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推荐]《伤寒论》概论(刘渡舟)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推荐]《伤寒论》概论(刘渡舟)
[复制链接]
1935
|
2
|
2003-9-22 00: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一)《伤寒论》的产生与演变
《伤寒论》原书叫《伤寒杂病论》(或叫*伤寒卒病论》)
后汉张机所若。
张机,字仲民南郡涅阳(今河南商阳)人约生于公元
150一210年。他曾跟随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
研,无论是医学助论,还是临床实践经验都胜过了他的老师,
可谓是“青出丁姑而胜于蓝”。
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术年,当时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
剥削与压也特别是战争连牛不阮以致民不聊生庆疫/“泛
流行。张仰景的家本是一个大家鼠有两百多人。但从建安
元年以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死掉了三分之二,其中病
死于伤寒的竞占十分之七。这种严重的疫悄,特别是伤寒病
对人民生命健康的严重危氰张仲景深深感到J“大人民的核
天莫救,决心LA真总结前人的医疗经验,若书立说以救治病
人。LI秦汉以来,在总结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J:,医学理
论已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在庞用单队药的经验不断夫富的
基础上,逐少过渡到复方配伍并开始产生复方配仍[i6剁沦,
医学上的这些成就为张氏著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莫定了必
要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间世不久由于兵火战乱的洗劫,原书已撤
失不全。后经西晋太医令王叔相的按集整恐使此书才又得
以保存下来,但书宁内容已有所调整与增减。到]”米治平年
间,高保衡、孙奇、林亿等人家朝廷之命,校定医书时,考虑到
‘百·病之氖无急于伤寒”,因此党校定《伤寒论》十卷,颁行于
此其后又校定了《金匠五函耍略方论》(现简称‘金E要赂,’n
从此,《伤寒杂病论,一书就分为《伤寒论》与‘金E耍赂》两部
书了。
现通行的《伤寒论》版本有商称一是宋洽乎年间经高保
衡等人校过的刻木一是南宋绍兴14年(公元n44电即金
皇统4年)成无已的注本,叫《注解伤寒论》,除以上两种版本
外,还有一个《伤寒论》的别久叫《金贬玉函经》,共八税亦是
由高保衡、孙奇、林亿等人校刻抵与《伤寒沦》同体而别So现
在,宋朝校定的原刻本已不可格而仅存的是明朗赵开美的复
割本,由于它还逼真于宋治乎本的原流故常被后来的医家所
采用。成注本以朗朝惠靖年汪济川的校刊本为最好。
《伤寒论》全书共分十氰二十二篇。本书只选取其中的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阳病
脉证并治法》、《钥太阴病脉证并治法,、《辩少明痈脉证并治
法》、《辩照阴病脉证并洽按》缚八洛作为介绍的主要内容其
它如《辨脉法》、《乎脉法》、《辨不可发汗脓证并治法,等谙民
因多与上述八篙内容重2,故从略c
(二)《伤寒论》是一部什么书
对‘伤寒论》的认识,历代注家有不同酌见解,归纳起来不
外两种:一种认为《伤家论》是辩治外感热病的专书,具体地
说,是辨治伤于风寒邪气所引起的外感疾病的专95另一种则
认为《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书,它把一些杂病也揉在外
感伤寒之中,以六经分征来统摄诸瓶是论病以辩明伤寒,非
只论伤寒—‘病。它在六经分证的基础LI亲窜规定表E,分
虚实.进一步判明病变的性质、部位、邪正盛定以及疾病发巾
发展的规律,从而起到了提纲挚溉执简驭紫的作用。从这个
意义上论《伤寒论》可以说是主论外感伤级兼论内伤杂病,
其所见者大,所包考广,它的实用价值不能低估。
为了说明本书所论述的内容,光介绍一下什么是伤彩?伤
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索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
寒之类区。”朵指广义的伤残即一印外感热病的统称3i65狭
义的伤线则专指感受风寒邪气所引起的外感病证。按《艰
