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原创]医门八法杂谈之——汗法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原创]医门八法杂谈之——汗法
[复制链接]
1496
|
3
|
2003-9-7 17: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精诚居士在 2003/09/07 05:26pm 第 1 次编辑]
[watermark]医门八法杂谈之——汗法
汗者,散也。经云: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是也。又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叶天士也云:在卫汗之可也。所以汗法,是为外邪侵犯肌表,邪在卫分而设。其主证为恶寒发热并见,无汗。兼证可见:头痛、鼻塞、鼻流清涕、关节疼痛、咽喉肿痛、咽痒咳嗽、胸闷脘痞、纳呆泛恶。恶寒重发热轻为风寒表证,发热中而恶寒轻为风热表证,恶寒发热并重为寒邪束表、入里化热之候。发于暑月,兼见胸闷脘痞、纳呆泛恶、头重肢沉者为暑湿表证。临证当根据外在的症状来判断表证的寒热,从而采用不同的汗法。风寒表证宜辛温解表,如麻黄汤(麻黄、杏仁、桂枝、甘草)之类。风热表证宜辛凉解表,如银翘散(银花、连翘、淡竹叶、荆芥、牛蒡子、豆豉、薄荷、芦根、甘草)之类。寒热并重宜解表清热,如麻杏石甘汤之类。暑湿表证宜解暑化湿,如新加香薷饮(香薷、川朴花、银花、连翘、扁豆花)之类。此正盛邪实之正治也,据其外征,辨其寒热,别其主次,顾其兼夹,则一汗可已。
汗法之正治如上,汗法之变治则当视机体气血阴阳之盛衰而为之变通。邪在肌表为标,气血阴阳耗损于内为本。故而,凡治虚症夹感,不可纯用汗法,当于补虚中,佐以汗法,方不致过汗伤正,致邪未去,正先伤,反引邪深入,致开门引寇之患。辨证当于恶寒发热等表证之外详辨其内损之外候。气虚者,当兼见乏力懒言,声低息微,纳食不佳,大便不实,脉象弱。治疗当以益气解表,方用参苏饮(党参、苏叶、半夏、陈皮、防风、甘草、葛根、茯苓、前胡、木香、白术)之类。血虚者,当兼头晕心悸、唇甲不荣、心烦失眠、面色萎黄,脉象细而无力。治疗当以养血解表,方用四物荆防汤(生地、当归、白芍、川芎、荆芥、防风)之类。阴虚者,当兼五心烦热、两颧潮红、咽红口干、大便秘结、知饥不欲食、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当以滋阴解表,方用加减葳蕤汤(生玉竹、葱白、淡豆豉、薄荷、桔梗、连翘)之类。阳虚者,当兼畏寒肢冷,四末不温,口淡无味,面色白光白,腰酸膝软,小便频数,脉象沉细无力。治疗当以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之类。正虚得补,而外邪易去,其要,在于气血阴阳之辨证精当也。不可误阴为阳,误气为血,如误则无异有补邪留寇之患。此为汗法之变治。
于正治变治之外,又当明汗法之禁忌。所谓禁忌者,非绝对禁止之谓也。而是当于此类征候慎用汗法也。汗法之用,多为外邪侵袭人体,肌肤腠理毛窍闭塞之患。而发汗一法,可使其毛窍重归开放,而汗液得以外出,使邪去而正安。人之汗液,与机体关系密切,以阴血津液为体、阳气为用,过汗,一则损伤阳气,而则耗损阴液。故凡有出血、自汗、格阳、亡阴、亡阳、发疮、淋家、脐下有动气者,皆不可发汗。余阴阳气血亏损者发汗亦当留意,可参汗法之变治而与机变圆通之法。
不当汗而汗,或当汗而过汗,或当汗而汗不得法,往往可致变证百出。然汗之不当,多见伤阴、伤阳两途。伤阳之轻者,汗出乏力,纳食减退,精神不振,声低懒言。可与补中益气(黄芪、党参、白术、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桔梗)减去升、柴,益气固表。伤阳之重者,汗出不止,二便不固,四肢厥冷,神志模糊。当与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加红参,回阳救逆为要。伤阴之轻者,咽干口渴,知饥不食,肌肤干燥,大便秘结。可与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叶、玉竹、天花粉、甘草)滋养肺胃。伤阴重者,汗出如油,角弓反张,直目上视,肌目闰肉惕,温温欲扑,舌红无苔。当与三甲复脉汤(龟板、鳖甲、牡蛎、麦冬、生地、阿胶、大枣、麻仁、生白芍、鸡子黄)填精熄风。
此为汗法之大概。法虽多,而要则一。无论何法,唯从外征而求内因,从诸症而辨其本,据此用药,则病可去而正不伤,疾易已而病不剧,于“藏之内而象之外”七字细思之,而思过半矣。[/water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pinpinheiful
|
2003-9-7 18: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医门八法杂谈之——汗法
好文,可为陈其要义,切中肯綮.有一点不敢苟同
阳虚者,当兼畏寒肢冷,四末不温,口淡无味,面色白光白,腰酸膝软,小便频数,脉象沉细无力。治疗当以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之类。
阳虚麻黄何可用至二两 虽有大附子一枚,恐非为阳虚而设,是风寒之邪直中少阴之里,乃寒实也.阳虚或可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匿名
|
2003-9-7 18:33:19
[原创]医门八法杂谈之——汗法
好文斑竹何不加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悔悟卡
匿名卡
显身卡
精诚居士
|
2003-9-7 19: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医门八法杂谈之——汗法
pinpinheiful 君所言有理。但我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例只取其意,非取其方。至于麻黄用量之多少全在寒邪之轻重,而附子与麻黄之比例,可视阳虚与表寒之轻重而作变化,不知兄长以为然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精诚居士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