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帖]近代名医治温病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近代名医治温病
[复制链接]
1172
|
0
|
2003-8-31 09: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近代名医治疗温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思路清晰,方药精炼,使之临证,每起沉疴。若将这些宝贵经验用于非典的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今采撷数位不同地域、不同特点的医家经验,阐述于后,供同道参考。
张锡纯(1860~1933年),河北盐山人,他是一位杰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医学家。治疗温病,方药清凉寒解,无不精细,灵活创新,贴切病证。
一、清凉寒解治温病:张氏将温病分为风温、春温、湿温、温疫等。治疗上重在清解、凉解、寒解和宣解。所用方剂共七首,其中用蝉退者七方,生石膏者六方,连翘者四方,薄荷者四方。这四味药总以辛散、寒解、透肌见长。对于湿温,张氏不取石膏之凉解,而采滑石通利三焦。对于温疫,则增入僵蚕(仿升降散义)、羚羊角、重楼等,重在凉血解毒。对伏气温病,他认为伏气之热藏于三焦脂膜之中,迨至翌年春阳萌动而触发,又称“少阴温病”,可见昏昏欲睡,喜偃卧,舌皮干,小便短赤,自觉热郁于中而扪之肌肤不甚热。张氏恒用白虎加人参汤变通治之,以山药代粳米,增入玄参,用鲜茅根煎汤代水,煎成后冲入生鸡子黄一枚,取名为坎离互根汤,清中寓滋,虚实兼顾,可免病势去而余热不清之虞。温疫之患,世习多用李东垣普济消毒饮。张氏依据“生平所治发斑皆系阳斑”的实践,特立青盂汤(薄荷、生石膏、羚羊角、知母、蝉退、僵蚕、重楼、甘草)、清疹汤(青盂汤去甘草加连翘)以清温解毒凉血为法。他认为,寒凉清解透表之品,能净化血中之毒,治愈后无有遗患。若温疫自肺入心,其人无故发笑,精神恍惚,语言错乱,拟护心至宝丹(生石膏、人参、犀角、羚羊角、朱砂、牛黄)解入心之热毒。
二、遣药精细组方巧:张氏治疗温病发热的药物仅有20余味,最常用的不及10味。他精选药味,巧妙组合,沿用至今,颇多效验。
1.石膏
张氏认为,石膏兼有性寒清热与辛散解肌的两种作用,其清热之力胜于冰,而能施用于多种热病。不论是温疹之热、头面之热、咽喉之热、痢疾之热、疟疾之热,或是风湿化热,产后大热,以及疮疡热毒,均可放胆用之。张氏用石膏,首伍人参,此两味“独能于邪热炽盛之时立复真阴。”其次是玄参,与之配伍,有清热滋阴之功,是治疗产后外感发热之佳品。它如与知母、连翘、薄荷、蝉退的配伍,屡见不鲜。
2.薄荷 “温病用薄荷,犹伤寒发汗用麻黄也”,“薄荷用后出凉汗,凉汗能清温,是以宜于温病。”且薄荷能抑肺气之盛,又善搜肺风。若肺热炎症之咳喘,用麻黄是以热治热,何如用薄荷以凉治热,可见他用薄荷关键在于“凉透”。
3.连翘 张氏用连翘治风温,常用至一两,“能于十二小时使周身不断微汗,”“其发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其透表解肌、清热逐风之力,堪称首选之药。
4.滑石
本品与石膏性近,能清胃腑、膀胱之热,亦能清阴虚之热,“一药而三善备。”但滑石长于利湿,短于辛散。于上焦燥热,下焦滑泻无度之险候,清热有碍于止泻,固泻有碍于清热,张氏取滑石清热利湿,取山药滋阴固肠,如此既清且固,互不掣肘。
5.羚羊角 张氏用羚羊角取其“性善退热却不甚凉,虽过用之不致令人寒胃作泻”的特点,特别是于小儿温毒与发痉,疗效最著。可贵的是他揣测羚羊角价贵难及,经细心品验,选三味低廉药味代用之,即鲜茅根、生石膏、阿司匹林,并立名“甘露消毒饮”。服用时,将前两味煎汤,送服阿司匹林,其清热之力不亚于羚羊角。
