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走进中医
›
中医与科学(下)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与科学(下)
[复制链接]
499
|
5
|
2015-4-24 20: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悟道123 于 2015-5-25 19:01 编辑
五
中医传统医学在数千年流传中,有两种比较成熟的流派,即皆肇始于五运六气学说的五运辩证体系、六气辩证体系;前一派总被命名为脏腑辩证,但始终未将脏腑与五行分开(当下“科学、现代化”中医理论另当别论),其代表前有张仲景、黄元御,近有彭子益;后一派代表前有张仲景,俞根初,现代胡希恕、山西刘绍武三部六病、近吉林刘志杰。其实两派即是一派,路径有别,黄元御与彭子益皆希望糅和二者,彭提“六瓣之一菊”说即是。因为对“A是A”这样一种思维,当“A是A”“B是B”,A与B还有实质区别吗?无论五运、六气,都是阴阳如环无端之思想展示。
试论六气辩证体系
以何种方式开始对天-地-人这个系统的认识呢?《内经》引入了阴-阳,阴即阳,阳即阴,即一种A是A的循环,因其封闭性,它就能与任何系统相联系,此种联系实是非联系。而如果要明确阴-阳的确定意义,就须将既具无限丰富内涵又毫无所指的阴阳系统置于一特定过程,即是普特南的“理论内部”。不能泛泛的论主寒热、主内外,而是从寒到热又热到寒具体演变过程论阴阳的性质,否则都将沦为“A是B”这种不完善思维,论阴即有张景岳熟地补阴与郑钦安附子补阴之不同,前单纯补阴性,后补阴性的位,那么前就更僵化后就更灵活;而过程,其第一要求即是始-终,不是其他的始终,而是同一事物的始-终,即A是A思维;没有始终这一总体观念的过程是不存在的,是事物的永恒不变,是形而上学;既有事物始-终的演变性,过程就必分出阶段,只有多个不同的递进的阶段,才能体现事物过程的变动,阶段也是过程本身,是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一个不分阶段的过程存不存在呢?只有庄子“方生方死”这种绝对动静观才会产生这种分离;过程并非纯粹的概念,而是变动为一个个阶段相续;一个过程所包含多个阶段,升的阶段、降的阶段、快的阶段、慢的阶段诸种不等;但如果一个阶段顺序而变为另一个阶段,则过程总处于一个单纯阶段之中,过程阶段不分家,过程A(阶段)就总表达为B(阶段)、C(阶段)、D(阶段),不可终了,即只有阶段没有过程,只有阶段的分离而不能联合为过程;故,过程所包含之各阶段就不但是一个个顺延关系而同时就包含着共时的并存关系,只有并存之中,才能体现各阶段的独特,只有并存才有顺延的结束,才能说明顺延的有限性而非无限进展下去,阶段顺延的结束就是过程的封闭的完成,就是过程循环回复性,就是阶段经过不同阶段的回归。
天-地在其过程中,在过程之任何时刻(阶段)都包含着所有阶段,而任一阶段都是过程本身、过程之全体;则任一阶段就包含着两种关系,即以各阶段或任一阶段为自身的关系(因其并存),以特定顺序达到自身或以整体阶段为自身的关系(因各阶段都按序顺延),前者固定关系(因各阶段并无差别),后者为变动关系(面对各阶段对象时都处不同进程中)。只有二者的支撑才会使各阶段具有一贯性、完整性。这两种顺序但从形式上讲,不能排除同构性;而阶段相对过程而言,既然是其自身,则各阶段之区别就仅是形式、仅是量。过程划分阶段不同就包含不同形式。如果对人而言,描述人的不同内容,则人这个过程就会包含不同的阶段包括数量,人必须是八大系统的组合吗?不能是十二或者五或者六吗?
