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分享]中医在人体生命科学中的地位

[复制链接]
查看2284 | 回复2 | 2003-9-4 12: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如果说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曾经是照耀近代科学发展的指路明灯,那么,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起过莫大作用的中国医药学,就是一个有待开发的伟大宝库。它珍藏着亿万人,数千年来从自身实践中体察到的,对人类生命真谛的深刻认识,和无数祛病养生的经验。
一、二百年来,它一直落在近代科学的视野之外。而今天,在科学发展行将进入生命世纪的今天,这批宝藏以及它的命运,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科学工作者的倾心关注;怎样看待这批宝藏?怎样开发这批宝藏?它的前景如何?它的现状又怎么样?
1、从中西医结合谈起
自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来的百余年间,中医和西医长期并存,使得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在广泛的实践中接受了深刻的比较和严峻的检验。在此期间,虽然出现过“全盘西化”的潮流,并以国民党的“取消国医法”达到顶峰,但中医始终取而不消。也有人提出要象抵制洋货那样抵制西医、维护‘国粹’,同样未为人民所接受。因为客观事实是:中医能治好很多病,包括使西医棘手的某些疑难病;并且有数千年的实践成效为证;而西医,则有解剖学、生理学、细胞学、化学、物理学等实证科学为其基础,而且征服了许多威胁人类生命的疫病,使人类的水平和平均寿命显著提高。
有鉴于此,凡不抱偏见的中医和西医,都觉察到两种医学各有所长。个别有识之士则勇敢地投入综合中、西医结合的尝试。尽管其成效如何有待商榷,但他们的革新精神值得钦佩。
解放后,提倡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改变了中西医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小夹板治疗骨折、针灸、针麻等。然而,总的来说,进展不大。迄今仍停留在局部的、零星的、经验结合的水平上,仅限于在西方医学的框架上,镶嵌一些中医的经验。两种医学在理论上的巨大鸿沟,依然如故。
二十余年时间不算短,投入这方面的人力、物力不算少、国家对此也不为不重视,为什么成效不大呢?固然,这里有许多客观困难,例如遍试现代技术,依然找不到经络,也弄不清中医的‘气’为何物。但更重要的或许是认识论、方法论的问题。
现今的中、西医结合,实际上是以西医理论为基础,运用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药物学等的研究方法,来认识、整理、汲取中医的经验,凡不悖西医原理者,则“对号入座”;反之,则暂置勿问,绕着走,或当作糟粕而抛弃。这种结合的方法本身注定了“结合”的结果只能是局部的、经验的结合。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即令以十倍的努力,更多的时日,充其量也只能用更多的中医经验,来丰富现代西方医学的内容。真正的中西医结合是实现不了的。
谓予不信,试观下例。黄芪是中医学常用的补“气”良药。有人试图避开“气”的实质,研究黄芪的药理。经过化学提取、结构分析、提取物动物实验等,最后结论是:“黄芪有降血压作用”但是临床上几斤甚至几十斤黄芪提取物的降血压作用,也许还不如一片西药胍乙腚那么立竿见影呢!因此,避开中医“气”本质的探讨,人们只能从这项研究得到如下结论:黄芪毫无用处。这显然与中医临床实践大相茎庭。又比如辩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但是“阴阳五行”、“脏腑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等,究竟是科学的概括,应该发扬呢?还是唯心主义的渣滓而必须抛弃呢?已故赵锡武老大夫生前诊治的一个病例是发人深省的。一位老妇,因便秘20多天住院,西医大夫疑为肠道肿物,剖腹探查未见异常。而老妇从此每日泻肚发烧不已。最后诊为“肠道菌群调”,需肛灌健康人的新鲜粪便,但为老妇所拒绝。经赵老诊断为太阳阳明合病,投以“葛根汤加半”,三剂而愈。如果把肠道菌群比作青草,那么肠道就是滋生青草的土地。西医学看到的是“草”没有了,因此要播种草―接种健康人的细菌。中医学着眼处是“土地”,土地已经“沙漠化”了,解决的办法是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只要水源充足、土地肥活,“天涯何处无芳草”?两种医学理论,两种诊断方法,两种治疗手段,最后可能都能治好病,但差别如此之大,回避理论问题,如何能“结合”得起来呢?
