利,口淡不渴,脉细微等。现代多见于虚寒性急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伤寒出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虚寒性吐血,便血等病证。(1)
1 消化系统:治虚寒性滑脱之久痢、久泻、肠炎、下痢便脓者,以恶寒无热,舌淡白,脉沉细为审证要点。李氏以本方去粳米加淮山药、龙骨、牡蛎、生地榆、秦皮,治疗慢性阿米巴痢疾获良效。(2)《伤寒论方解》治下痢、腹痛、便脓血,久不愈,舌淡白,脉沉细。(3)
2 血液系统:治疗虚寒性吐血、便血,以及伤寒肠出血等证。黄奕卿认为本方有止血功效,为加强止血作用,可加阿胶。(4)唐氏用桃花汤加味(赤石脂、炮姜炭、淮山药代粳米、乌贼骨、田三七、甘草),治虚寒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5)《伤寒论方解》治伤寒下血,腹中切痛,脉迟,现虚寒证象者。(3)
3 妇科病:治妇女崩漏、带下证。万氏以本方合四神丸治带下。(6)上官均等用桃花汤改散服(赤石脂100克、干姜60克,分研极细末,调匀瓶储备用。),治下焦虚寒之功能性子宫出血获效。如陆某,两个月来行经淋漓不尽,色淡不鲜,时清稀样分泌物。妇检:子宫无异常,宫颈中度糜烂。经治无效,投桃花散12克,分三次饭前服,每次用红参6克、血余炭10克,煎汤冲服。2剂血止,后以人参养荣汤善后。另外,他们用桃花散10克,分3次用苍术5克、薏苡仁10克煎汤送服,治疗带下证获效。(7)
⑷ 医案选录
1)下痢:某,脉微细,肢厥,下痢无度,吴茱萸汤但能止痛,仍不进食,此阳败阴浊,腑气欲绝,用桃花汤。赤石脂干姜 白粳米(《临证指南医案》)
胡某,男,68岁。患下利脓血,已一年有余。时好时坏,起初不甚介意。最近以来,每日利七八次,肛门似无约束,入厕稍迟,即便裤里,不得已,只好在痰盂里大便,其脉迟缓无力,舌质淡嫩,辨为脾肾虚寒,下焦滑脱之下利。为疏:赤石脂二两(研末,一半煎服),炮姜三钱,粳米一大撮,煨肉蔻三钱,服三剂而效,五剂而下利止。又嘱服用四神丸,治有月余而病愈。(《伤寒挈要》)
2)阿米巴痢疾:某,男性,45岁。夏季患痢疾,服西药而少愈,不久又下痢,次数增多,红多白少,少腹胀而痛,肛门下重,便后仍有便意,日夜十余次。西医诊断为阿米巴痢疾。用西药施治近一个月,病未痊愈。近来精神疲乏,四肢酸软而不温,终日欲睡,食量大减。据全身症状呈脾肾阳虚证候,脉细弱,舌淡,苔薄白,拟温涩之剂:赤石脂24克(一半煎汤,一半研末冲服),粳米30克,干姜9克,鸦胆子2克(用龙眼肉包吞服)。服两剂。药后下痢大减,精神好转,续服三剂而愈。(《伤寒论方运用法》)
<按语> 叶案叙证虽简,但“脉微细,肢厥,下利无度”已突出少阴阳虚,下焦滑脱的脉证牲特征,并且分析了已用方药乏效的原因,从而得出“阳败阴浊,腑气欲绝”的病机,改用桃花汤治之,方证既合,其效可见。案二虽名阿米巴痢疾,而证属脾肾阳虚,故主以桃花汤,且遵仲景服法而获效,所加鸦旦子,乃近人治阿米巴之药,是宗仲景而不泥执,古今结合,足可效法。
<现代研究>
现代对桃花汤复方的药理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对方中单味药的药理研究证明,赤石脂是一种多水高岭土,主要含硅酸铅,具有吸附作用,对发炎的胃肠粘膜有保护作用,既能减少异物的刺激,又可吸附炎性渗出物,有助于炎症的缓解。亦可抑制细菌、原虫感染,并能吸附细菌毒素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保护消化道粘膜,并有止胃肠出血之效能。少量干姜可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食欲,配以粳米,可减缓干姜辛辣之性,且能调养补脾胃。诸药相伍,故具有涩肠固脱止利之功。(1)
参考文献
⑴李自宪.伤寒论临床辨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496
⑵李健颐.桃花汤治慢性阿米巴痢疾的初步体会.广东中医,1959,4:163
⑶江苏省中医研究所.伤寒论方解.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11,155
⑷黄奕卿.伤寒方苑荟萃.厦门市医药研究所印,1982.10,227
⑸唐江山.加味桃花汤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闽东医药,1975,1:40
⑹万寿.带下治验.新中医,1973,5:20
⑺上官均等.桃花散临床应用.江苏中医杂志,1987,5:17
二、伤寒论<原文>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7)
<提要> 补充少阴虚寒便脓血的证治
<释义> 本条承接上条,是对上条桃花汤证证治的补充。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则寒邪入里更深,虚寒更甚,阳虚阴盛,中焦失运,阴寒凝滞,故腹痛;脾肾阳衰,失于温化,统摄无权,故下利不止,且挟脓血,而呈滑脱之势;下利不止,势必伤阴,津液损伤则小便不利。因证属脾肾阳衰,滑脱不禁,仍以桃花汤温涩固脱。