将天分为对称的太、厥、少三对阶段,名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此六面或六气循环往复,阴通过阳再返回阴的过程是封闭的,排除无限进展与相对主义,可按照各种所需标准,从而非先验的非形而上学的标准划分过程的阶段性,只要各阶段是一贯联结的及各阶段具完整意义的即可成立。无论怎么解释,《内经》与《伤寒论》在此一点是一致的。
其一贯性即其一之气、二之气以至六之气,其完整性即六气的开阖枢,使各气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一致性虽分为六但缺一不可;六气之完整还表现在“风、寒、暑、湿、燥、火”的对应上,并表明只要在过程内取得由过程规定的独立意义,阶段一贯的完整的意义可以是多样的。
故《内经》首倡“法于阴阳合于术数”,这一中国思想的本质性观念。将生物进化论用于社会进化描述,将机械论用于人的描述,将有限成功的科学方法运用于社会各个方面,及甚嚣尘上实用于古今中外的普世价值——中医学第一文献即反对此类A是B思维,用“法”“和”表示天地与人的独立与连续性关系,阴不一定代表寒、阳不一定代表热,海德格尔表述是“应和”。
《内经》首论之脏腑,成为近代解剖学翻译的根源,但近现代的五脏六腑并非《内经》所表述。形与神俱——人作为对象性存在就是一种主体,中医学之成功与成熟即尊重人这一根本属性,人之结构首要是具有对象的主体的结构,而非非对象性的解剖。
人-对象,仍处A是B思维阶段,必须以对象为基础回到人自身。中西医重要分野之一即在“人自身”的理解,中医的人自身即意识,以及包含着意识的形,意识与形都是自身,而人对自身的形的意识即是神,形与神都是主体、都是自身;西医之自身则不然,那是切开皮肤的解剖。形与神俱,终其天年;精神内收病安从来?
形与神俱,即有形与神分,分俱之间即是过程,取法分为六阶段,亦名之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亦名之六气。而历代对《伤寒论》的诠释所分出五运派(脏腑说)、六元派(以天气释六气)、方证派之不等,都是对六气的组织与结构的解释尝试,其失有二,要么忽视自身之内在连贯性,要么过于穿凿附会。胡希恕一派提供了另一个理解的契机,即六气具有表征人身部位(始于柯琴)的意义,他能与黄元御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伤寒论》诠释体系。
六气既为过程-阶段,就必包含着顺延与并存两种关系;并存,六气就须同时、充分的按序构成人身,即部位,或谓之形;顺延,即六种部位连贯而回环的顺序而动,一部位转换为他部位,或谓之气;形-神、形-气是重合的;称此矛盾的二项为形与气,六气就脱离了又包含着原来天-地的意义,六气之形与气才是人应当的生理-病理学,标志着脱离天之六气(元)到人之六气的真正转变。
形化为气,气化为形;形分为表、中、里,表形化气入里,里形化气出表,共成一个循环;太阳主表而化气主入,阳明主中而化气主降,少阳主里而化气主藏,少阴主里而化气主宣,太阴主中而化气主升,厥阴主表而化气主出;反之,少阴之气宣而化太阴之形,太阴之气升而化厥阴之形,厥阴之气出而化太阳之形。
胡希恕少阴主表,刘绍武厥阴主表,何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伤寒论》少阳篇、太阴篇条文的畸少,根本原因在六气的形式性。因一切阶段之划分、一切类别之划分都是形式的,所以中医史上出现了卫气营血、三焦、脏腑等不同的辩证派别,甚至因对人形-气理解的独特性,而出现对同一种药物作用机制不同的诠释,如郑钦安之用附子、金希聪之用星夏、张熟地、余石膏,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流派及其理法。没有正统的界限,只有准确与有效。
形气六部(气)是连贯的,而六气又都是独立的,即各气皆包含阴阳一对循环。太阳在表主入,所有太阳之为病皆表现为不能入,所有不能入的原因有二,即阴阳或虚实或强弱,太阳之气实则麻黄汤之属主之,虚则桂枝汤之属主之;阳明之为病皆气形不降,其因亦有二,因与太阴重合,变而为阳明主强主阳,太阴主弱主阴,实质就成为一种原因的两种形式,或谓之阳明之气热则白虎汤之属主之,形热则承气汤之属主之;太阴之为病,气寒则理中汤之属主之,形寒则真武汤之属主之;少阳少阴为气的极致,即是神(神既是六气的全体亦是局部,与阶段特性一致),少阳之为病即气不能藏而神烦神狂,其因二,阳则小柴胡汤之属主之,阴则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之属主之;少阴亦有二,阳则黄连阿胶汤之属主之,阴则白通汤之属主之;厥阴亦有二,强则四逆散之属主之,弱则当归四逆汤之属主之。
转自博客:中医文化长河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906897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悟道123
