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程门雪遗稿之——胎前篇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程门雪遗稿之——胎前篇
[复制链接]
1257
|
1
|
2003-9-9 21: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胎前篇
妇人胎产,列为专科,代有名家。妇科之书,浩如烟海,非能以数言尽也。《金匮》亦列妇女一门,明乎胎产之证,虽非专家,而其大旨,亦当知晓。故今所言者,乃仅释《金匮》之妇人病耳。妇人门共分三证,即妊娠、产后及杂病也。妊娠、产后均为妇人所独有,杂病治法,本同男子,惟有独为女性所有之杂病则不得不别出治法。
今先言妊娠。妊娠即胎前也。胎前之证虽多,大要不出三种。一为因胎而成病者,一为因病而伤胎者,一为病不关胎,病自病,胎自胎,而治病之法,恐有妨胎,故不得不另设治法者。胎前各证,无能出其范围者矣。
《金匮》妊娠篇第一条,乃言妊娠之脉证,因其脉证,而藉以断其妊娠,并及治法及救误。其原文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按此条文义,有许多不可通处,按之事实,亦无大用,只能阙疑,存而不论可也。如妊娠本非病,何必主桂枝汤?即用桂枝,何以无寒热?六十日当有此证者何证?岂即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之证耶?此证二月之间,殊不多见,不知何所见而云然。况即有之,亦非要病,何以无病而医,竟至医治而逆耶。加吐下则绝之之“绝”字尤为费解。或谓绝其病根,或谓绝其医治,或又谓绝其妊娠。聚讼纷纷,莫衷一是。实则《金匮》为医家之书,非训病家者。绝其医治,乃告病家之言,非以训医者,意不相合也。若谓药苦,当勿药有喜,于妊娠本可通,何以又用桂枝汤,又何以云医治逆者。有逆必有顺,必非勿药之证矣。若云绝其病根,则语太浑融,何病不当去其病根?何治不当去其病根?而必谆谆于致误之后乎,意亦不当。惟绝其妊娠之一解,尚无破弊,但亦无益于事理,故吾谓可存而不论。揣其大意,则其中恐有缺义,而辞意可分两段:首一段,乃以脉证断妊娠之是否,次一段,则言妊娠恶阻之治法也。何以言之?妇人得平脉,是脉不病也,月事不见,虚者当见虚脉,瘀者当见涩脉,今脉无病象,而月事不来,即其停也非病可知,当属妊娠无疑矣。此即《素问·腹中论》“身有病而无邪脉”之义。断孕论脉,以此最确。余若寸口脉动,阴搏阳别诸法,虽出经文,却难必其有验,只以月事不至,脉无病象,断之最效而最易行,故仲景取之也。此第一段,以脉证断妊娠是否之义也。二段则言恶阻,原文“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而不明言其何证,惟推其语意,则此证为妊娠二月所必见者,故曰“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可知其证必普通常有,而非奇异之证矣。妊娠二月最常见者,莫如恶阻,则呕吐喜酸恶食是也。原文又谓:“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吐而曰加,可知原来本吐,特因其医治不合,故加重耳。吐则恶阻也,六十日当有此证,而证中有吐象者,即不明言,无论何人,亦知其恶阻矣。女子以肝为先天,受胎之后,血养胎而不涵木,肝体亏则肝用强,犯胃则呕,胃受剋则恶食,肝体虚,求助于食则喜酸,孕则经停,经停之后,精华则养胎元,其中浊气无从发泄,乘肝之逆而犯胃,胃虚正不胜邪,则呕吐作矣。其必发于六十日者,以六十日为肝胆养胎之时也。由此言之,恶阻之因,虽由于经阻,而恶浊之气上逆,血不养肝,木来乘土,胆胃不降,尤为恶阻之主要病因也。桂枝汤方中,桂枝辛通,初受胎时,凝结未牢,不可轻用。甘、枣味甘,呕家所忌,唯生姜和胃降逆,去秽恶,芍药和肝,为必用正药。