经》所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落有湿温,有热病,有温
病。”《伤寒论》既然以伤寒命名,而日又分别论述了伤寒:中
风、温病等多种外感病证,因此,可以说水书所论舶伤寒是质
于广义的伤寒。但从《伤寒论》中所抄及的主妥内容来看,其
重点仍在于论述狭义伤寒,因为有关温炳的论述只是作为类
证提出,以与伤寒作简明的鉴别相比较,并末作系统、全面的
论述。
还需要指出,《伤寒论》所说的伤寒病也不同于西医所说
的“伤寒”。从病变过程及临床表现来看,西医所说的斑疹伤
寒或伤寒、副伤残多属于外感温热明一头坷中医所说的伤
寒病有别,不能混为一谈。
什么是杂病7汉代以抵儿属于伤寒之外的疾病,可概称
为“杂病”。从《伤寒杂病论》属于杂病部分的内容体会.当时
所说的炔疯实际上相当于今之内科疚病,甚至比今之内科疾
病的范围还要广。后来,虽然《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与
《金险要陶》两部戈但在辨证论治的具体内容上,仍是互相联
系,互相渗透,难以截然分开的,况且《伤寒论》的六经分队
原为众病而设,并不是专为伤寒一病所用,它的辨证论治体系
可以说是在临床上具有普通指导意义的。所以,张仲景在《原
序》中说:“员未能尽愈治病,战可以见病知识,若能寻余所免
思过半矣。”
(三)什么是“六经”
‘伤寒论》是以六经作为辨证沦治的纲领。六经就是太阳、
阳明、少阳、太阴、少朗、思阴的统称。《伤寒论》的六经分记
继承了《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方以井在此基础上吸收了
汉以前有关乎脉辩证与治疗的实践经验使之更加系统与完
豫更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素问·热论》的六经只是做为
分证的纲瓴没有提出具体的辨证论治方酚从内容上恩也
仅仅是论述了六经的热证和实证,未能论及六经的寒还和虚
证。《伤寒沦》的六线能有机地将它所联系的脏腑经络的病
变与证候加以概抵并着重用分析的力法指导辨证与治充
具体地沈也就是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
等各方面的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证候,进行分
析、归纳、综合借以判断病变部位、寒热性质、正邪盛衰以及
治疗的顺逆宜忌等,作为诊病治疗的依据。如风寒初客于克
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病、脉浮等太阳经表不利,营卫失和
的证候,便是太阳际若邪气化热入色表现为热而不寒、口
福、汗出,甚或胺满疼痛拒按、大便燥结不下等胃肠燥热实记
便是阳明府若邪气虽已离表,但又末入于免与正气交争在
半表半里的胁下胆经部低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神情
默默而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证候,便是少
阳病。以上三阳经病,表示外邢侵犯人体,邪气虽戚但正气不
衰,月邪气斗争有力,表现为机能亢奋其病变部位在表、商
外、在肌其病变性质以热证、实证为主。若病入三风说明
机体的机能衰酞抗邪无力,寒那入里而病于肥表现为阳虑
朋盛的虚寒死其扒表现为碑阳虚,寒湿内团j‘见到吐利、膜
满疼痛、害温、容按答证的,是为太阳病/表现加以贸那虚,朋
寒内瓶见手足放冷、下利清谷、精神茎脓、茵沉曲睡、脉撅组
等证的,则后少阻抗原团病是六经病的终末防段,其病征以
肝肾阴衰而又有阳气来复的亲热错杂怔为主,表现有消渴、气
上搐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呕吐、下列等证。
从以上所列举的六经病证可以看出,它既是对疾病所表
现的人类证候的概低又表示伤寒病变过程中的既不相同而
又相互联系的六个阶段。同时也体现了六经分阴阳,阻用又
统摄表里、寒热、虚实的六经与八纲的何在联系。 ·
下面再简单介绍一下六经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及六经与大
气的关系:
1.六经与脓朋经绕助关系
六经是人体手足十二经的统称。由于经赊分别络属于相
关的脏腑,经脉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晦
的。所队六经肩证就是胶朋经络病变的具体表现。张介实
说:‘经脉者,脏腑之枝叭脏谤考r经脉之根相知十二经之
道,则阴阳况表里服气血分,虚实见,……凡人之生,病之
成人之所以汰病之所以6,莫不由之。。就切实地箔明了经
络与脏腑的密切关蕊以及通烷脏腑经络学说,对于攀捏疾病
的发生发展规民判断病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数从而对
