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贴]王旭高治肝卅法解析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贴]王旭高治肝卅法解析
[复制链接]
1098
|
3
|
2003-8-12 20: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贴子主题: [转贴]王旭高治肝卅法解析
学海无涯
清代名医王旭高,对其治肝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名为《治肝卅法》,载入其《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对此进行梳理与总结,于今日之临床亦有重要意义。
肝气
1、疏肝理气
药物: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
加减: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栀子;兼痰加半夏、茯苓。
解析:
(1)本法主治证为肝气自郁于本经,实即肝之疏泄不及,病在气分。《临证指南医案》谓“初病在经”,“经主气”。故本法适用于病之初起时,病在气分,尚未及血分。治疗方面,皆选用辛味之品。《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香附、郁金、青皮、橘叶皆为味辛入肝经之品,其疏肝理气之功自不必多言。
(2)至于苏梗一味,尚须斟酌。肝气郁滞时,为何选用入中焦脾胃之苏梗呢?盖肝属木,脾属土,木能疏土。肝郁则木不能疏土,故用苏梗疏理中焦。
(3)吴萸、丹皮、栀子皆味辛入肝之品。吴萸性热,丹皮、栀子性寒,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栀子,亦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之义。至于兼痰加半夏、茯苓,亦属兼治之法。
2、疏肝通络
药物:旋复花、新绛、当归须、桃仁、泽兰。
解析:
(1)用疏肝理气法不应时,当用此法。实即肝之疏泄不及,病在血分。《临证指南医案》谓“久痛入络”,“络主血”。故本法适用于肝气郁滞日久,病由气分转至血分。
(2)旋复花、新绛,乃治肝着之旋复花汤中主要药味。《金匱》谓“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肝着,历代注家均认为乃肝之疏泄失职所致。旋复花,《本经》谓“主结气胁下满”。肝经走两胁,则旋复花入肝经自明。惜后人多以本品入肺胃二经论述。新绛为何物,目前尚有争议。至于当归、桃仁、泽兰皆为入肝经血分之品,自无多言。
(3)由疏肝理气法至疏肝通络法,其病理变化是由气至血,由郁至瘀的过程。《临证指南医案》谓“治经不愈,即治其络”即此义也。
(4)《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汪案“此络脉瘀痹……桃仁、归须、五加皮、泽兰、丹皮、郁金。”沈案“久病已入络……白旋复花、新绛、青葱管、桃仁、归须、柏子仁。”朱案“肝络凝瘀,胁痛…旋复花汤加归须、桃仁、柏仁。”此三案可与本法参考。
3、柔肝
药物:当归、牛膝、枸杞、柏仁。
加减:兼寒加肉桂、肉苁蓉;兼热加天冬、生地。
解析:
(1)用疏肝理气,疏肝通络法无效时,考虑用柔肝法。前两法乃针对肝之疏泄不及,乃肝用之病;而后者乃针对肝之阴血不足,为肝体之病。
(2)当归、牛膝、枸杞、柏仁皆入肝经,为养肝之品。
(3)兼寒加肉桂、肉苁蓉。肉桂守而不走,入血分,适用于肝体为病。而吴萸辛散,走而不守,入气分,适用于肝用为病。故若兼寒象,疏肝理气法用吴萸;而柔肝法用肉桂。兼热加天冬、生地。生地入肝经,乃清肝热之要药。至于为何用苁蓉、天冬,尚有一虑。此二味皆入肾经。肝体不足时,“虚则补其母”,故补肾水以生肝木。苁蓉性温,天冬性凉,故寒用苁蓉,热用天冬。
4、缓肝
药物:白芍、橘饼、甘草、小麦、大枣。
解析:
(1)本法主治肝气甚而兼中气虚。肝气甚即肝之疏泄太过。疏肝理气法和疏肝通络法皆治肝之疏泄不及,故用辛味之品,即《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故本法用白芍,取其味酸以泄肝,即“酸泻之。”