全方却不足取,不能盲从。恶阻轻证,不治自愈,二月一过,其证自平。重者日夜呕恶不绝,上逆甚则下必脱,恐致殒胎,非药不可。其治亦不出柔肝和胃,芳香鬯中数法。惟一切行气破气滑利之品,当忌用耳。半夏为止呕主药,后人以动胎忌之,甚可惜。或谓姜制则不碍胎,亦理想之谈,惟众俗所趋,不得不随波逐流,实则不必忌也。妊娠篇第二条:“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此条则言妊娠之变证,而非谓寻常之病矣。古文太简,又多脱落,后来解者,无一人能明白通畅,反致惑人,不如不释。今特为解释如下。知仲景之文深有至理,固非模棱之语、敷衍之词也。未释此条之先,当知妇人受胎之种别,平时经事调匀,停后毫无病脉,经停而受孕者,常也,然有居经者,三月一至,有避年者,一年一至。当详问平素,不能以其经停即谓之孕也。又有垢胎者,受孕之后,经行如常,经并不停,胎已渐长,不能以其经行而断其无孕也。此条所言之妇人,则垢胎之体耳。其曰:“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明谓其经行之时,即以受胎矣。垢胎之体,孕后仍当经行,今行而又停二月余,是与素体不合,可知其停,并非因孕而停,乃凝瘀而蓄耳。平常之人,经停受孕之后,而得漏下,则为半产,急宜固胎为主。今体与平人不同,停不因孕,而为瘀凝,即见漏下,亦宿瘀泄,非殒胎也。故申之曰:“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明言其所下之血,乃停三月之瘀蓄,是衃而非胎矣。按之常理,胎动当在六月,动时当在脐下,今经断未及三月而动,动又不在脐下,而在脐上,其故何哉?盖其中有二因存焉。胎动应在六月,今未及三月而动,在常人本为不合,若在垢胎之体,则知其受胎之日远在前三月经行之时,益以经断之二月余,是亦六月矣。从其经断三月之不当动,而推得其受孕不在经断之时,非妙法欤。胎无三月能动之理,今虽未及三月而动,实则仍六月也。此理历来注释者均无人知,犹谓三月而动,为胎之变,或谓三月而动,乃衃非孕,最为无稽之谈。仲景妙文,精华内蕴,为后人所湮没丧失者,众矣。此其胎动在未及三月之理也。至其动在脐上者,则另有因。原文不谓其人宿有癥乎?癥者真也,瘀血所结之痞块也。胎动本在脐下,今反在脐上,又询知其人素有癥结,则知其动在脐上者,乃癥痼在下逼其胎向上而动耳。癥碍血行,故经断三月。经断三月,衃留益多,满而外泄,故得漏下不止。是既经之停、经之漏、胎之不安,均属癥痼为害。庆父不去,鲁难未已,不去其癥,病无已时也,故曰当下其癥。下癥当用去瘀之品,有胎之体亦无碍。《内经》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所主桂枝茯苓丸,方中祛瘀之品,不过桂、芍、丹、桃。其所以不取用大黄、、芒硝等猛剂,殆亦衰其大半之意耳。其言甚可思,凡有孕而当行攻下者,盖当以此为法乎。
其第三条曰:“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此条文字,本极明显,无须注释,意谓怀妊腹痛,证有由于子脏开而得者。其症状原因治法,均详列无遗,照病断证,照法施治,固甚易也,乃为后人一注,便生错误。其胎愈胀,非病象也,乃以为病象,少腹如扇,解作阵阵作冷,如扇扇之,尤误。乃千篇一律,更无独出手眼者。仲景有知,亦当呼冤于地下,今特为正之。怀妊至六七月,其胎已渐长大,非复从前之渺小,故曰其胎愈胀,并非谓其病胎愈作胀也。胎长大则胀,胀则子脏开,不观妇人临产之日,先有白汁淋漓不绝之象乎。则胎胀子脏开,液不藏之原因也。因胎胀而子脏开,因子脏开而受寒,述其因也。恶寒发热,有似表证,脉不浮而弦,弦者寒也。更见腹痛,知其寒在里也。少腹如扇,乃言少腹一起一落,高低急促,与呼吸相应也。如扇乃象形,与鼻扇之扇同一解释。里寒腹痛,脉弦,而见少腹高低,起落如扇,则知寒入子脏,挟冲而动,肝木横逆,胎儿不安,势非轻浅,盖妊娠腹痛之重证,急宜温其子脏之寒。即见寒热,但里重于表,仍从里治。况其寒热,无头痛骨楚之象,非必表证,仍因腹痛脏寒而起者耶。故曰:“当以附子汤温其脏”。附子汤方缺而未见,或谓即伤寒附子汤。以药证之,附子温脏寒,为君;白芍和肝止腹痛,为臣;参术温脾固胎,为佐,固极相合,其信然欤。此条本明显无奇,惟历来注释者,均以少腹阵阵作冷,如被扇之状释子脏如扇之证,穿凿附会,点金成铁,为可异耳。