进行有效的辩证论治有静极其重要的意义b
六经病证是脏腑经络病变的反队如三阳经版反映了穴
吩的病曳三阴经瓶反映丁五班的痫兜在经之邪不胀可隆
经入见发为赂病或脏氏如太阳经证不鼠可8l经入里发为
太阳赌说答9;都是对六经病征与腕财经络关系的很好的说
明。又由于经脉的沟通联Sl各个经脉、脏腑之间都具有相废
的袭且关系而这些具有表里关系的脏腑经脉,在发生病变时
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SP也在六经病证中有所体现。加
太阳为病,阳气抗邪于抵则出现太阳经表沉若太阳抗邪无
力,而在里的少阴阳气又危则太阳之邪也可以内传少限当
少阴阳气得到了快氮有力量抗邪于外叭则病变又可由阴转
阳而外传太mo象这种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脏腑病证的相
互联系与影陈不仅表现在太阳与少明之间,而且也同样存在
于其他六经病证之巾。因此,可以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
各种矛盾的运动中,去认识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这就是《伤
寒论》认识疾病的基本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沈六经辨证也是
脏腑辨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六经与六气的关系
六经、六气之队源于《内经》,用于注释c伤寒论,则以清
代张隐底为代表。他用六经的经气特点,即太阳之气为残阳
明之气为炼少阳之气为火太阴之气为湿少朋之气为瓶肤
团之气为凡来说明六经为瓶或寒或机或燥或湿从标从本
不同的病汲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因此为了能深刻地
理解‘伤寒论》六经病证的性质、特点及其发病机理,也有必要
熟悉六经六气的道理。
(四)六经病的传变
伤寒六经为病不是静止不动汛而是经常处于传变的运
动之中。一班地沈几邪气内低则病证由表传E2由阳入gZ
而正气能以拒邪外出,则病证由里出表,由阴转阳。无论病证
由表传里、由阳入阴,还是由里出表、由阴转my都可以说是传
变。所不同的是前者届邪胜病迅后者为邪衰病a,病势有轻
重进退的不同。
六经病证是否传吸主要决定于人体正气的盛宏及正邪
斗争的状况。正气充锯,抗部有力,则邪气不能内你而正气
虚宏,抗邪无力,则常导致邪气内性若邪气虽已内化但正气
在与邪气斗争中逐渐得到恢民又具备了驱邪外出的能力,则
又可使病情由阴转g,当正胜邪却叭还可以“战汗”的形式外
解。正邪力量的对比也是相对的。六经传变不仅与正气盛
宏有关,而且与邪气的盛宏也有密切关系。若感邪势6,所向
拢家,长驱直入,也必然向内传姑而邪气不甚,或在与正气斗
争中变定,则无内传之力,或虽已内低亦可转为外也之6L
由此可见,六经病证的传变是有条件的,主要取决于正邪擅费
状况。判断六经是否传甄不应以病日数认而皮赁俗脉证的
变化为依据,《伤寒论》中提出:‘伤寒一g,太阳受色脉若壕
款为不你康欲吐,若躁炳脉救急乾为传也。”细寒二三
月,阳明少阳证不见免为不传也。”都是很好的汪眠
六经病征的发生发展,不仅有传经陌来j gS且也有室中
66。‘重中”是指病忍不经太阳初期阶段改王阳阶段,直接进
入团经曲一种病变形式如伤寒宜中太gj起病即见吐利、厦
满而擒的太阴征候。宜中以宜今太朗;少朗为多见直中藏用
豹较少见病那所以惋越过阳经商室中图经为病,’主要原因
是正气内G,抗邪无力。因此,孔偶直中多较。船传经之那为
产巴。:; : ’
六经可以单独为鼠也就是一个经一个投的单独发病或
传免也可以两经成音罩经合并为病。其中,两经或者三经同
时发危称为“合萨;如太阳田团合病、太阳少阳合病、阳明
少阳合病以及三田合病等;若是*经病末胁而另钾经病又
起,有先后欲第之分队称为“并病”;如犬阳与少阳并田、太阳
与阐明并病、少阳与阐明并病期从病情来现。合病多用愿
发,其势急骤i并病多届续览其势较缓。
:; (五)六经病约主证、兼证、变证与挟亲证
六经病证复杂多变。学习《伤寒论》不仅要牢牢掌握六经
主说同时还要注意六经的荣挟证和变见这样才能有效地指
导辨证治疗。以太阳病的中风证为例:发热、扦出、恶风、脉
伊缓是主泥当用桂枝汤治疗若更见项背强几儿,则属太阳
中风的兼队应治以桂枝加富根际若“服桂枝扬,大汗出屁
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则是太阳中风的变溉此时不宜再用
桂枝汤,应该用白虎加人参汤治底至于所见的各种决杂论
多与病人脏腑的寒热虚实有关。如有伤寒二三日,由于思者
中气不尼菜见心悸而烁用小建中汤治疗的抉虚记也有“大
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瓶腹满涌”,宿食不尽用大承气汤