(2)因又兼中气虚,故用甘味补脾之品:橘鉼、甘草、小麦、大枣。至于甘草、小麦、大枣,乃《金匱》治脏躁之甘麦大枣汤。方后注明言“亦补脾气”。《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即甘味之品除补脾之外,尚可缓肝之急。《王旭高临证医案·痉厥门》钱案即以生甘草、大枣甘味之品缓肝之急。
5、 培土泄木
药物:六君子汤、木香、吴萸、白芍。
解析:本法主治肝之疏泄太过,横克脾土。故用六君子汤健脾。脾气以升为健,故用木香以升提脾气。因肝疏泄太过,故用吴萸、白芍泄肝。叶天士常以吴萸泄肝。如《临证指南医案》谓“泄肝如吴萸、椒、桂…。”《王旭高临证医案·虚劳门》张案“气虚则脾弱,肝强侮其所胜……扶土泄木。”观此案用药,白芍、吴萸泄木,其它俱是治脾之味(炙甘草、防风根、砂仁、陈皮、冬术、川朴、焦神曲、茯苓、炮姜),其中防风、砂仁乃升提脾气。《王旭高临证医案·脘腹痛门》张案“腹痛有块,肝脾不和……治以疏和。”此案用丹参、白芍、香附治肝,治脾则用怀山药、茯苓、茯神、冬术、神曲、砂仁。《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江案“古人培土必先制木,仿以为法……人参、淡吴萸、淡干姜、炒白芍、茯苓”;某案“补太阴,泄少阳……人参、茯苓、焦术、炙草、广皮、白芍、炒丹皮、桑叶”;张案“木犯太阴脾土…法当补土泄木……人参、白术、半夏、茯苓、甘草、广皮、丹皮、桑叶、姜枣”。以上诸案,均可与本法参考。
6、泄肝和胃
药物:二陈汤、黄连、吴萸、金铃子、白蔻仁。
解析:
(1)本法适用于肝之疏泄太过,横克胃土。因肝之疏泄太过,故用吴萸、金铃子泄肝。吴萸性热,川楝子性寒,临证可斟酌选用。肝气犯胃,则胃气上逆,故须降胃。黄连、白蔻均降胃气,二者亦一寒一热,临证亦须灵活选用。
(2)《王旭高临证医案·积聚门》金案“当从肝胃求治……淡吴萸、半夏、香附、川楝子、延胡索、茯苓、焦六曲、陈皮、白芍、蔻仁”;周案“肝气欲升而不得,胃气欲降而不能…法当疏运其中……半夏、橘红、青皮、莱菔子、川朴、吴茱萸、赤苓、白蔻仁”。《王旭高临证医案·脘腹痛门》沈案“肝胃气痛…治以温通……二陈汤去草,加瓜蒌皮、吴茱萸、白胡椒、当归、香附、川楝子”。《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某案“肝厥犯胃入膈……半夏、姜汁、杏仁、瓜蒌皮、金铃子、延胡索、香豆豉、白蔻”。以上诸案,均可同本法参考。
(3)培土泄木、泄肝和胃二法,均为疏泄太过,一犯脾土,一犯胃土。治脾用木香,治胃用黄连、白蔻。一升一降,亦即《临证指南医案》“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义,颇堪师法。
7、泄肝
药物:金铃子、元胡、黄连、吴萸。
加减:兼寒去黄连,加川椒、肉桂;寒热俱有,不去黄连,更增白芍。
解析:
(1)本法主治肝气上冲心。肝气为何要冲心?盖肝属木,心属火,母助子气之故。
(2)治疗上当泄肝制心。泄肝用金铃子、元胡、吴萸。《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泄肝如吴萸、椒、桂…川楝苦寒,直泄肝阳;元胡专理气滞血涩之痛”。黄连入心经,故制心用黄连。若兼寒,去黄连之性寒,加入性热泄肝之川椒、肉桂;寒热俱有,则不必去黄连,另加入味酸之白芍。苦辛酸为泄肝主法,金铃子味苦,吴萸味辛,白芍味酸,正合此义。
8、抑肝
药物:吴萸汁炒桑皮、杏仁、橘红、苏梗。
解析:
(1)本法主治肝气上冲肺,即“木叩金鸣”。肝病传至肺,则肺失肃降。故治须降肺,用桑皮、杏仁、苏梗。至于桑皮用吴萸汁炒,取吴萸泄肝之义。
(2)《王旭高临证医案·咳嗽门》李案“肝经有郁勃之热,肺家有胶粘之痰……当以平肝开郁,参清金化痰……沙参、橘红、苏子、杏仁、石决明、川贝、茯苓、丹皮、蛤壳、枇杷叶、陈海蜇、地栗”;岑案“烦劳罢极则伤肝,肝伤则气逆而上迫,为胁痛,为咳嗽。秦氏所谓先胁痛而后咳者,肝伤肺也。治法不在肺而在肝,旋复花、桃仁炭、杏仁、川贝、苏子、冬瓜子、黑山栀、丹皮、郁金、苡仁、枇杷露”。以上两案可供参考。
9、散肝
药物:逍遥散。
解析:本法用治肝之疏泄不及。
肝风
1、 熄风和阳
药物:丹皮、白蒺藜、石决明、羚羊角、钩藤、菊花。