第四条曰:“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此言妊娠腹痛,有胞阻之证也。《医宗金鉴》妇科谓“妊娠腹痛曰胞阻”,大误。要知胞阻乃妊娠腹痛之一证,非尽腹痛均可谓之胞阻。古人解经,可笑如此。本条主要论述妊娠腹痛下血之证治,余俱陪衬文字。胞阻二字,照字面解之,乃阻胞中之气血,似乎当用通利,但以见证及所用胶艾汤方合之,又似不协。愚意当以方证相合为主,不必定从名称上着想,若但以胞阻病名论治,必不能见下血之证,即见下血之证,亦当如前一条因癥下血之论治,和能主胶艾汤。今以方证合之,当是血虚气滞。其下血乃冲任不摄,血不归经。血若不止,必有殒胎之险。方中重用地黄补虚恋胎为君,归、芍、胶、艾养营和肝为臣,佐川芎以行滞气,艾叶以温子脏,且炮黑姜又能引血归经,乃一补多行少之方也。此放即胶艾四物汤,女科以之统治调经、胎、产一切虚寒腹痛下血之证,无不效如桴鼓。本条胞阻既用此方,其证又相同,则其病因,断无纯属气血阻于胞中之理,当舍名取实可也。
又有土湿木菀,木陷土中之痛,脾主湿,脾虚则湿聚,肝主血,木郁则土菀。如第五条所谓“妇人怀娠,腹中 痛,当归芍药散主之。”者是也。 痛者,绵绵而痛,痛无休时也。方用归、芍养血和肝,川芎以行血中之滞气,苓、术健脾,泽泻以泻土湿之有余,亦肝脾并治之法也。方中分量,芍药最重,和肝脾为君也。泽泻次之,渗土湿为次也。其意岂不昭昭若揭乎。从第三条起至第五条,均言妊娠腹痛之证,而各各有别:有子脏开而受寒者,宜附子汤温子脏;有下血腹痛者,为胞阻,宜胶艾汤调冲任;有土湿木郁者,宜当归芍药散和肝脾。推而广之,其变化无涯举矣。
本文:“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半夏降逆和胃,干姜温中祛寒,人参补中益气,方只三味,以其功能推之,则知此条,所谓呕吐不止者,证系脾胃虚寒之呕吐,故以扶正祛寒、和中降逆之方法治之。又可知此条所指之呕吐,必见呕吐清水,苔白脉迟诸虚寒证,方可用此法也。
本文:“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此条眼目在“饮食如故”四字。盖小便难为脾肾阳虚,膀胱宣化失司,则必见食少纳减之证,今饮食如故,肾阳能蒸动可知。肾阳自足,则不当见小便难,可知其并非肾阳不足、膀胱不能宣化。又无身重腹满之证,则更非水气不行。以其所用方剂证之,当归行血疏肝,贝母解郁化痰,苦参清火泄热,是一疏肝解郁泄热之方。乃知其小便难者,为郁结伤肝,肝失疏泄,五志化火,火郁不申之证矣。推其证侯,小便难之外,必兼烙热黄赤之象,脉必弦数,苔必黄,舌必绛,方合肝郁化火、郁结不舒之证,方可用当归贝母苦参丸之法,后人柴胡清肝、龙胆泻肝等方,均从此脱胎者也。
本文:“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此论胎前有水气之证,即后世所谓子肿、子满、子气各证也。小便不利而见身重,水湿不能宣化而溢于腠理也。水湿内蕴,阳气痹塞不通,则洒淅恶寒,水湿伤阳,清气不得上升,则生眩晕。但用葵子茯苓散淡渗水湿,水湿去则诸病悉愈。惟葵子滑利,胎前所忌,后人每不敢用,且胎前肿满,每起于七八月间,太阴司胎之时。脾肺气虚,亦生肿满,便不能再行渗利。后贤薛立斋谓:胎前作肿,纵生水湿,终属脾虚。所定全生白术散(白术、茯苓、大腹皮、橘皮、姜皮),四君子、六君子等汤,均为健脾之剂,颇能高出一筹。实则肺气虚不能行其津液,水精不布者,尤居多数。前人有以春泽汤去桂枝治子肿,寓有深意,可以取法。胎前作肿,不外健脾渗湿、顺气安胎八字。如《济阴纲目》所言:但一泻气利水,则愈。此谬论也。