治疗的挟实证。
从整个六经病证来汰其主征可以看做是辨病之洛其兼
证、变证及各种抉杂证均可看做为辩病之变。知常方可达变,
熟悉各经主证的证候及治办对于指导各种变证、兼挟证的辩
证论治有重要意义。同暗也应该看到《伤寒论》中提出的多
种误治后的变记以及患者素质与宿疾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各
种挟杂证,又大大地丰富并充实了六经辨证的内各突出并加
强了《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思危从而不难看出《伤寒论》确实
具有伤寒与杂病合论的这—特点。
(六)《伤霉论》的治法与方剂
《伤寒论,的六经病证是复杂多变比而与之相适应的治
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诸如麻桂的汗法、瓜蒂的吐法、硝援
助下法、苹连的清法、姜附的温法、参草的补法、绕芬的和法、
此鲤的消法,等等,可以说是舆扦、吐、下、温、清、补、和、消八
达之大成。《伤寒论》中敖方113首,用药91味,织方严理,用
药少而概方以法九法以方化字字有规矩准绳,用之也得心
应手。
有关方剂的记载在现存的古医籍中,最早见于《内经》,它
仅载13方,远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到了汉代,由于药
物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复方的广泛应用,使方剂学在配
伍理论、临床实践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近几年出土的汉代
医药木简,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可靠的文物根据。从1972
年19月在将肃武威出土的一批东汉早期的医药简犊来氰内
有医方30多个而巳几乎全是发九用药约loo种,可见当时
的方药已有相当水平。虽然《伤形论》中所载的方和药,并不
全是张仲景所独创,但张仲景对于继承并发扬汉代以前曲医
药学遗产格理、法、方、药一脉贯通,开创辨证沦治的治疗原
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伤寒论》中的许多方剂,如桂枝
扬、柴胡扬、白虎场、承气沥、理小沥四迎扬、乌梅九、泻心汤
笔经过了1700余年的实践考验,证明确实用之有效。
(七)《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精神
《伤寒论》在古典医籍中,以辨证论治著机辨证论治精神
贯穿于全书的始终。
辨证的方法,并不是从《伤寒杂病论》开始,张仲景在《伤
寒杂病论》序文中提到“损用《索问》、《九卷》、《八十一难》、《明
阳大论》、e5自沪药录》,并《乎脉辨证》,为《伤寒杂润论》”,这里
豹《乎脉辨证》是一部医书,已失传。日本山田正珍氏说:“《平
脉辩证》诸书,今皆不传。”说明汉代以前就有了辨证的学说,
升为伤寒六经辨证奠定了基础。其实作为中医学术基本特
点的辩证论治铅神,早在‘内经》就有所体现。特别是我国
古代朴索的辩证法思想阴阳学说影陶并引进医学领域之屁
开扩了医家辨认疾病的眼界p并以此奠定了辩证的思想基础:
《崇问·阴阳应象大论》强调“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后世的八纲辨讯以阴阳为辩证的总纲,其原因也就在Ao看
病时能运用阴阳的辨证思想,就能“知丑知袄知病知不病,知
高知T,知坐知鼠知行知儿用之有e7诊道刀具’;否则,既
‘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2,知上不知T2知先不6R底放泊不
久”。陨阳学说渗透到了中医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它不仅用
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他而且也用以指导临床的没
断和治疗。
张仲景继承了阴阳学沈并结合临床实践,使之又有了新
的发展。《伤寒沦》的六经辩论就是以阴阳为现即用三阳、
三明的阴招两纲总统于六经。进行六经辨记应首先解决病
发于B,还是病发于DI辩明阴mJ则是治病求于本。然屁进
一步探求病位之所在、病倍之所属、病势之进说而判明表里、
寒热、虚曳体现了八纲辨证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
六经辨记通过八纫认识到疾病的团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个主要方面,可以说是辨证中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是,
