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尊生保健
›
中医“忌口”有学问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忌口”有学问
[复制链接]
183
|
6
|
2015-6-10 20: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忌口是中医一大特色,很多患者在拿到医生的处方纸后都会询问是否需要忌口。然而医生因为医疗习惯和知识储备不同,对患者的回答也不尽相同因年龄、体质、地区和季节的不同而忌服或少服某些食品,也包括为避免某些病情复发而忌服某些“发物”等。
【中医小知识】中医“忌口”到底是什么?
一、忌口的一般原则
统观古今文献,“忌口”并非随心所欲,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辨证论忌”,二是遵循五行的生克规律忌口。
中医辨证论忌:依据《内经》“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理论,参照病机属性与饮食的寒热补泻功能进行对证施用。如寒病水产品。油腻类:包括猪油、猪肉、牛肉、羊肉、动物内脏和油炸、烧烤食品。其他类:咸品,如食盐、酱油、豆酱、腌咸菜、腌咸萝卜、腌咸鸭蛋等;甜品,如白糖、红糖、各种糖果、糕饼、甜食,以及含糖多的荔枝、龙眼、甘蔗等水果。
二、因病制宜行“忌口”
临床上患者在治疗期间,既要服用药物,又要饮食调理促进病愈,为此,采取切实合理的辨证施食、辨证论忌显得实为重要。
关于疾病“忌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已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他在太阳中风证服用桂枝汤后强调要“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提出了“食复”这一概念,即热病后可因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复发。同时,《金匮要略》中设置了“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个篇章,明确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强调了病中“忌口”的重要性。
三、因人制宜讲“忌口”
1.体质偏实者
体质偏实的健康者,饮食注意全面合理即可,但兼夹有痰湿瘀的人,不宜再补充过度的营养,尤其要减少脂肪的摄入,可以多吃含有丰富膳食纤维的食物,并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同时加强锻炼,避免发展成代谢性疾病。
2.体质偏虚者
从体质来看,虚证之人总体来说宜补,但应根据体质决定补益的性质。如阳虚者,以补气温阳,散寒健脾为主,忌服寒凉、生冷食物,不宣过食凉性的瓜果菜肴;阴虚者,宜滋补养阴,生津清热,忌食温燥伤阴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等辛辣刺激食物。但虚证者不可补益过度,尤其不能多吃肥腻、油煎、干硬等难以消化的食物,而要在补中有疏,以清淡和富于营养为宜。
3.小儿及老人
从年龄特点来看,小儿时期“脾常不足”,所吃的食物应与其消化功能适应,注意摄入优质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矿物质。而老人脏腑衰退、化源不足,应以温热熟软的食物为主,节制脂肪和糖类,多吃纤维素、清淡素食和乳食,忌黏硬生冷的食物。
4.妇女
妇女孕期期间,应注意营养均衡,食物品种多样化,适食多餐。勿嗜过咸、过甜食物,忌烟酒、辛辣、油腻、刺激等食物,减少食物对胃肠道刺激。在哺乳期,除补气养血之外,还应多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保证母乳中的营养。妇女经期,如果身体平时健康,只要饮食规律即可,但要慎食冷物,以免血管过度收缩引起痛经。而平时身体虚弱者,应注意服用一些补气养血的温性食品,如大枣、红糖、鸡蛋、龙眼等,对于寒凉食物与辛热食物皆应忌服。
四、因时因地讲“忌口”
季节的变换,会给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医“天人合一”理论提示我们应根据人体对外界气候的反应,适时调整饮食。
1.春季:春季多湿,人体阳气处于升发之时,肝胆气旺,脾胃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上应当减酸宜甘,培养脾气,适宜多吃清淡菜蔬和豆类,不宜油腻辛辣,以免内生火热。
2.夏季:夏季热邪挟湿,使得脾胃受困,消化功能减退,饮食应以甘寒、清淡为主,避免油腻,特别是不要贪食生冷瓜果。
3.秋季:燥气当令,燥易伤肺,因此易发咳嗽,应当滋阴润肺,多食梨、芝麻、蜂蜜、甘蔗及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少食辛辣,不宜过食辛温大补之品。
4.冬季:万物封藏,寒邪正盛,可多吃羊肉等温热性食物,勿食冷食,冬季对体虚、年老之人是进补的好时机。
5.东西南北:地域因素也对人体有着重要影响。《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曾指出,不同地域的人由于环境与饮食习惯不同,可能会诱发相关的疾病,比如东方之人,“食鱼而嗜咸”,多发痈疡;西方之域,水土刚强,其民“华食而脂肥”,易发内风;北方之域,天寒冰冽,民多乳食,多“脏寒生满病”;南方之人,“嗜酸而食腐”,而地域多湿,易发挛痹。虽然当时的情况已与现在有所差异,但是也提示我们可以在饮食上就当地所缺乏的物质以及多发的疾病做相应的补充和调整,减少疾病易发的因素。
转自中医文化长河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9068972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yhxpn
|
2015-6-10 20: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好像不错的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xdd2242208976
|
2015-6-10 20: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中药忌口看了这篇文章感觉认识的更充分些,以前只认为只要不吃辛辣刺激的就行了,看来不是这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河洛愚人
|
2015-6-10 21: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忌口,因所服药物、因病、因人而异,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相信中医1
|
2015-6-10 21: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那句话,天人一体和个体化的结合才能真正的实现预防与治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shuidi03
|
2015-6-10 21: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忌口有讲究,需要谨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复归素然
|
2015-6-24 00: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里面学问很深 要好好学习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杏林杂谈
悟道123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