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乙肝的中医论治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乙肝的中医论治
[复制链接]
1158
|
2
|
2003-8-16 11: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乙肝的中医论治
乙型肝炎是感受湿热疫毒,伤肝犯脾而起,因此清热解毒利湿之法,不仅用于急性肝炎,也适用于慢性肝炎。所不同者,慢性肝炎乃部分患者因起病隐匿而失治,或急性肝炎治不及时和治不如法,迁延而来。虽同有湿热疫毒,论治时应辨清湿热疫毒的轻重浅深,热重湿轻,当清热为主、利湿为佐;湿重热轻,应利湿为主、清热为辅;湿热并重两解之。若湿与寒合者,又当温化寒湿或化湿助阳,临证总宜清通灵活,以运筹变化。至于解毒之法,由因疫毒深入血分,选择入血解毒之品最好。然而清热解毒药物性多寒凉,使用不可过剂,以防苦寒伤阳,或化燥伤阴,而伤脾败胃。
乙肝病位在肝,但与其他脏腑又紧密相连。《临症指南·叶天士》云:“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以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虽变化多端,以肝病传脾为常见。因肝主疏泄而为藏血之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畅升发的生理功能,这种功能与肝气“喜条达”的性质分不开的,肝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精神活动和消化功能。只有在疏泄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才能气血调和,精神舒畅。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就会引起情志方面的异常变化,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出现消化功能不良等变化。而肝失疏泄,则脾土升降失常,脾为气机升降之枢,脾土壅遏,亦影响肝气的疏泄。肝疏泄失常、气机郁滞、气滞不行、瘀血由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健全,则气血充足,肝体得养;脾运化无权,则气血不足,肝失所养。且“精血互生”、“肝肾同源”,肝病日久,穷必伤肾。故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疗原则。所以调肝实脾这一原则,在乙肝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叶天士说:“新病在经、久病入络。”肝的疏泄失常、气机郁滞不畅、气郁日久、由气及血、气滞不行、脉络瘀阻。瘀血的病理表现,广泛存在乙肝各个阶段,同时也影响着乙肝的发展、变化和转归。从临床各型辨证看,单纯血瘀较少见,多与气滞与气虚并存。因此活血化瘀当与疏肝相结合,以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久病多虚,当培元固本。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肝肾同源,故肾水与肝木、荣则俱荣,枯则俱枯,故补益肝肾,调整脏腑功能,乃固本之途,乙型肝炎虽久病多虚,大多虚实相兼,与纯虚有别。
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大法。“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有的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并未发病,通过检查发现HBsAg阴性而出现了抗体,说明“正气存内”。大部分乙肝患者是通过体检才发现,什么时候患的病不清楚,说明病毒早已侵入并损害人体,更多的患者有明显的症状,肝功能损伤、经久不能恢复,说明正气已虚。故治疗应扶正祛邪。
在选方用药上须掌握好尺度,清热不宜过寒,祛湿不宜过燥,利湿不宜伤阴,养阴不宜助湿,疏肝不宜耗气,健脾不宜壅滞,化瘀不宜过峻。补肾分别阴阳,补阴不过于滞腻,补阳不过于刚燥,尤须补中透邪,务必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敛邪之目的,方收邪祛正安之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岐黄子
|
2003-8-16 17: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乙肝的中医论治
好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古小天
|
2003-8-17 19: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乙肝的中医论治
要是乙肝携带者(大三阳)但是肝功正常该怎么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中药方剂
长沙居士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