如果只辨到八纲为止那还是不够的,因为它还没有具体地他
人体的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结合起来,就好象找人只找到了
街这还没有找到住户一棍仍然不能确切而深刻地阐明各种
复杂的病理变化,并指导临证治疗。而六经辩证就拾好解决
了这个问队它把八纲落实到脏腑经络人使八纫辨证和脏腑
辨证有机地结合起久从而补充了八纲辩证的不足之处。
内于六经辩证贯穿着八纲而联系于脏腑经纸尤其是以
脏腑经络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从而使辨证亩之有
物,而不是空守楼阁。前人在研究《伤寒论》六经时曾指出:“经
窃径包”,括经则知邪的来去之65“经者界也”,据经则知病有
范围*彼此不相沥淆、有了范围,有厂界线就能使我们态辩
证时一目了然,见头项强确,可知是太阳经脉受服见纺织面
赤额病、鼻干,可知是用明经脉受邪:见耳聋、胸胁苫瓶可知
是少阳经脓受邪;见腹满时底可知是太阴经脉受肌见咽痫,
可知是少蛆经脉受犯见濒顶痛、于呕吐涎沫,可知是照明经
脉受邪 若离升经络学说,上述各个证候的发生与机险就无
论解释、又由:f:经络系统的联络交会,使人体的五脏六腑、表
里上F、四肢九窍、皮闽筋脉等各个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
机的统一整体,因此六经辨证也特别注意脏腑经络病变的相
互影响*加发热、恶寒而脉浮备足属太阳经麦受邪i荐脉不
得而反贝沉象,则知太阳表那而又内累少阴。太阳与少阴为
表里,当少阴闲气Z;足而外感风寒的“,可以两经同时受邪,形
成太阳与少图的“两感”证。脾与胃五为表里,在发生病变时
亦相互影响,故有“实则田明,虚则太阴”的说法*这种病变的
相互影响,表现在具有表见关系的经络脏腑之风所以,辨证
不能离开经络。宋’朱肮认为:“治伤寒光须说经淑不识经
纶,触途另行,不知邪气之所在。”
辨证掌握了六经,就有了范围,有了规矩准纸它是《伤寒
论》的核心。在这个基础上,张仲景又举出多种变证的辨证,田
以羽翼六经辨证的不及。变记是指误治5,证俏发生了变化
抉至是治坏/的病论它可以不受六经的限制和传经的约死
完全根据作者的想法和意图,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机动州:。正
内于有内容车富多彩的变远穿插在六经辨证之中,因而大
大地扩展了44方寒沦》的辨证范围。《伤寒论》中大约有近三分
之一的篇幅论述误泊的变证p这些变证所涉及的内容也是极
为广泛的,如书中提到由于汗不得法引起的变迅就有“发汗
后恶寒备虚故也不恶寒但热备实也”,购“发汗民腹胀
浓者”,“发汗后……汗出而咏无太热者”,“发汗底其人脐下
悸考”’“发汗过兔其人叉手自日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等电
可以说寒热虚实各个方面,无所不65面面俱现显示了辨证
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精神,还突出地表现在把许多相互
关连又互相矛盾着的死候及治法申连在一路反复比较、鉴
别,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把人们的辨证思维引向深化。如书
中提到的“伤系汗出面渴乾五苔做主2Z不褐备袄荟甘草
扬主之”,“太阳阮身乾脉沉组少阳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
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话也”’“自利不渴免局太
阳”.“自利而涡者,届少阴也”,都是通过一两个主要证候的鉴
别、比执使辨证分明。又如太阳病有麻挂的可汗洗又对“尺
中迟者”、“尺中脉微”,以及“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
“舰家”、“亡血家”、“病人有寒”等不同情况,提出“不可发汗”
的禁忌。阳明病证虽以下法为j,但在强调攻下的同时,又列
举了禁下之记在可下与不可下之间,反复分机反复推鼠以
详辨其什么情况可攻,什么俏况不可取什么时候是“尿末
鞭”,又什么时候为“屎定坯”;什么时候先用小承气汤,又什么
时候必用大承气汤;什么情况下不可下而可氰又什么情况下
不可攻而可润等等,真是辨证分析淋漓尽玖提蛔治法丰富
多彩,使人眼界大开,思路3“阔。
综上所论可以看出‘伤寒沦》的辨证论治是继承了《内
经,的学术思跃把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团阳作为分经认证
的纲领,以指导对痰病的诊断和治疗创立了六经辨证的体系
又兼论杂病,从而使其辨证内容更加丰9D辨证在于分析,深入
细致的分机、鉴别4比较,天面相反面并举,一仆力二的看问