本文:“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此条亦属胎前子满、子肿之类,惟与用葵子茯苓条有虚实之辨矣。此言伤胎,非胎伤之后始见各证,乃先有腹满等证,然后伤胎,乃倒装文法。能通其文理,则意义自明。人身之水,化而下行为溺,水中之阳,化而上升为气。气为水所化,故仍化为津液,气结子胎,亦结为水衣,实积气以举胎也。故将产先破水衣,护胎亦赖水衣,水衣护胎而不坠者,气统血故也。若有形之水不行,则逼胎下坠,气陷而不升,则胎不举,故曰伤胎。推原水之不化,由于肺不通调,而肺不通调,又由于心火剋金,故刺泻劳宫、关元,以泻火行水。劳宫心穴,关元肾穴也。刺法不传,代以汤剂,则养肺清心、导心府、宣膀胱,在所必用。昔人谓胎前宜凉,实本此义。惟数典忘祖,不知所自出耳。文中身重,或谓“重”即“肿”字,古文通用,且“重”即有水湿之象,义本通也。
本文:“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此二条,言胎前通用养胎之法也。当归散用归、芍和营,川芎行气,黄芩清热,白术安胎,乃胎前体热者之法也。芩、术为安胎之药,人多知之,以胎前多热,热则伤胎元,胞系于脾,虚则胎坠。故用黄芩清其热以保胎,白术健其脾以举胎也。但胎前虽属热者多,亦有寒湿之证,如第二条白术散,用白术、牡蛎以燥湿,川芎温血,蜀椒去寒,则胎前寒湿者之方治也。仲景列此养胎二方,极有深意,恐后人之偏凉畏热,故出一当归散以清热,即出一白术散以治寒水,以示无偏之意。而识医之用药,有经有权,不能以一言蔽之也。二方之中,同用川芎,川芎温行,后人忌用,不知补中无行,便成呆补,且平时不疏利气机,临产必多窒碍,故二方均用川芎,以示行动之药,不必尽忌。用之有法,碍而不碍也。仲景著书时,一若预知后人有胎前忌热,忌通行之陋习,而先为此以矫正之,不亦异哉。妊娠门中,共文十一条,方十首,丸散居七,汤居三。盖汤者荡也,妊娠当以安胎为主,攻补皆不宜骤,缓以图之耳。
尚有一条在妇人杂病门中,亦当移入胎前,即转胞之证是也。本文:“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当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此言胎前转胞之证治也。下不得通,则反上逆,因不得溺而见烦热,不得卧,倚息,则病在上而本在下。其病因盖由胎重压胞。胞者,脬也。胞系了戾不顺,胞为之转,胞转则膀胱宣化不利,故不得溲溺。水气无有出路,反从上逆也。肾气丸化气通阳,气壮举胎,胎举则膀胱宣化得行,小便通利,下通则上病自愈。此以肾气丸利小便之意,非谓但利小便即可以治转胞也。其证少腹必坠胀难忍,小溲点滴。其病因亦不止胎重压胞一源,惟胎前者居多数耳。《甲乙经》云:“转胞不得溺,少腹满,关元主之。”明言转胞有少腹满之形,且当从肾脏主治。关元肾穴,仲景肾气丸有本矣。后人论此证,则有虚实之分。如饱食疾走,忍尿入房,忍精不泄脬热闭塞,均实证也。血少气虚,胎气不举,下压膀胱,则为虚证。治法除肾气丸外,有以沉香、木香利气者,有以盐汤探吐开上,上窍开则下窍利者。而丹溪以补气开举之品为君,佐以探吐。惟上举各法,尤为虚人所宜,故学者每多取用,实能补前人所不及,至足法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晓玉蓝亭
|
2003-9-10 08: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程门雪遗稿之——胎前篇
妙文,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中药方剂
精诚居士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