怎样才能把这两种医学理论统一呢?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上的分歧,根源的在于二者对人体的生命运动认识的不同、以及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对立。医学是应用科学。用西医理论去统一中医,或者相反,无异于用一种经验去统一另一种经验,那是不可能的。就象科学史上达百年之久的光的粒子说和波动说之争一样,二者都有自己的实验依据,谁也无法否定或统一对方,直到量子力学兴起,才在新的高度上把二者统一起来,解决了光的本质问题。当然,人的生命运动的规律这个问题要比光的本质复杂得多;中、西医学关于人的生命的认识的分歧,也比光的粒子说与波动说的差异深刻得多(后者涉及哲理的对立。)但它们的命运有一点是相同的:中医学说和西医学说只能在更高的高度上统一于新的理论——综合的人体生命科学。从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这种总趋势。
2.历史源流和发展趋势
中西医理论上的巨大鸿沟,根源于孕育、产生它们的时代的科学和哲学背景。若按方法论的特征来划分科学史,则可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启蒙阶段、近代阶段和现代阶段。
科学的启蒙阶段在中国发达于春秋―秦汉之际,在西方则于希腊、罗马时代为极盛。这一时期特点是:人们通过直接观察,运用直觉的综合——演绎的思辩,从物质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上,从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考察物质运动的共同规律,获得对于物质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总体认识,形成了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水平虽然不高,各部分的细节也不清楚,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却很紧密,正确地了现象总画面的一般性质。打个形象比方,当时的科学就象蛰伏于海洋底部的群山,虽然还没有露出海面,但是绵延的海底山脉却是个整体。因而当时的经典著作,无论是《周易》、诸子,还是《黄帝内经》,都带有百科全书的特色。比如《周易》阐明了物质世界“生生化化”的规律,是一部哲学书。但是六十四卦的变化组合:“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却是数学中二进制的雏型。而二进制正是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算法基础。同时,《周易》中的阴阳学说和“精”、“气”、“神”概念又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明朝名医张景岳就说过:“‘易’之变化参乎医,医之运用赞乎‘易’”,“‘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唐初大医家孙思邈更直接了当地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又如《黄帝内经》是集中国古代医学大成的医学经典蓍作,但其中也包含着“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内容。书中用形气学说阐发病理病因,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致病因子的物质性。同时,《内经》也用形气学说解释地球上直观可以觉察的许多自然现象至天体演变过程和宇宙结构等问题。从形气学说出发,《内经》还探讨了气究竟是客观存在还是鬼神创造的产物?结论是:“道无鬼神、独来独往”,表现出强烈的朴素唯物主哲学观。中医学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因而它具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虽然它对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构造、功能所知不多,但借助于思辨的力量,却从整体上把握了人的生命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诊断、防治和用药的理论。形成一个以综合——演绎为其逻特征的完整的医学体系。
启蒙阶段关于物质世界的认识,虽然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但正如恩格斯所说:“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为了认识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的原因和结果等两方面来逐个加以研究”。从十五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的发展(以欧洲为中心)进入了近代阶段。实验代替了直觉观察,分析——归纳代替了综合——演绎,成为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把自然界成为各个部份,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科学出现了大分化。各个学科象海底的群山迅猛发育成为一个个屹立于茫茫大海上的岛屿,西方医学就是在这个背景上发展起来的。韦萨利的解剖学,魏尔啸的细胞学,哈维的生理学等奠定了西方医学的基础。而后,它又沿着分析——归纳的认识论轨道,从不断发展的近代科学吸取营养。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由个体而组织、而器官而细胞,由RNA、DNA而基因片段……。对揭示人的生命的规律作出了伟大贡献。