题,这是入经辨证的基本方底也是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必
妥前提*
(八)怎摔学习《伤寒论,
学习仟仍一门科学,都婴掌担良好的学习方法.局丁好的
学习方法、 过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怎样学好《伤寒
论》7古今医学家介绍丫许多宝贵的经验,尽管他们处在不向
的社会历史刃;统,学习《伤东论》的深度、/—度宅要求不同,倡
导的学习方法巴4;尽一级但在一些基本方面还是差不多叭
下面作简耍介绍。
首亢妥熟读原文,在热悉原文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方证。学
习《伤寒论》J主要是学习它的辨证论洽规律与方法,而这些规
律与方法,均贯穿于原文之小。虽然厉人为了学习与研究的
方便,将原文划分为若干林元,并从各个不同角度加以注释。
但我们的学习不能强客弱主,一定要立足于原若。对‘伤寒治》
的原文(或者说条文)要熟读,重点条文要能够背诵,这不仅对
全面系统地理解掌握《伤米论》理论体系有重要意义,而且对
指导临床辨证论治也有极大的方便。“熟能生巧”,书读熟了,
就力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应用财才能得心应手。原文耍熟路
但也不是平均对待,重点的条文更耍读熟记牢。什么是重点7
从指导临床辨证治疗的需要考赢应该说凡是辨证洽法方药
先备的条文都是重点c一部《伤寒论》载方113—首(其中禹余
粮九方网),它代表着H?5个方证,有些力证多次出现在前后
条文之中,加桂枝汤证、麻贸扬证、白虎汤证、承气沥证、小柴
胡汤证、四逆扬证究但它们不是简单的重免而是辨证内容
的充实与论治方法的扩展。因此,这些条文都应该在热该的
基础上记牢,最好是能够背诵下来。当然,还有些条A,如“痢
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病人
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菌也身大荔反不
欲近衣者,寒在皮脱热在骨髓也”,以及辩各经病肤证助提纲
等氓虽然末提出治法与方药但由于其辩证精确,具有指导
全局、提纲挚领的作用,故亦需要背诵记牢。熟读原文或背诵
重点条2,最好选用白文衣即不加注酥的《伤寒论》。
要学习好《伤寒论》,还必须有较好的古汉语基础。《伤移
论》成书于一千七百年前的东汉时风它的写作记论在语盲文
字及语法习惯方面均有其时代特点。比如《伤寒论》与其他
许多古医书一样p均用繁体字,这与现在之简体字就有很大不
同再如汉代的一些词句,如象“团’、“更衣”、“哈”等证候概念
与使用方法同现在用语也不大一样,或者已经搁置不用了。在
写作方面,对《伤寒论,的几种重要笔法如例装句、省笔、插
笔、互文见义、假宾定主等亦均应有所了解和熟悉。如果我们
不了解这些特点,不横得汉代语言文字及语法结构等方面的
一些基本知识,要学好弄冠《伤联沦》是难以办到的。为了掌
据古汉语基础知说为进一步学习《伤寒论》及其它古医籍创
造条伦应该学好医古文这门课程。而在学习‘伤寒沦》的时
份为了事损它的医翅,也一定要注意研究它的文理。
熟悉并零握中医药基本理论是学好《伤海论》的一个重
要前提。《伤寒论》是讲辨证论泊抵屑于辨证医学的专著。但
它的学术思想是有继承性比它继承了汉以前的医学成风并
吸取了当代的医学成战以阴阳五行、运气、脏腑经络、病因病
机诊法治则及方药学等基本理论知识作为它的理论基队因
此,要想学僵、学深《伤寒论》,就必须首先学习好现代编写的
《中医学基脚以及‘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同暗还要学
习;神农太草经》。《神农本草经》成书在《伤寒论》之前,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药学它所论述朗有关药物性眯功朗的
理论,4《伤寒论》的用药规律最为接近。故此,学习《抑农本
草经》对探讨《伤寒论》的用药与泊氏则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
份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妥学好《伤寒论》,还必须学习‘金
团娶略方论》、它与《伤寒论》原本为一:K,均系张仰景所蓑,
现公分为两部书,但它们在学术思想,所治病证以及理法方药
等各个方向,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发明,互相印证,互相补充
的。如《伤寒沦》在举出半夏沼心汤证对、由于只强调与柴胡
证结例证的鉴别,故述处有些不大夫备,性这一小足,在‘金
区·呕吐下利病脉沈治篇》得到丁补充与发明。类似情况甚
多,;?;一一列举,这说明参看并对照《金险要略方论》末学习