|
2015-4-24 20: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中医脉诊体现“A是A”思维。
脉,即是取法、诊法。并非有中西医通吃通用的天生的客观的脉。只有中医理论,才有适合中医理论的人体结构。因之脉理就与中医理论同构,却自成体系,即形式上仍是阴阳的往还、形成阶段与过程。
脉不是静态的象,而是动态的取,自身及其与身体之间都包含着独立与连续性,即便从中医历史言,某脉主某病,亦是不解脉法根本的初步描述,彭子益即说“处方定药要在指头未离开脉时决断”,主病论只见脉的独立性不见其连续性,只见其始未见其末即定其性;又历代不乏“舍证从脉”“舍脉从证”之说,亦即脉证相分,即只见脉之独立性,彭子益也论其非,如《伤寒论》即以“脉证并治”分章;与如“金氏脉学”等以西医病名为旨归的所谓“脉学”截然不同,其诊虽准(西医诊断)而其中医治效却不如人意,李可老中医已有记述,原因即在两套系统杂合,误解脉诊。
六气病是一整体已完足自具,又何须脉诊?事实是人自身包含主体性(对象性),而形本质上不是现代的肉体,他包含着生活的各方面,但一面之缘中的人并非形之全部,谁能保证人之所有症俱被捕捉而纳入六气体系?望-闻-问-切历史的具有全体-局部之别,故望(整体性强)为神、切(局部更易丢失信息)为巧。在对症的补充与保障上,脉-形从内外关系上最具合理性;此与当下所谓全息的面、耳、足诊不可同日而语,全息只是西医理论的变相表达。根本原因在,六气与脉的六部总体上“A是A”模式即二者是同一的,而于任何具体时刻都是不完善的“A是B”模式,两者必须也能够共同组成“A是A”的循环。
脉作为阶段与过程,就有一个贯穿于各色脉象的基础,即形与气(的交互作用),也就是与中医理论同构;他必须包含着脉的位置(浮沉)、属性(阴阳)、状态(虚实),称之位、性、态;位、性、态是形式,形-气是实质,都是一种成对关联特征(简称联征),取法阴阳同于阴阳,在过程中,通过过程,浮沉、阴阳、虚实、形气八种联征各自实现自身、回到自身,形成过程。过程-阶段总是可以联征看待,即A是A。阳形化为阴气,阴气沉而化为阴形,阴形化为阳气,阳气升而化为阳形。如此而已。
如果脉有独立性,脉在沉部与浮部的阴阳都可以是不平衡的;如果脉有连续性,脉在沉部与浮部的阴阳又必然是平衡的。《矛盾论》第一次明确提出矛盾的主次,平衡与不平衡对一具体事物始终存在,对脉而言即是阴阳的虚实与否;对虚实的判断是脉诊的结论,故脉的阴阳平衡与虚实的转换就是脉诊根本思路。如沉部阴形化为阳气,如阴盛阳衰(不平衡),就必然导致沉的脉形(占用多余的阴气或形以致平衡)。
那么何以定气(形)的虚实呢?由于取法,脉天然的就是直接的具体的虚实,这就是彭子益说脉诊最简单、可靠的原因;由于取法,脉象就天然的直接的按感觉的和寻按的两类,分为脉动与脉形,但二者实分无可分而强分之;脉本质上是脉形与脉气,二者亦分无可分而强分之;故对脉而言,形与气、形与动没有分别,动即可是气。脉动主要有迟数、有力无力,脉形主要有大细、长短,包括浮沉(而浮沉既可是脉动亦可是脉形,是脉诊方法的出发点与根本)此十种脉以联征的形式,由于取法,直接性的分为虚实、判断虚实。但十脉意义的直接性,必须通过脉(取脉)的过程才能实现为脉所提示的病的意义。
传统脉象有二十八脉、三十六脉之巨,是经验性、孤立性看待看待脉而非视之为过程,名相随之繁多,三十六绝非上限;柯琴称“浮沉迟数”为纲,陈修园、陈鼎三谓“浮沉迟数大小(细)长短”为纲,郑钦安直接以“有力无力”为妙,均可资鉴。脉不从过程性理解,不设置合理的过程,二十八脉就成入门障碍;只有从一个组织系统之内才能理解脉象的意义。
又以何判断脉的大或小呢?即判断标准,而任何标准都是物本身;大细长短等十脉与人的高矮、胖瘦、呼吸、强弱等相关,也与取法相关,但归根到底都是与脉的过程相关,浮沉(指取法)四段、寸口左右六部各具固有特征,超此即是病脉,诸色脉象,以十脉分辨之;对此,乐感的培养实可作为佐证。
那么细脉就一定代表虚吗?大一定主实证吗?大细等脉最终必须从系统上定其意义;没有绝对的大、细,和大、细的绝对唯一意义。
七
中医正处消亡过程中。自1844年雒魏林开办医院以传教以来,消灭中医不但具有策略性也是策略性的,进而言之,消灭中医作为消灭文化传承的策略,消灭文化传承不但具有策略性也是策略性的。毛泽东言:先有中国人民始有中国共产党。泛言之,任何一国传统与其当下都是一贯的,此即中医消亡论的最终目的。对于此种阴谋,兰金初的“教士管道士”一语破的。
中医的困境,根本在社会文化的困境。并非科学是“科学”“真理”,而是被科学驯化的人之文化取向背离传统;当下仍然表现为单一的欧洲中心论文化观,表现为单一的庸俗的文化进化论,表现为民族自卑精神。因文化的广泛性与深在性,变革就具有根本性与长期性。