但是,这种分析——归纳的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一种习惯,即“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弧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和联系去进行考察”,因而“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看到了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了它们相互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了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迪种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开始感觉到汪洋大海之上几座基础学科的星星之岛,不足以反映连续、统一的客观世界了。科学进入了现代阶段。
这个阶段科学发展的特点是:各门学科之间的海底山脉般的密切联系,已经开始部份地露出海面而重新为人们所认识。各门学科在继续分化的同时,彼此渗透,边缘学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内,已经出现了二千余门边缘学科,平均每3-5天就有一门新学科诞生“基础学科之岛”之间的海面上出现了一系列星罗棋布的,若明若暗地联系着的岛群。可以预言,未来科学的发展,将象造山运动那样,使科学的海底山脉上升到海面之上。那时呈现在人类面前的将是整体化的群峰屹立、绵延不绝的“科学大陆”。
现代分阶段科学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综合——演绎的思辨方法在新的高度上再一次显示它的巨大威力。爱因斯坦认为:“没有一种归纳法能够导致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对这个事实不了解,铸成了十九世纪多少研究者在哲学上的错误。“他预言:“适用于科学幼年时代以归纳为主的方法,让位于探索性的演绎法“。
综言之,在继续深化、分化的同时,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综合统一;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度的综合——演绎。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这种必然性正把生命科学推向整个科学的前沿。成为带头的学科领域。这是由生命运动的固有特性所规定的。
大家知道,生命运动是机械、物理、化学等运动形式的高度综合。因而对生命的探索要求打破各学科领域的人为界线,彼此渗透。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生物数学、生物力学、脑化学、定量生理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等的迅猛发展,大大深化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另一方面:生命体内的物理、化学现象要比无生命体复杂得多。这些现象的研究对现有的科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例如,生命运动所涉及的物理、化学过程都是高度非线性的,无论其物理、化学机制、还是由此提出的数学问题,都是现有的物理学、化学、数学理论以及计算技术所难以解决的。又如,生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综合,而现代物理学所处理的问题,基本上限于物质和能量,所涉及的信息量很小。不是决定性的,就是统计的(无序的)。“有序“本身就是现代物理学的新前沿,更何况生命体是多层次的有序物质。因此生命运动的研究必将大大推动其它学科的发展。
不仅如此,生命的综合性决定了研究生命科学的方法,只有自觉地将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而且以综合——演绎为主导,才能真正认识生命运动的规律.当前,尽管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已使遗传工程迅速兴起,尽管最新的场离子效应电子显微镜分辨率已达0.3埃,无论是生物大分子还是小分子、原则上均能一览无遗。但是,人们对生命现象的大量基本问题依然相当无知。比如细胞之间功能的协调;组织之间信息的传递;生物体各个层次上自我调节的方式,生命过程中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等等。人类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而这些问题,单靠传统的分析——归纳方法是解决不了的。生命科学的发展要求方法论的革命。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整体的、综合的人类生命科学必须在以多学科综合研究为内容的中医现代化和西医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这里,中医理论体系的作用在于:(1)为新的人类生命科学提供一幅从总体上正确反映人的生命运动本质的蓝图(当然其细节是模糊不清的)。(2)为创立新的人类生命科学提供方法论武器。
