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讨论]小柴胡汤

[复制链接]
查看2921 | 回复3 | 2003-9-13 22: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amtb在 2003/09/13 10:14pm 第 1 次编辑]

小柴胡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甘草三两,炙(6g),半夏半升,洗(9g),生姜三两,切(9g),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以及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羊角锤 | 2003-9-15 21: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四讨论]小柴胡汤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人,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98)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悉具。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101)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104)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4)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0)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1)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8)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393)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北斗小星 | 2003-9-16 23: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四讨论]小柴胡汤

1. 去渣煎服的问题:
   服用小柴胡汤的一个要点是必须去渣煎服,著《南阳活人书》的朱肱有引以为戒的案例。朱肱曾治一病人,其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胸中烦,心下痞而眩晕,投小柴胡剂后,患者胸胁痞满非但不消失反而加重。既然正合符节,何以药后病重?后来找到原因,就在于用的是散剂而非煎汤。煎剂除取速效之用外,还有通过煎煮而去柴胡刚燥,取其散性的用意。朱肱当时忽略此要诀,皆以致有此一剂之误。后来陈修园深得其意,故在所著《长沙方歌》中强调:“柴胡八量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斤,三两黄芩参姜草,去渣再煎有奇能。”
2.“柴胡劫肝阴”的问题:
   劫阴之说出于《林北海书刊》。张司晨《伤暑全书》序言,其中有“柴胡伤肝阴,葛根竭胃汁”之说。至叶天士援引此说,王孟英大肆渲染,影响乃钜。
   柴胡性味苦平,何以能劫肝阴?大概是因为柴胡的“升提”,但今人实验研究:单用柴胡、升麻,并无“升提”作用,单用参、芪,有一定的“升提”作用,参、芪、升、柴同用,始具明显的“升提”作用。章次公先生曾根据《本经》柴胡“推陈致新”、“去肠胃中结气”等记载,并考证《千金》用柴胡65方,《翼方》35方,《外台》54方,《本事方》11方,结合自己的用药经验,认为柴胡功用应有三,即除解热外,还有祛瘀和泄下作用。《章次公医案》曾用大剂量(30~60g)柴胡治热病,谓其“退热通便,稳当无比”。且常与葛根同用,颇不以“柴胡劫肝阴,葛根耗胃汁”为然。姜春华老师说他常用柴胡治外感高热、肝病、胆道疾病及妇女月经不调,即使大量长期使用,也未发现柴胡劫伤肝阴的副作用。相反,柴胡有保护肝脏的作用,且能降低转氨酶,这已为药物实验及临床实践所证明。应该说“柴胡劫肝阴”之说,是前人对于柴胡的一种误会。
    过去只认为小柴胡汤的热型是往来寒热,这次才知道仲景用小柴胡汤有三种热型,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与日晡潮热皆可应用,只要符合用小柴胡的特征就可。就以柴胡一药而言,通过学习,深知从前所谓“柴胡劫肝阴”其说之非,一般医家多以头目眩晕为肝阳上亢,柴胡劫肝,故为禁药,然在大论中以小柴胡主治口苦咽干目眩,所谓目眩,即今之头目眩晕,仲景却以柴胡为首选药,我以后开始以仲景法用于临床,屡效不爽,始悔过去之偏见。——裘沛然
qimintang | 2003-9-18 23: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四讨论]小柴胡汤

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的津村顺天堂制成了小柴胡汤颗粒制剂,同时有地滋教授发表了“津村小柴胡汤颗粒对慢性肝炎有治疗效果”的报告,刹时间在日本引起不同凡响。小柴胡汤成了畅销药,舆论认为日本汉方走向现代化。短短的几年里,津村顺天堂便成了日本乃至世界注目的制药企业,财富积累走向巅顶。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不断爆出小柴胡汤有副作用的新闻,1991年4月日本厚生省向医师、药剂师下达了要注意小柴胡汤导致间质性肺炎的通告。1994年1月~1999年12月报道了因小柴胡汤颗粒的副作用发生了188例间质性肺炎,其中22人死亡。结果津村顺天堂1997年破产,2000年津村顺天堂社长津村昭被判刑3年。
  