中医的困境,其直接原因就是由文化自卑感而来的中医现代化。首要是盲人体制,以盲人瞎马的本质进行中医的改革,带领中医进入垂死胡同;同时迫使中医以一种非常姿态面世,如“神医”胡万林,同仁堂的汞超标,倪海清的农民治癌秘方等。执业资格与有效性,有毒与有效性,傲慢与有效性,装神与有效性,投机牟利与有效性,鄙视与有效性,无不展示科学与非科学皆非真理的对峙。其次教育,毫无中医、中国文化的风格与规律,中医药大学所育皆成西医的变种与附庸,官府的扶助实际只是加快南辕北辙。其三是药物的工业商业化,导致中药大面积变质变性并竟然出现转基因中药,就像给黄种人植入黄头发的基因以为高明,变态以至于此,荒唐以至于此,真正是可忍孰不可忍!除了无知,从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现阶段最重要支撑而言,这种变化实质就是延续的殖民主义。
中医的困境,其直接形式即在改革思路非本土化;对西方全方位模仿(引进),不单中医、医疗进行转基因,而是全面性全国性,一切改革的真相最终都是政治改革,非独中医,正日益沦为文化医学、政治医学。所以食洋不化再一次掀起消灭中医浪潮,而消灭中医正因其食洋不化。
中医的困境,最后才是被现代绝对科学化思潮利用并放大的历史因素,包括温病学派的兴起、温病与伤寒的分类;温病学派所具有的历史经验,被表述为对《伤寒论》的不完善的二分之一的补充,把《伤寒论》所确立的辩病论治体系引导为辨因论治,把中医学实践生硬的塞进西医的“A是B”思维框架,弃内因求外因,弃人身求病毒,改革以来假中医们更以“杀菌消毒”了事。此种历史不过150年。
最终,随着当前医疗状态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必然的日益加重、医患关系必然的日益恶化,也必然促成人民的觉醒,不但是医生或患者的觉醒,必然促使人在痛苦中反思目前的医疗状态,那时必然伴随一门系统完备的医学的推重,中医无疑是上选。
最终也因改革的真相的暴露,也必将迎来政治的觉醒,来反思改革,从而间接的使中医获得文化政治上的独立自由。
现谨记住具有合理性的一些中医文化及其核心观念:
1、五运六气观。这是“法阴阳,和术数”的中医学乃至中国文化的起始观念(但非原始观念);其提示有二,自然宇宙是有常无常,真理是否以系统性为基础反对绝对与抽象。
2、主体性观。没有主体性的病-健观、人体观,不能回归自我的观念,只能是不完善的;主体性是人的起点与归宿,而生理-病理学,只是中间的形式与手段。此与绝对科学化的现代医学的对象性、客体性有别。
3、脏腑形式观。此与主体性直接相关;脏腑脱离绝对科学的现代医学解剖概念,成为客观与主观相统一、具体与抽象相统一、个体与系统相统一、理念与操作相统一的事物。中医外科的华佗传说,所具有的解剖性质,既具有历史全息性因素(即两种思维模式共存),也有被现代机械化思潮定向解读的因素。近代孟河马日初截肢手术,从理论、用药、手法上都不违背中医核心观念,由此可见现代解剖所具有的“A是B”思维与中医传承手法的核心观念是不同的。
4、形与神俱观。人体内外协同,没有绝对健康与疾病的界限;病即健的极端,健即病之中庸;而现代健康观念之谬,一观运动员的致病性致残性训练理念即可知;只重肉体——现代绝对科学思想与全球化生活对人的压迫即是形与神分的重要因素,从而也是现代化疾病的重要基础。
5、非病非因观。健康与疾病并非人之本来描述系统;本不存在绝对的疾病,即便癌症、精神分裂症,都是人之常态的极端化表现,病因对中医只是一种描述法门。近代祝味菊、彭子益即有此方面论述。而现代绝对科学思想反是,从人中分离出病毒,以杀毒的借口致人于死,致民于死。
其他如“整体性”等派生观念,“科学化现代化”中医现行教材有述不赘。
作者:熊传军
文章来源:红歌会网
http://www.szhgh.com/Article/health/zhongyi/201504/81240.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淘我乐khv
|
2015-4-24 20: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复归素然
|
2015-5-26 01: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转走这个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yhxpn
|
2017-2-25 02: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erardboom
|
2019-6-2 00: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来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临床经验
美容之声
中医资源
悟道123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