著名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列戈京说得好:“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与协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他预言:“西方科学和中国文化对整体性、协同性理解的很好结合,将导致新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而古代中国人民对人的生命的整体性的认识,以及集中体现这一认识的中医理论,正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自然科学中的完整反映。 (作者:林中鹏等)  

绿巨人 | 2003-9-4 18: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分享]中医在人体生命科学中的地位

下面引用由郑钦安2003/09/04 12:46pm 发表的内容:
谓予不信,试观下例。黄芪是中医学常用的补“气”良药。有人试图避开“气”的实质,研究黄芪的药理。经过化学提取、结构分析、提取物动物实验等,最后结论是:“黄芪有降血压作用”但是临床上几斤甚至几十斤黄芪提取物的降血压作用,也许还不如一片西药胍乙腚那么立竿见影呢!因此,避开中医“气”本质的探讨,人们只能从这项研究得到如下结论:黄芪毫无用处。这显然与中医临床实践大相茎庭。
对黄芪研究的结论不是那么简单吧。

黄芪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黄芪为豆科植物中药材。性微温、味甘。功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和托疮生肌。主要成分为黄芪皂甙、黄芪多糖、γ-氨基丁酸,微量元素(硒、锰、铁、钙等),为临床各科应用较为广泛的中药之一。现将近年来黄芪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黄芪对肾病的治疗作用
  对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肾病综合征表现为尿蛋白排泄增加,血胆固醇、甘油三脂升高,肾蛋白排泄率增加。王彩丽等通过动物实验,证实黄芪对肾病综合征有治疗作用。方法是;选用阿霉素一次性给予大鼠尾静脉注射,制成肾病综合征模型(阿霉素肾病综合征模型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基本符合人类微小病变肾病)并分成用药组及对照组,用药组给予每日灌服黄芪煎剂,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喂养,19周后观察24 小时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血肌酐、尿素氮、胆固醇、甘油三脂、肾白蛋白排泄率。结果表明,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8周时其血白蛋白显著升高(P<0.05),于12周时血胆固醇、甘油三脂、肾白蛋白排泄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通过黄芪对肾病综合征大鼠的研究表明:黄芪可使肾病综合征的肾脏对白蛋白排泄率降低,同时升高血白蛋白、降低血胆固醇及甘油三脂,对临床肾病综合征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提示临床肾病综合征患者可选用价廉、无毒、副作用小的黄芪制剂配合治疗。
  对急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盛梅笑等采用双侧肾动脉夹闭45分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观察黄芪合剂(含黄芪及当归)对急性肾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肾小球滤过车、肾血浆流量,随肾急性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黄芪治疗组恢复的幅度大于模型组(P<0.05),钠排泄分数升高幅度低于模型组(P<0.05)。研究表明:黄芪合剂可促进肾急性缺血再灌注后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血浆流量的恢复,减轻钠排泄分数升高的幅度,对急性肾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对糖尿病性肾病心肌的保护作用 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常可导致机体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增强及一氧化氮水平升高。糖尿病出现的全身多个脏器的损害常可由脂质过氧化作用及一氧化氮引起。陈国荣等选用大鼠随机分组,分别进行不同处理及给予黄芪灌胃,研究糖尿病并发肾病时心肌组织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丙二醛与一氧化氮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黄芪治疗组对心肌组织内以上各指标均有纠正作用。研究表明:黄芪能抑制糖尿病性肾病心肌脂质过氧化作用并降低一氧化氮水平,保护心肌免受脂质过氧化及一氧化氮的损伤。