6.蝉退
善解外感风热,为温病初起之要药。尤善托疹外出,为小儿温毒发疹必用之品。
金子久(1870~1921年),浙江桐乡县人。世代业医,名振大江南北。治疗温病得力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与喻嘉言《寓意草》尤多,师其法而异其方,切合实用,疗效卓著。金氏治疗温病,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相当于病在卫分):病在卫分,系风热客表,上扰清窍,卫气开合失司所致。金氏认为“表中之邪,非辛凉不解。”一般选用银翘散加减,如见风热犯肺,咳嗽鼻塞,参以桑菊饮,每加前胡、象贝;头痛较剧,或孩童患者,每加钩藤等药。对于温燥犯肺干咳而喘、咽燥喉痛、心烦口渴等症,常采用喻氏清燥救肺汤泄其邪而护其阴。
第二阶段(相当于病在气分):病在气分,用白虎汤以清阳明之热。对于兼有表证未解或阳不足的,则加桂枝而成桂枝白虎汤以清热解表;如兼有津液耗伤者,加西洋参而成人参白虎汤以清热益气;如兼湿热症状的,则加苍术而成苍术白虎汤以清热除湿;若出现中焦燥实,当攻里达下,金氏对凉膈散推崇备至;对燥实已见津液耗劫者,则常用增液承气汤以增水行舟。
第三阶段(相当于病在营、血分):邪入营血,标志病入极期,临床上有邪陷心包、热盛动血、热极生风和虚风内动之危候出现。温邪直迫心包,所谓“逆转”之变,神志扰乱,同时常兼有痉厥动风之象,金氏多采用清营、清宫汤化裁,配合紫雪、安宫、牛黄至宝等清心开窍,熄风镇痉。至于血热妄行,出现发斑、鼻衄、便血等动血症象,则用犀角地黄汤化裁。若热极生风,以清热熄风、开窍宣闭,方用羚羊钩藤汤加入人中黄等;若肝肾阴枯,虚风内动,则用滋阴养血、柔肝熄风法,方以三甲复脉汤为主。
第四阶段(相当于恢复期):金氏十分重视温病恢复期的养阴扶正,特别强调胃阴的重要性。常用甘柔润补之品,如霍山石斛、西洋参、粉沙参、麦冬、玄参等味,并加糯稻根须、鲜苏叶,以五谷生生之义。若身无所苦,惟不思饮食者,每嘱病人用火腿或红枣粥,以养胃气。
丁甘仁(1865~1926年),江苏孟河人。江南名医,学验极丰。治疗温病,精于辨证,善于抓住各阶段病机特点。遣方用药,将伤寒方与温病方并用,不以经方与时方划界。
一、治疗风温,以卫气营血为纲,在用药方面有独到经验。
1.辛凉清透,借辛温开达:病在卫分,应选辛凉轻清发散之品,主方以银翘散加减。然辛凉之品,轻清有余,而发散不足,对于风温郁表无汗之证,每难奏效。丁氏常用辛凉清透中加入辛香微温开达之品,如荆芥、豆豉,可收开闭透邪之功。
2.“肺炎叶枯”,当滋源救肺:风温外袭,内有痰热,可见肺胃交阻重证,呈发热咳嗽,气急,喉有痰声,苔黄,脉滑数,甚至抽搐咬牙,急用麻杏石甘汤加竹沥、芦根;若舌光干涸,痰热内陷心包,此为“肺炎叶枯”危症,用黄连阿胶汤合清燥救肺汤以滋源救肺;若舌绛苔黄,阳明腑垢不下者,则宜存阴通腑,以调胃气汤加花粉、芦根为主方治之。
3.温邪伏营,宜凉营透热:若温邪伏营,逆传心包,症见神昏谵语,甚则角弓反张,当按叶氏凉营透热转气法,除用羚羊、牡丹皮、紫雪丹等外,每选金银花、连翘、薄荷之属辛凉疏透以解营热。
4.痰热内闭,拟涤痰利窍:邪入营分,除热伤营阴外,还有痰热内闭而致者。丁氏每于凉营透热药中,加入涤痰利窍之品,如石菖蒲、天竹黄、竹沥、川贝等味,这些药物具清热化痰、利窍醒神之效,对于痰热内闭而见神志模糊,灵窍昏闭之证,不可不用。
二、对于湿温,采用伤寒六经与温病卫气营血综合辨证法。
1.邪在卫分、气分按三阳经治法。湿温初起,表未解而胸闷泛恶,苔白,脉濡者,用桂枝汤和解表里,三仁汤渗利三焦。若邪伏膜原,寒热往来,苔腻,脉濡者,用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或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2.邪在气分,湿热内蕴,或从热化,或从湿化。若热重于湿者,用苍术白虎汤加金银花、连翘之属。若热入于营,由经入腑,宿垢不下,舌红绛,中后腻黄者,用调胃承气汤导滞通腑,并可加入青蒿、白薇、丹皮、赤芍之属,使有形之滞导下,无形之热自解。若湿重于热,则按三阳经治法。例如身热泄泻,渴喜热饮等,可用附子理中汤合小柴胡汤等方。若湿困太阴,水湿泛滥,肤肿腹满者,用五苓、真武等方温化水气。若湿温月余不解,身热汗出,神志昏糊,舌苔干腻,脉象沉细者,要急用参附回阳、龙牡潜阳之法,以冀转危为安。