解析:本法适用于肝风初起,由阳亢所致。故治用凉肝平肝之法。以上诸药均为性寒入肝经之品。除丹皮外,皆有平肝作用。《王旭高临证医案·中风门》赵案“……拟熄风和阳,化痰泄络……羚羊角、石决明、胆星、法半夏、茯苓、甘菊、远志、煨天麻、橘红”。可与本法参考。
2、熄风潜阳
药物:牡蛎、菊花、女贞子、玄参、生地、阿胶、白芍。
解析:
(1)用熄风和阳法不效时用本法。此证乃由阴不制阳,阳亢化风所致。故采用滋阴平肝法。上述药中,玄参、生地、女贞子、白芍滋肝,牡蛎、菊花平肝。
(2)关于滋肝,有两种方法。
A、酸甘化阴法:取白芍之酸,阿胶、生地之甘。《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某案“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甘酸之属宜之……生地、阿胶、牡蛎、炙草、萸肉炭”。此案取萸肉之酸,生地、阿胶、炙草之甘。
B、补肾滋肝法:因水能生木,故补肾以滋肝。《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曹案“…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生地、阿胶、天冬、玄参、川斛、小黑豆皮”。此案以天冬、玄参、川斛补肾以滋肝。
(3)《王旭高临证医案·肝风痰火门》张案“此段经文明指肝胆风阳上盛,久痛不已,必伤少阴肾阴……今以育阴、潜阳、镇逆法……,生地、龟板、杜仲、牡蛎、茯神、枣仁、磁石、阿胶、女贞、沙苑、石决明”。可与本法参考。
3、培土宁风
药物:人参、甘草、玉竹、麦冬、白芍、菊花。
解析:
(1)本法用治肝风上逆兼胃阴不足。《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君肝阴胃汁已虚…用药忌刚用柔”。用白芍、菊花治肝风即“忌刚用柔”之体现。人参、甘草、麦冬、玉竹治胃阴不足。
(2)本法与缓肝法之区别:缓肝法为肝气太甚,故用白芍缓肝;培土宁风法为肝风上逆,故用白芍、菊花平肝。缓肝法又兼脾气不足,故用橘饼、甘草、小麦、大枣补之;培土宁风法又兼胃阴不足,故用人参、甘草、玉竹、麦冬补之。
4、养肝
药物:天麻、三角胡麻、枸杞子、当归、生地、首乌、牛膝。
解析:
(1)本法主治肝风旁走四肢。其实质为血虚生风。
(2)本法与熄风潜阳法的区别:熄风潜阳法用于阳亢上冒巅顶,本质是阴不制阳,故以滋肝阴为主;养肝用于血虚旁走四肢,本质是血虚,故多用补肝血之味,如当归、生地、首乌、枸杞。
(3)本法与柔肝法的区别:柔肝法与养肝法俱针对肝体不足而设。惟柔肝法适应证单为肝体不足;而养肝法适应证为血虚而生风,故除补肝体外,尚加入平肝之品,如天麻。
(4)《王旭高临证医案·中风门》之孙案“……血不养筋,肝风走络,左臂痠痛,或止或作,法当养血通络……制首乌、当归、杞子、稆豆衣、丹参、蒺藜、苡仁、茯苓、秦艽、桑枝、红枣”。谢案“……此为血虚不能涵木,筋脉失养,虚风走络,痰涎凝聚所致,拟养血熄风,化痰通络……制首乌、紫石英、白蒺藜、半夏、茯神、洋参、陈皮、羚羊角、石决明、煨天麻、枣仁、竹油、姜汁”。《临证指南医案·肝风》之胡案“缓肝润血熄风……制首乌、杞子、归身、冬桑叶、三角胡麻、柏子仁、茯神、天冬、黑稆豆衣”。以上三案可与本法参考。
5、暖土以御寒风法
药物:白术附子汤
解析:本法适用于脾阳不足,招致寒风。
6、平肝
药物:钩藤、蒺藜、金铃子、橘叶。
解析:本法主治肝风上逆,用钩藤、蒺藜平肝。而金铃子、橘叶均为疏肝之品,此处用之,其义不明。
7、搜肝
药物:羌活、独活、荆芥、防风、薄荷、蔓荆子、蝉衣、僵蚕、天麻、白附子。
解析:本法适用于外风内风并见。既可是外风引动内风,也可是内风招致外风。药分两组:治外风:羌活、独活、荆芥、防风、薄荷、蔓荆子;治内风:蝉衣、僵蚕、天麻、白附子。《王旭高临证医案·肝风痰火门》钱案“外风引动内风…用羌活、柴胡、防风、川连、甘菊、焦栀、桑叶、丝瓜络、钩藤”; 案“外风引动内风……荆芥、川芎、杏仁、防风、甘菊、枳壳、羌活、藁本”。以上两案可与本法参考。
肝火
1、清肝
药物:羚羊角、夏枯草、丹皮、黄芩、黑栀、连翘、竹叶。
解析:
(1)本法主治肝热。羚羊角、夏枯草、丹皮、黄芩、黑栀俱为清肝热之品。而连翘、竹叶均入心经,为清心热之品。肝热而清心,取“实则泻其子”之义。
(2)《临证指南医案·目》某案“肝火上郁,目眶红肿……连翘、赤芍、菊花叶、黑栀子、苦丁茶、夏枯草”。《临证指南医案·肝火》陆案“…先以清肝通络……丹皮、山栀、羚羊角、夏枯草、蚕沙、钩藤、连翘、青菊叶”。此二案与本法用药颇似,可作为参考。