  黄芪对心血管病变的冶疗作用
  可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的凋亡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采取再灌注治疗能挽救濒危心肌,但同时会引起心肌再灌注损伤。缺血及再灌注均会引起细胞亚结构,尤其是线粒体的损伤而影响细胞的能量代谢等生理过程,从而导致胞浆内Ca2+浓度升高及氧自由基的产生,这是导致细胞坏死及凋亡的主要原因。凋亡细胞的数量是影响心肌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黄芪具有使冠状血管扩张、恢复细胞活力、Ca2+拮抗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冯津萍等选择大耳兔69只,随机分组进行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细胞DNA电泳及凋亡细胞的形态观察。研究发现,黄芪治疗组免心肌凋亡细胞减少,形态学观察可见细胞亚结构损伤明显减轻。该项研究为临床应用黄芪防治心肌缺血细胞凋亡提供了实验依据。
  可改善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 目前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研究不仅限于单纯开发正性肌力药物,而注意到改善心肌舒张功能,调节磷酸二酯酶,腺苷酸环化酶等。据报道,黄芪可明显改善心肌患者的心功能,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等。黄芪苷Ⅳ是黄芪有效作用成分,在黄芪苷中含量较高,活性较强,是有望开发新药的有效部位。刘艳霞等选大鼠24只采用左心室导管法,研究了有关黄芪苷 Ⅳ对正常和心功能受抑制大鼠左心室心肌力学的影响,观察黄芪苷Ⅳ对抗心功能抑制的作用。结果表明,黄芪苷Ⅳ对正常和心功能受抑制大鼠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在加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不增加心肌耗氧量。提示黄芪苷 Ⅳ很可能是一种较好的强心和改善心功能的药物。
  可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程桂荣等选大鼠64 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黄芪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黄芪注射液6日,后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心肌组织学,SOD酶的活性及丙二醇含量变化。结果显示,黄芪预处理组可明显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减少丙二醛产生,对心肌细胞中的SOD酶的活性及超微结构有保护作用,降低心肌梗死的范围。
  可改善失血性休克的心功能 失血性休克对心功能的损害主要是由于循环血量不足,冠脉冠流量下降,导致心肌缺血所致。黄志刚等选用家兔分组给予黄芪及生理盐水预处理。后麻醉家兔,行股动脉放血致休克状态,监测血液流动力学各指标。结果显示,黄芪有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延长冠脉充盈时间,改善心肌血液供应,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及减少心脏后负荷的作用。并表明黄芪通过心舒功能改善,加速了心缩功能的恢复。本项研究为黄芪用于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黄芪可提高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的耐受性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是由于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碳而造成的。由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亲和力是氧和血红蛋白亲和力的240~ 250倍,使大量碳氧血红蛋白迅速形成,氧转运能力降低,全身组织缺氧,心脑等多系统的血管内皮细胞能量合成减少,细胞代谢障碍造成细胞内酸中毒,冠状动脉收缩痉挛,心肌细胞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黄芪可加强心脏收缩力,对中毒心脏强心作用明显,并具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增加心肌血流量、促进损伤心肌恢复的作用,对心肌细胞缺氧损伤具有直接的保护作用。李淑云等通过对实验组(实验前连续6日每日注射黄芪注射液 0.02ml/g相当于原生药4mg)与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被动等量吸入一氧化碳气体后,观察存活时间的研究表明,黄茂芪可提高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的耐受性。提示黄芪可用作一氧化碳中毒解救的辅助治疗药物。
  黄芪可对抗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