《伤寒论》,无疑是会大有帮助的。
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是学习《伤寒论》的最基本方法,也是
学好《伤寒论》的关键所在;理论来源子实威又必须接受实
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浪。《伤寒论,来自于买
险是我国汉代医疗实践酌总结,不仅有很高的科学性,而且
有根强的实践性。它自东汉间世以来至今仍继续不急被人
们誉为中医药职哗宝库中的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吸引着千
百万医家去学习、探讨,其原因就在于此。我们今天学习‘伤
寒论》,探讨它的辨证沦治规格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理论上
的充实,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它指导临床实阮为人类解除疾病
痛苦1亲临床,早临床,是学习中医的一条好经验,是勿庸置
疑的一条正确途径,学习《伤寒沧》更需如此。《伤家论》中包
涵的识;多深奥理论和辨证论治的规律与方法,需要通过临床
实践去捡死在验证中加深理睬对诸多伤寒注家长期争论不
你的问题,需要冠it临床实阮学以致用,才能把《伤寒论》辨
证沦治的知识与技能真正学到手,使这些宝贵遗产得到继承
与发扬。从古到今学习或研究《伤寒论》的学者甚多,而真正
有所发明、有所作为者,是那些在临床上探索的人们。作为间
接经验他们的心得体会、医案医话氓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借
鉴。
最后要指出的民学习《伤寒论》一定要注意上下、前后条
文之间的联系。而善于前后互氨对比分标则是学习《伤寒
论,的一个重要而且有救的方法。《伤寒沦》以六经辨证为纲p
贯穿着胶腑、经络以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辨证内容 任
它的编写体例上p虽然以六经病分篇但每一篇的内容,却又
不限于讨论一经之内的病旺。各个条文虽有相对独立他但
也不是各自孤2,互不相关NI而是互相联免互相补充互相
发明比在学习的时候,只有把前后条文有机地联系起米才
能学得深6,领会得全面从而把握住六经辩证论治的完整体
系。比如太阳病S,第1条举出太阳病辨证纲要接着是太阳
中风、太阳伤寒及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然后分别论证太阳病
的传变,太阳经证及腑证的辨证治疗与禁5,太阳病误治或失
治所引发的各种变证、坏证以及太阳病类证的辨证与救汉这
一篇在六经病各篇中所占条文最炙所涉及的病证亦员J。,几
乎六经病汪无所不6,而且还多有杂病内容。但该篇结构非
常严说上下条文联系也非常紧汉六经病的其他各篇也均
是如此。因此,我们学习‘伤寐论》,一定要在一条一条学习的
基础上特别注意上下、航后条文之间的联及着重各类病证
之间的反复辩证与相互鉴别。有些伤寒注家为了学习与研究
的方亿他们将t伤寒论》原条文顾摔打乱进行重新归类编
辑,如柯的伯‘伤寒来苏集》按方类证的方洗尤在泾《伤寒贯
珠果,按法类证的方涨沈金整‘伤寒论纲目》按症类证的方法
等等。现在的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伤家沦选读》,也是对
原文进行了归类选编.它与上述几种类证方法不同之处在于
突出了按病机分证的特点。它们的这些归类研究方法.不仅
对揭示六经病证之间联系与差异很有帮既而且对系统掌涯
并运用六经辨证论治规律与方法亦大有积危同时, 也告诉
我们,学习《伤寒论》不仅要注意研究条文之间纵的联系,而且
还妥注意探讨备类方证之间横的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岐黄子
|
2003-9-22 00: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伤寒论》概论(刘渡舟)
扫描的,有很多错误,需要校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草堂春主人
|
2003-9-23 19: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伤寒论》概论(刘渡舟)
这么好的一篇文章,让你弄了那么多错字,杂字,别字出来,让人无法阅读,真是有辱先人。
这个文章,完全可以再校对一下,也用不了多少时间,为何就不能再用点时间,弄好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中医妇科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