3.湿温从热化入阴,按温病热传营血治法。例如灼热有汗不解,烦躁少寐,舌红糙无津,脉象弦数,有风动痉厥之变者,为伤阴劫津,化源告竭,用大剂生津凉营熄风之剂;甚则神昏谵语,唇焦齿干,当急用犀角地黄汤及牛黄清心丸类方。
4.湿温病泄泻辨明虚实而治。如见谵语便溏,此为湿在太阴,热在阳明,可用葛根芩连汤加味,使邪从表里分解;若进而溏泻更甚,耗伤脾阳,邪陷太阴,亟宜扶正达邪,方用理中汤法。
5.习惯在处方中配用中成药。如遇有湿温兼痢则用枳实导滞丸包煎以通因通用;身热不解,疫毒内伏者则用甘露消毒丹清疫解毒,三焦决渎无权,小溲短赤者取滋肾通关丸包煎使邪有出路;邪犯心包谵语妄言者,用牛黄清心丸研服以清火开窍。
孔伯华(1884~1955年),原籍山东曲阜。而立之年已名扬京城,被誉为“四大名医”之一,由此名闻全国。治疗温病,重视内因,善用石膏,并有新义,对于温疫力主清热解毒。
一、认为郁热伏气是感受温热病的先决条件。他说:“夫外感温热病者,必先赖于体内之郁热伏气而后感之于天地戾气淫邪而成。”若郁热伏气轻者,则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此时病邪在表,投以辛凉轻剂即可迎刃而解;若郁热伏气盛者,或初感治疗不当,致邪陷心包者,当投辛凉之重即可获效;若邪为湿困,热深厥深者,临证反见阴象,此热极似寒之假寒证,治疗最为棘手。此时必施以辛凉清热、渗化湿邪之法,佐芳香辛散之味,以攘开其湿邪外围,不使湿热相搏,则邪可解也。
二、治疗温病善用石膏。他从临证中体验到,石膏绝非大寒之品,其性凉而微寒,凡内伤外感,病确属热,投无不宜。张仲景之用石膏,是从烦躁、渴、喘、呕吐四处着眼以为法。孔氏宗医圣大法,参后贤之精议,临证又有所验。盖石膏体重能泻胃火,气轻能解肌表,生津液,除烦渴,退热疗狂,宣散外感温邪之实热,使从毛孔透出。其性之凉而不寒,但其解热之效,远较其他凉药过之,不但治伤寒温病壮热如火、头痛如裂,尤为特效,且用于外科疮疡之溃烂、口腔之溃疡、热病斑疹,亦为要药。
三、对温疫主张逐秽为首务,宗喻嘉言三焦疏利解毒法。将辛凉、辛寒、苦寒、咸寒药集于一方,既清且透,既散且利,重在清热解毒,热清毒解则阴津自存。其经验方及加味运用之法如下:
温疫经验方:生石膏15g(重者可加至90~120g)、连翘9~15g、金银花9~15
g、菊花9g、知母9~15g、炒栀子9~18g、黄芩9~15g、黄连6g、薄荷3~6g、大青叶9~18g、牡丹皮9~12g、川贝母9~15g、玄参12g(重者可加至90~120g)、竹叶12g、霜桑叶9g、生大黄6g(可加至9~12g)。
加味法:胸痞者加栝楼15~30g,必要时拌玄明粉;口渴者石膏、玄参用至30~120g;目赤者加龙胆草、青黛各9~15g;舌苔黄白或腻黄白、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至12g;大便不通或挟热下利,或大便脓血,或热结旁流者加玄明粉或芒硝6~12g;小便短赤者加车前子9~15g,小便不通者加滑石9~15g;身有疙瘩腮肿者为发颐,头面肿者为大头瘟,加青黛9~15g,蒲公英15~20g;谵语者加羚羊角3~6g,或紫雪丹2~6g;神志昏迷者为热入心包,加安宫牛黄丸1~2粒;若舌卷囊缩,手足瘛疭,病已危笃,必用大剂,一日连进三剂,或可回生。 (作者:毛德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中医妇科
火龙山人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