2、泻肝
药物:当归龙荟丸、龙胆泻肝汤、泻青丸。
解析:本法主治肝火。肝热与肝火之区别: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热性静,火性动。二者并无本质区别。
3、清金制木
药物:石决明、枇杷叶、沙参、麦冬、玉竹、天冬、石斛。
解析:
(1)本法适用于“木火刑金”。石决明清肝。枇杷叶、沙参、麦冬、玉竹润肺清肺。肝肺既治为何又用石斛、天冬补肾呢?《临证指南医案》谓“肺热不能生水,阴愈亏而阳愈炽。”故用石斛、天冬滋肾水。
(2)本法与抑肝法区别:抑肝法适用于肝气犯肺,而清金制木法适用于肝火犯肺。故抑肝法用吴萸泄肝,清金制木法用石决明清肝。
(3)《王旭高临证医案·咳嗽门》“肝经有郁勃之热,肺家有胶粘之痰……当以平肝开郁,参清金化痰……沙参、橘红、苏子、杏仁、石决明、川贝、茯苓、丹皮、蛤壳、枇杷叶、陈海蜇、地栗”。立法用药可与本法参考。
4、泻子
药物:甘草、黄连。
解析:肝火亢盛时,泻其心火,以蕴其肝火,即“实则泻其子”,故用黄连、甘草泻心火。
5、补母
药物: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解析:本法适用于水亏火盛之候。肾水不足则肝火亢盛,肾水盛则肝火熄。本法虽为“虚则补其母”,实际仍是虚在肾,故补肾水。
6、化肝
药物:化肝煎。
解析:本法用于肝经郁火。实与清肝法无本质区别。
肝寒肝虚等证治
1、温肝
药物:吴萸、肉桂、川椒。
解析:本法适用于肝经虚寒。吴萸、肉桂、川椒皆性温入肝之品,故治肝寒,不必多言。
2、补肝
药物:首乌、菟丝子、枸杞、山萸、枣仁、脂麻、沙蒺藜。
解析:本法用于肝体不足。此法与柔肝法并无本质区别。
3、镇肝
药物:石决明、龙骨、牡蛎、龙齿、金箔、清铅、代赭石、磁石。
解析:
(1)本法用治肝风,以阳亢为主。上述药味皆为矿类、介类、金石类,具潜镇之功。
(2)《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曹案“肝胆阳气,挟内风上腾不熄……进和阳镇摄方法……龟甲、龙骨、牡蛎、茯神、石菖蒲、远志。”可与本法参考。
4、敛肝
药物:乌梅、木瓜、白芍。
解析:(1)本法主治肝风,以阴虚为主。乌梅、木瓜、白芍皆味酸收敛之品。乌梅、白芍又具补肝体之功。
(2)《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朱案“此厥阴之阳化风……肝为刚脏,参入白芍、乌梅以柔之也”。可与本法参考。
补肝阴补肝阳补肝血补肝气
1、补肝阴
药物:生地、白芍、乌梅。
解析:此为酸甘化阴法。生地味甘,白芍、乌梅味酸。适用于肝阴不足。
2、补肝阳
药物:肉桂、肉苁蓉、川椒。
解析:此三味皆为性温之品。适用于肝阳不足。
3、补肝血
药物:当归、川芎、川断、牛膝。
解析:本法适用于肝血不足。与柔肝法无本质区别。
4、补肝气
药物:天麻、菊花、细辛、生姜、白术、杜仲、羊肝。
解析:本法用治肝气不足。临床体会不多
经方自有回天力,休言西方月亮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都对
|
2003-8-12 22: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王旭高治肝卅法解析
请问在哪里转贴的?先谢谢!再谢!非常有临床实用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都对
|
2003-8-12 22: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王旭高治肝卅法解析
还是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阴阳子
|
2003-8-16 00: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王旭高治肝卅法解析
太好了!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中医妇科
学海无涯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