  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与脑能量代谢,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一氧化氮(NO)含量有关。脑组织损伤时,脑组织内Na+-K+-ATP酶活性降低,NOS活性降低造成 NO合成减少,而NO对脑循环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并参与神经信息的传递。柯庆等选沙土鼠随机分组并制成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腹腔给予治疗组黄芪注射液,分别测定各实验组及对照组沙土鼠脑组织内Na+-K+-ATP酶活性、NOS活性及NO的含量,结果显示:黄芪治疗组上述各指标均高于各实验对照组。此项研究表明:黄芪可通过提高NOS活性增加 NO的合成,发挥其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其他
  黄芪可提高腹透患者腹腔巨噬细胞功能 腹膜炎是腹膜透析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腹膜局部防御系统对防止腹腔感染有重要作用。巨噬细胞是透出液中最主要的白细胞,是腹腔局部防御机制的第一道防线。孙海晨等报道,黄芪多糖腹腔给药可明显提高腹腔巨噬细胞分泌能力。童孟立等对43例尿毒症初始行腹膜透析的患者在腹透液中不加(对照组)和加入黄芪注射液(用药组)治疗一周,测定结果为:用药组较对照组巨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杀菌率均明显上升(P<0.01)。进一步证实黄芪腹腔内给药确能增加巨噬细胞的功能而恢复腹腔的防御能力,减少腹腔感染的发病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黄芪有延缓衰老作用 人的衰老与年龄有关,而血清羟脯氨酸(HOP)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幼年骨骼正在发育,胶原蛋白代谢率高,血清HOP含量高。随着年龄增长,胶原蛋白代谢下降,血清HOP含量下降。血清HOP含量的测定可作为衡量胶原蛋白总代谢的指标,因此血清HOP含量可反映机体发青年龄,胶原蛋白可作为一个生物年龄的客观指标。庄小燕等将黄芪胶囊给予45名健康老人连续服用3 个月,分别于服用前及服用后测定血清HOP含量。结果显示,服用黄芪胶囊后血清HOP含量明显升高(P<0.01)。研究表明:黄芪有加速胶原蛋白转化率的作用,使生物年龄变得年轻,可延缓衰老。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 刘梅)  
黄茂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
[关键词]黄芪  综述  研发
  北京市卫生防疫站    王红梅、姚小曼
  黄芪又名绵黄耆、独根、二人抬,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荚膜黄芪的干燥根,主要功效“补气固表,利尿脱 毒,排脓,敛疮生肌”,为历代常用的补益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现代医学发现其药理 作用甚广,除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细胞代谢、调节DNA复制及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外,还有固肾降 压、保肝抗炎的功能。近年来,关于黄芪单剂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本文就 有关研究概述如下。
  1黄芪属植物的主要分布及化学成分黄芪属植物(Radix Astragli)属豆科类,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 西北等地区。黄芪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单糖、多糖、皂甙、黄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其中多精含量 较多。目前,人们多集中于黄芪多糖(Astraglus Polysacchride,APS)、黄芪水煎剂和黄芪注射液的研究,而对 黄芪皂甙的免疫学研究甚少。
  2黄芪单剂黄芪单剂指由单独黄芪一味药制成的水煎剂、黄芪注射液和黄芪提取液等剂型。
  黄芪对巨噬细胞的调节作用 苗利军等报道,黄芙注射液能增强荷瘤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 吞噬指数,使荷瘤小鼠脾脏红、白髓质分明,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并减轻脾及胸腺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 程度。血清溶菌醇是由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物质,也是非特异性免疫因素之一,实驶证实黄芪可提高辐射小 鼠血清溶菌酶含量,使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增强。曲卫敏等报道,适量黄芪不但能增加正常小鼠腹 腔巨噬细胞活性,还能增加小鼠受体和M@一Fc受体的活性。黄芪注射液还可以活化中性粒 细胞,从而增强非特异免疫。