一个药方可使一个企业兴旺,又可使其灭亡,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一、关于小柴胡汤的副作用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方中柴胡苦平,是一味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点,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该方的典型适应证是《伤寒杂病论》第96条(赵开美本,以下同)所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造成这种方证的主要原因是《伤寒杂病论》第97条所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这些条文不但指明了小柴胡汤为太阳病初传少阳的主治方,不论伤寒、杂病,凡有其证俱宜用之,同时又告诫后人,凡不见小柴胡汤方证时,绝不能用该方治疗。凡学中医者皆熟悉其功能,并能恰到好处地用其治疗急、慢性病。所谓日本小柴胡汤的副作用,主要原因是应用时脱离了辨证论治理论指导的结果。为了早日得到中西医结合的成果,日本学者探索了用西医病名诊断指导用中药的道路。其中对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炎的研究规模最大,发表论文最多。值得注意的是,有地滋强调:“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有关小柴胡汤的‘证’消失了,还要继续长期服用小柴胡汤”、“汉方药非常安全,长期服用也没有问题”,这无疑给滥用小柴胡汤开了绿灯。再加上厂家通过杂志、学术会议等宣传,小柴胡汤还能治各种急性热性病、感冒、肺炎、慢性胃肠障碍等等,人们不论有无小柴胡汤方证,仅仅依据这些西医诊断病名就纷纷争服小柴胡汤。但当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报道小柴胡汤副作用造成间质性肺炎甚至死亡的消息时,人们又惧之如虎。从争相服用到惧怕服用,很显然是对小柴胡汤缺乏认识,是对中医缺乏认识。
  
小柴胡汤是中医的经方之一,有地滋们宣扬慢性肝炎、肝硬化临床上不见小胡汤方证,仍可长期服用小柴胡汤,正是违反了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使患者“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这正是造成间质性肺炎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小柴胡汤有副作用。
  
二、关于中医中药现代化
  
当前,中医中药现代化是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应当看到,现代化代表了国内外对中医中药发展的一种急切心理,也是中医中药在自身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但是,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医学科学体系。所以,笔者认为,在中医、中药的现代化问题上,应首先认清中医中药的科学内涵,也就是说,中医药现代化绝不能脱离中医的基本理论。20世纪,人们在中医药发展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近三十年来,剂型改革普遍展开,一改以往的丸、散、膏、丹传统剂型,出现了冲剂、颗粒剂、胶囊、口服液、肌肉及静脉注射液等剂型,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用药。中药产业成为中国最红火的产业。但回顾历史,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国内也有很多像津村、有地滋一样的人,即临床用药不是依据辨证,而仅根据西医诊断病名。更值得注意的是,每种药都称经急、慢毒实验观察皆无毒副反应,其意是让人们放心大胆地长期服用。更有甚者,某一新药改剂型后生产、销售有一定规模,并推向国际市场,便通过各种渠道,声称其产品的开发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结果。剂型的改革是否成功,当然取决于技术、工艺是否可靠,中药的疗效是否能得到保证,但更重要的是不能脱离中医理论指导来应用。小柴胡汤颗粒置津村、有地滋于死地,其主要原因是脱离了中医理论指导。此事件给我们提供了很深刻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三、关于中医学术与中医教育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应用小柴胡汤应对《伤寒论》有所研究,看到它能治疗许多疾病,开发成新药,是件好事,本应进一步研究中医药理论,但有地滋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使用中药不遵照中医理论,而只是依照西医理论,他的悲哀、罪过也就出在这里。
  
小柴胡汤事件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它的出现,是中西文化交流、中西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代表性事件,是在人们试图进行中西医探索中发生的,这一事件的发生,人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也得到了很大教训。我国在探索中医药发展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中也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走进了科研、教育、中药发展误区。尤其近20年来,发展了中药肌肉、静脉注射用药,用药反应时有发生,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类似小柴胡汤的新药不断推出,有的新药还标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或因药物组成保密不纳入辨证论治,因而为真正中医者所不用……这些都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深思。当然业内人士对小柴胡汤事件的看法,可能还有学术上的思考、争议,但是不论怎样,总结经验教训,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中医是我们的重任。是应该冷静思考、严肃对策的时候了。

冯世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