从辨证的角度出发,本证的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便脓血都有虚寒证的特点,自与热证、实证不同,当详于辨别。①本证的腹痛是隐隐作痛,痛势绵绵,喜温喜按;与阳明腑实的腹痛疼痛剧烈而拒按有明显差异。②本证的小便不利,既不同于热盛津伤的小便不利,也不同于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的小便不利。热盛津伤的小便不利,必伴有高热、烦渴、舌苔黄燥等证;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的小便不利,必伴有脉浮、发热、口渴、少腹里急、苔白等证;本证的小便不利,是下利过多而致津液损伤,必先有虚寒下利,且无发热证。③本证的下利便脓血,证属虚寒,所下脓血色泽晦暗,或血色浅淡,状如鱼脑,其气不臭而腥冷,泻时滑脱不禁,无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之证;而热性下利便脓血,色泽鲜明,气味很臭,有里急后重及肛门灼热感。
结合上条,桃花汤证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下利不止,滑脱不禁,大便稀薄,脓血杂下,色泽晦暗,其气腥冷不臭,无里急后重及肛门灼热;二是伴有腹痛,痛势绵绵,喜温喜按;三是小便不利,以下利不止而津伤之故。
<选注>
成无已:二三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者,里寒也;小便不利者,水谷不别也;下利不止便脓血者,肠胃虚弱,下焦不固也。与桃花汤,固肠止利也。(《注解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方有执:腹痛,寒伤胃也;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者,胃伤而土不能制水也;便脓血者,下焦滑脱也。(《伤寒论条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喻嘉言:盖治下必先治中,气不下坠,则滑脱无源而自止也。注家见用干姜,谓是寒邪伤胃,欠清。盖热邪挟少阴之气,填塞胃中,故用干姜之辛以散之。若混指热邪为寒邪,宁不贻误后人耶。(《尚论篇@少阴经后篇》)
魏念庭:此证乃热在下焦,而薰蒸中焦,使气化因热郁而不行,大便因热盛而自利也。久而下利不止,将肠胃秽浊之物,如脓带血,尽随大便而下,热一日不消,利一日不止也。(《伤寒论本义@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尤在泾: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藏病在阴,而寒复伤血也,血伤故腹痛,阴病故小便不利,与阳经挟热下利不同,故以赤石脂理血固脱,干姜温里散寒,粳米安中益气。(《伤寒贯珠集@少阴篇》)
唐容川:此篇,一则曰下利,再则曰下利不止,无后重之文,知其虚利,非实证也,故用米以养中,姜以温中,石脂以填塞中宫……盖脓血原是热所化,今因脾虚寒,用从治法,引少阴之热,使就归于中土,则火来土生而不往干血脉,斯脓血亦因以止也。然从治诱敌之法,止可暂用,不可久用,恐久仍化热,而又动脓矣。故戒曰一服愈,余勿服,以免过剂,反增变也(《伤寒论浅注补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舒驰远:此二条桃花汤证,有以为少阴热邪,有以为下焦虚寒,二说纷纷不一,究竟桃花汤皆不合也。若属热邪充斥,下奔而便脓血者,宜用阿胶、芩、连等药;其下焦虚寒而为滑脱者,又当用参、术、桂、附等剂,而桃花汤于二者之中,均无所用之。总缘仲景之书,恐叔和亦不能尽得其真也,能无憾乎。(《拳增伤寒论集注@少阴后篇》)
刘渡舟:306条种307条均为桃花汤证治,当两条合参。临床特点为下利不止,滑脱不禁,大便稀薄,脓血相杂,血色晦暗不泽,其气腥冷不臭,无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感。常伴见腹痛,并喜温喜按。下利不止,必伤津液,故多伴见小便短少。(《伤寒论讲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陈亦人:二条桃花汤证,注家见解不一,如喻氏、魏氏等,都认为是少阴传经热邪所致,成氏、钱氏、汪氏、方氏等都认为是下焦虚寒,不能固摄使然,舒氏更疑非仲景原文。根据仲景立方用药原则,以及厥阴病篇371条和373条属于热性下利的白头翁汤证,相互印证,则桃花汤证应属于少阴虚寒滑脱为是。属于热证的便脓血证虽然多见,然因下焦虚寒不固而便脓血的亦不少。现在用温涩固脱的桃花汤来治疗虚寒性滑脱的下利便脓血,正是药证相符。如果真属少阴随经热邪为患,则应当用阿胶、芩、连之属,岂有复用干姜、石脂的道理。热证便脓血,仲景已明确指出有下重和渴欲饮水的里热见证,而桃花汤证既无下重,又无渴欲饮水,可见此属虚寒,是不容置疑的。舒氏指出本证非热邪,固然是对的,但又认为非下焦虚寒,则不够确切。因为虚寒滑脱的下利脓血,并不是参、术、桂、附所能取效,前条所举的医案就是很好的例子。(《伤寒论译释@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评述> 诸注正如陈氏所述,有属寒属热之争。陈氏分析细致入微,有证有据,“此属虚寒,是不容置疑的”结论是正确的。刘氏补出其临床特点,是其临证之心得,很有参考价值。
