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帖]谈辨证与辨病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谈辨证与辨病
[复制链接]
2025
|
3
|
2003-8-13 10: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谈辨证与辨病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精髓。特点是以证为基础,这种“证”是通过四诊而获得的,具有客观的临床指征。只要对“证”进行分析,然后应用历代医家总结出来的辨证方法,不难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也常遇到无证可辨的情况。特别是现代检验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这种情况日渐增多。
例如,某些乙型肝炎病人,往往缺乏自觉证状。这时,若用传统的辨证方法来诊断和治疗就比较困难了,于是,提出“辨病”的方法。就是通过现代医技术对疾病作出诊断,探讨中医治疗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针对肝功能及阳性指标,运用中医治疗“胁痛”、“黄疸”等病的经验,找出行之有效的冶疗方药。
由此看来,辨病也是一种辨证方法,只不过这种“证”不是通过四诊而来,而是借助于现代医学检验技术获得的,是一种特定的情况,是在新形势下对辨证论治的补充。 当然,辨病必须以传统的辨证论治为基础,如果脱离了辨证论治,辨病的方法就盲目的,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例如:无症状肝炎必须从“胁痛”、“黄疸”等病中找出治法,无症状肾炎必须从“腰痛”、“血尿”等病中找治法。五味子降转氨酶、二至丸消血尿等,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总结了来的有效的方药。
值得提出的是,辨病的方法不可无限制扩大使用。否则,就会置论治于不顾,造成某病套用某方,对号入座的情况,非但不能冶愈疾病,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曾治一胁痛患者,西医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某医不查病因,不辨虚实,即用玄胡、川楝、枳实、青皮、大黄、芒硝等疏肝利胆药20余剂,病人服后胁痛不止,反增神疲乏力,口苦纳差,甚而服药则头晕目眩,舌红少津, 聉沉细弱。医见如此,仍不变方,至病人痛苦不堪,乃求治于余, 余断为疏利太过,辛温伤阴,苦寒耗气,拟养肝柔肝为治,予一贯煎原方,少佐枳壳理气,蔻仁醒脾,潞参补中,三剂胁痛即止, 再服3剂,余症亦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杏林后学
|
2003-8-13 18: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谈辨证与辨病
此论甚合临床实际,但文章太短,能否多谈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sunjiede
|
2003-8-13 18: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谈辨证与辨病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建议开个专题谈谈病、症、证的关系及临床应用。相信大家会有很多想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18986212
|
2003-8-14 11: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谈辨证与辨病
确实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中医妇科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