  对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 黄芪对T淋巴细胞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黄芪往射液可明显增加荷瘤小鼠 的T细胞总数(TLC)与辅助细胞数(Th)同时外周血a -醋酸萘酯酶(ANAE+)细胞阳田性反应增加。体内 注射可以促进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与转化。体外实验表明,低浓度黄芪可促进淋巴细胞转 化能力,而高浓度反而使之活力受抑,说明黄芪具有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黄芪的蒸馏提取 液使荷瘤小鼠的 T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加,也说明黄芪可以通过提高免疫能力增加机体抗瘤活力。单味 黄芪水煎剂不但可以促进正常大、小鼠T淋巴细胞转化,增加小鼠YAC花环与EA花环形成率,还 使环磷酰胺(CY)造成的免疫低下大、小鼠的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增加,虽未达正常值,但与CY对照组比有显 著差异。对60Co造成的免疫抑制小鼠脚垫DTH有升高作用。
  对B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  有研究表明,无论体内注射还是体外实验,均发现黄芪对脾细胞增殖无明 显影响,但可提高PFC值,促进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清除。单味黄芪能减轻60Co照射对小鼠脾脏B细胞 的破坏;而对于氢化可的松(HC)所致免疫低下小鼠的 PFC和溶血亲有显著提高之功效。CY造模的免疫 抑制小鼠,在给予黄芪后,血清 IgG水平也显著增加。
  对细胞因子的诱生作用体内实验表明,黄茂能诱生IL-2水平,但高浓度黄芪在体外实验中却抑制 了!IL-2诱生。这也证实了黄芪具有免疫调节的双相性。黄芪还能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IL-2、TNF- 。、IFN-y的诱生水平。
  其他调节作用 经口给予黄芪,可使免疫低下小鼠补体C3水平与补体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溶解能力 (CMSC)上升,虽未达正常本平,但与免疫低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黄芪还可显著增加正常小鼠 RBC- C3b花环和IC花环形成率,使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RFER)提高62.18%(P<0.01),抑制因子(RFIR)降 低24.79%(P<0.01),从而增加红细胞免疫力。对60Co 辅射造成的免疫低下小鼠之RBC-C3b受体花环 率及RBC-IC花环形成率有明显的促进恢复作用(p<0.001);对HC造模的小鼠有显著提高总补体 (TLC)和增加CMSC的作用。CY造模的免疫抑制小鼠,在给予黄芪后NK活性显著增加。后来的研 究还发现黄芪有降低蛋清所致小鼠足肿胀、降低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的效应,可以提高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 白细胞数、胸腺指数和耐缺氧能力。
  3 黄芪多糖 黄芪多糖(Asragulus Polysacharin,APS)是黄芪中含量最多、免疫活性较强的一类物质。近年 来对它的药理学作用研究甚多。它能增强人淋巴细胞、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反转免疫 抑制剂CY对免疫器官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对经眼镜蛇毒因子处理后补体下降、吞噬率下降的豚鼠有促 进补体修复、促进中性白细胞吞噬率提高和恢复的功能。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是应用APS对创伤后免疫功 能低下的恢复作用。体内外应用APS不仅可使烧伤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恢复正常,还可纠正烧伤小 鼠T淋巴细胞转化,抑制性T细胞(TS)的抑制活性,IL-2产生及 IL-2R表达的受抑状态,使巨噬细 胞分泌的IL-1增加,抑制PGE2合成。梁华平等人的进一步研究表明,APS可升高创伤小鼠的IL- 2mRNA和IL-2RmRNA水平,提示APS是通过促进创伤小鼠淋巴细胞IL-2及IL-2R的基因转录表达而 逆转IL-2、IL-2R的抑制状态的,这为研究APS对创伤后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的作用的机理提供了线索。卓 安山等人给予烫伤大鼠以 APS后,发现大鼠脾T、B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克隆形成率及抗体形成细胞数均 明显增加。将 APS应用于创伤感染可明显改善巨噬细胞吞噬活性,降低PGE2释放,但TNF仍高于正常 组。用ASP拮抗CY的毒副作用,使PFC指数明显增加,但脾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增加。