三、伤寒论<原文>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剌⑴。(308)
<词解>
⑴ 可剌:指可以用针剌的方法进行治疗
<提要>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也可用刺法
<释义>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其属虚寒者,可用桃花汤治之,已如306条、307条所述,属热者又当别议,然只是药物治疗之一端。本条则是示人下利便脓血者,除可用药物治疗外,也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来治疗。针刺有泄邪、固摄的双重作用,对下利便脓血证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临床若能针药结合使用,疗效定会更好。
本条叙证简略,且未说明可刺的具体穴位,故对其证之寒热属性颇多争议,有谓属实热者,亦有谓属虚寒者,实难定夺。一般说来,刺法多用以泻实热,灸法多用以温虚寒。据此,此证似当属热属实,但针刺亦有补泻,且就临床所见,针刺长强穴对下利便脓血有较好效果,但所治之证并非皆为热证、实证。所以,欲知其属寒属热,属虚属实,当综合其所有脉证,全面分析,方能准确无误。至于当刺何穴,当待辨清其寒、热、虚、实,再据证而选穴,并进而确定其补、泻手法。
<选注>
林澜:刺者,泻其经气而宣通之也。下利便脓血,既主桃花汤矣。此复云可刺者,如痞证利不止,复利其小便,与五苓散,以救石脂、禹余粮之穷,故此一刺,亦以辅桃花汤所不逮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阴病脉证并治》)
钱天来:邪入少阴而下利,则下焦壅滞而不流行,气血腐化而为脓血,故可刺之以泄其邪,通行其脉络,则其病可已,不曰刺何经穴者,盖刺少阴之井荥俞经合也。(《伤寒溯源集@少阴后篇证治》)
方有执:刺,所以通其壅瘀也,壅瘀通,便脓血自愈,可者,仅可之词。(《伤寒论条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汪苓友:刺,当作灸。少阴病下利,便脓血,最前条以言其治矣,兹又重出其治而云刺者,当是可灸之误。(《伤寒论辨证广注@中寒脉证》)
刘渡舟:古代刺灸之法,一般说来刺法是泻其实热,灸法是祛其虚寒。今少阴病,下利便脓血,治以刺法而不用灸法,则知其为热利而非寒利。少阴病,阴虚阳亢,邪气从阳化热,热灼阴络而便脓血,其证当有里急后重,下利肛热,舌红少苔等阴虚有热之象,此时再用桃花汤温阳固脱,实非所宜,故用针刺之法,随其实而泻之。(《伤寒论讲解》 )
四、附:桃花汤与便脓血
桃花汤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阴下利便脓血的主方。下利便脓血为常见之症,但有寒热之分,虚实之异,不可混同。桃花汤所治之下利,为脾肾阳虚,失于约束,关门不固而致;虚寒久利,阳不绾阴,气不摄血,络脉不固,血溢脉外则便脓血,此乃内伤阴络之患。
桃花汤以赤石脂之体重性温,入下焦血分、固脱止利、涩肠止血,用治下利赤白;干姜辛温,暖下焦,补虚温中。二药合用,擅治虚寒下利滑脱之证。粳米甘温,养胃和中,佐赤石脂、干姜以厚肠胃,共奏温中涩肠止利之功。本方亦可治疗中焦虚寒久泻,不一定伴有脓血者,但对湿热下利、余邪未尽者切勿使用,以防固涩留邪而成患。
一般来讲,下利便脓血多属热证,然因下焦虚寒而便脓血者,亦不少见,故应鉴别。实热下利之便脓血,乃因湿热壅遏大肠,蒸腐血络,化为脓血而成。表现为下利脓血,颜色鲜明,气味臭秽,里急后重,腹痛较剧,发热口渴,苔黄脉数,多属新病。虚寒下利之便脓血,乃因脾肾阳虚,寒湿中阻,脉络损伤,统摄无权所致。表现为下利脓血,颜色暗淡,臭秽不甚或有腥气,无里急后重,或有轻微下坠感,腹痛隐隐,喜暖喜按,无热不渴,苔白脉弱,多属久病。湿热下利便脓血切忌辛温收涩,虚寒下利便脓血则必须温涩方可收功,故治疗必当谨守法度。
桃花汤证的辨证要点:1下利不止,滑脱不禁,无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感;2大便稀薄,脓血杂下,血色晦暗,气味腥冷不臭;3伴见腹痛,喜暖喜按;4下利不止,必伤津液,故见小便少而不利。
桃花汤的给药方法,采取汤、散并用。即赤石脂一半煎汤,一半用末冲服,取其收涩固肠止利之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赤石脂作用有三:1内服能吸附消化道内的毒物,如磷、汞、细菌等;2对发炎的肠粘膜有局部保护作用;3对于胃肠道出血有止血作用。对本方的应用仲景叮嘱“一服愈、余勿服”,明确指出服药应中病即止,不必尽剂。据笔者之见,收涩剂过量必招他变,须中病即止,调理而安。
医案:溃疡性结肠炎
杨×,男,21岁。主诉下利便脓血半年多,每天大便次数不等,轻则数次,重则数十次,时轻时重,伴有腹痛。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红细胞满视野,脓球(++),未查到阿米巴原虫;乙状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提示为结肠炎。西医诊断:1慢性菌痢;2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服用氯霉素、痢特灵及中药(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等)效果不显,遂来我处治疗。病人下利半年,伴脓血便,便色稀淡,有时如洗肉水,腥气较重,粪便常常随矢气而出,每次便量不多,稍有里急后重,腹部隐隐作痛,喜暖喜按,手足清冷,不欲饮食,形瘦神倦,面色白光白,脉沉细乏力,舌质略淡,苔薄白。证属少阴阳衰阴盛,下焦不固,滑脱下利,治以温中散寒,固涩止利,宗桃花汤化裁。方用赤石脂15克(先煎),干姜6克,粳米一小撮,猪苓、茯苓各10克,炒白术10克。水煎服,进药三剂,诸症皆减;服药一周,诸症大减,守方调治月余而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七方
|
2003-6-16 17: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少阴便脓血证
冉雪峰氏对此证论之甚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都对
|
2003-6-16 21: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少阴便脓血证
一药多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玄隐子
|
2003-6-16 21: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少阴便脓血证
七方兄何妨将之托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七方
|
2003-6-17 13: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少阴便脓血证
录冉氏原文,供临床参考:
桃花汤制方秘奥,解人难索,从来多认为是温摄,治滑脱。痢疾区域在大肠下行部,轻则发炎,重的溃烂,是热不是寒。何来寒证须温化,何来虚证须补涩。《金匮》条文:“赤痢后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明系大肠发炎;“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明系大肠溃烂。病延至此,多正气大伤,脉搏低微,皮肤冷沁,很容易认为寒,认为虚。赤石脂排脓血,疗溃伤,生肌,试读“本经”主治便知。炮姜即可斡旋已败的中气,又可杀灭残余的病源。粳米稼穑作甘,不补之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张灵素
|
2003-6-22 18: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少阴便脓血证
冉氏之论值得怀疑:
1、以部位分寒热不当。他认为“痢疾区域在大肠下行部,轻则发炎,重的溃烂,是热不是寒。何来寒证须温化,何来虚证须补涩。”实际下部仍有寒热之分,如泻泄并不都属热可知。
2、冉氏之论相互矛盾。“明系大肠溃烂。病延至此,多正气大伤,脉搏低微,皮肤冷沁,”“正气大伤”,会不虚么?其已承认伤在中气,用“炮姜斡旋已败中气”,“粳米稼穑作甘”,但却认为不是补益,自相矛盾,其理不通。如果入干姜称为“不补之补”,不知加大黄能否叫做“不泻而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金谷子
|
2003-6-26 22: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少阴便脓血证
从何处搜得这许多资料?
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pinpinheiful
|
2003-7-29 19: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少阴便脓血证
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心无所住
|
2003-7-31 19: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少阴便脓血证
如是干姜杀菌何不早用,冉氏自相矛盾。
记得过去有一个实验可资一鉴:以四妙勇安与四逆汤按现代研究,二方皆有强大的抗菌能力。感染早期,正气不虚时前方效高。若不予有效治疗,病势拖延此时后方效高。注是大白耗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张灵素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