  4 黄芪皂甙 黄芪皂甙是从黄茂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对其免疫功能实验的研究不 多,主要集中于对它的提取、分离、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方面。孙成文等人报道,低剂量AS(2mg)可加重 心衰,中、高剂量(4mg、8mg)有抗心衰作用。 AS能抑制 Na-K-ATP酶,为其心衰的调节作用机理提供 可靠依据。重症肌无力(MG)为突触后膜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存在 nAchR-Ab,周围血单个核细胞(PBMNC)能合成分泌此抗体,而体外细胞免疫实验证实,AS能抑制 PBMNC体外分泌山nAchR-Ab,提示了 AS对 MG患者治疗作用的机理。宋相同等人的研究报道证实,AS 对非特异性免疫力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作用。且具抗肿瘤、抗病毒作用。
  黄芪皂甙甲黄芪茂甲甙,自 1985年由曹正中等人首次从山东荚膜黄芪根中提 取出以来,人们对其主要功效研究的尚不太多。经药理实验表明,该化合物具降压、抗炎、镇群、镇痛等作用, 并能升高血浆中CAMp含量和促进小鼠再生肝DNA含量。AS1能兴奋M@,使细胞内次级溶酶体和残余 体增多、初级溶酶体增加、体积增大、酶含量增高。体内给予AS1后,电镜下观察到M@检活化,细胞直径普 遍增大,胞体丰富、伪足宽大,表面有较多凹陷、皱褶,细胞形态不定。M@吞噬率、吞噬指数增加,溶酶体酸性 磷酸酶活性增强。
  5 黄芪在复方、合剂中的应用 由于黄芪是最常用的益寿中药之一,也是最常用的补气类中药之一,它与其 它的中药组成复方,用途十分广泛。但黄芪是一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中药,它在每一方剂中均有适当的含 量组成,提高它在组方中的剂量并不一定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在黄勇等人研究的不同剂量黄芪在防 已黄芪汤中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别与量效关系时发现, 18 %黄芪含量的防已黄芪汤对T细胞转化 的增强作用最明显,黄芪含量无论增减均使此作用减弱,当黄芪含量达54%时甚至出现抑制作用。
  黄芪可以和多种中药组成方剂,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例如,当归是历代医家视为补血活血的佳品, 黄芪与之合用其增强免疫作用非常可观。李志骏等人研究了以此二味药为主要成分的归芪口服液,发现 此液对实验小鼠的体重、胸腺指数、肝指数、细胞免疫(DTH)和体液免疫(PFC、血清溶血素HA)及小儿免疫功 能低下有较明显的提升作用,特别是对小儿免疫球蛋白减低有较为肯定的作用。吴椅等人认为,由当归与 黄芪为主要成分的当归补血汤对60Co照射小鼠的PFC、HA、ANAE+细胞比率、DTH及血清溶菌酶都有显著
  促进恢复作用。复方参芪冲剂为人参、苋芪等中药组成,可以增加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数,提高白细胞数、促进 T细胞转化,从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发挥抗瘤活性。常规用黄芪(剂量占总生药量的 18%)与防风、白术合 用组成益卫固表的玉屏风散,可以提高腹腔巨噬细胞活力,增加小鼠 M@C3b、 M@-Fc受体和RBC- FC、 C3、 RBC-C3 b受体的活性和RBC-IC花环形成率并证实黄芪在此组方中与其它组分之间有协同作用。黄芪 与银杏配伍使用可以增强小鼠腺细胞增殖和特异性抗鸡红细胞抗体的产生,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二 者还有协同作用。可与黄芪配伍使用的中药很多,且黄芪用量也各不相同,此处只举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几个 方剂。
  黄芪作为常用的“扶正固本,补中益气”的药物,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芪多糖、黄酮等化合物和微量元素,可 作用于多种免疫活性细胞、促进某些细胞因子的分泌,进一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它对免疫抑制剂造成的免 疫低下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是具有双向作用的免疫调节剂。因而对临床肿瘤放疗患者、慢性放射患者及各种 原因造成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是一种很有效的辅助治疗药。由于黄芪可以发挥多种对人体的保健功用,因而作 为保健食品的配方之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黄芪的应用自古以来以煎剂为多,服用繁琐,而APS与 黄芪注射液这两种简便的剂型是近年来才被研制、采纳的,较易为临床应用所接受。但临床如何应用?剂量 如何?尚缺经验积累。黄芪甲甙是近年来应用于保健食品中政多的成分,但对其具体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较 少。黄芪其他成分如黄酮类对免疫系统调节作用如何?主要作用机理的研究尚不透彻,尚需有人进一步研 究、探索。《中国食品与卫生杂志》
郑钦安 | 2003-9-5 23: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分享]中医在人体生命科学中的地位


(作者:林中鹏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