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四大经典
›
学习仲景用芍药的临床体会(上)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学习仲景用芍药的临床体会(上)
[复制链接]
853
|
6
|
2015-11-19 22: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关于品名】
张仲景时代,芍药无赤白之分。真正把芍药以赤白之分是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陶氏从花色分,赤者为赤芍,白者称白芍。宋代苏颂《本草图经》中将芍药分为金芍药、木芍药。前者花白,即后世之白芍,后者花红,即是赤芍。新中国成立后后编的《中药材手册》说,白芍是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白芍都是栽培的,野生的多为赤芍。《中国药材学》云白芍出杭州为杭白芍,出在亳州叫亳芍,赤芍又名川赤芍,出在四川。
从功效讲,《本草求真》认为赤芍与白芍主治相同,但是有不同之处,白芍有敛阴益营、养阴补血之功;赤芍有散邪行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说:“芍药,白补而赤泄”,白芍补血养血柔肝,赤芍凉血活血。成氏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李时珍也受其影响,“白芍能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散邪,能行血中之滞”。后世一般认为,白芍能够养血平肝,长于敛阴,酸甘化阴,有收敛作用;赤芍凉血活血,长于散瘀。因此,学习仲景方药时当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选择白芍或赤芍。但近代也有学者认为从药材的来源来讲,两者差别不大。
【芍药的功效】
解肌和营
《实用药性字典》云白芍“酸敛津液而益营血,收敛阴气而去邪热”。代表方是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等。白芍和桂枝相配伍,有两层意思:一是调和营卫,一是兼制桂枝,怕伤营血。笔者在临床治疗杂病严重汗证(盗汗自汗或者夏天不汗出者),屡治不效属营卫不和者,常以白芍和桂枝相伍,佐以姜枣,再重加黄芪30~60克,效果很好。汗多由于卫气虚弱、营卫不和,重用黄芪补气固表,桂芍调和营卫,再酌加煅龙牡、五味子等收敛之品获效;无汗由于卫阳不足,无以鼓舞阴液,重用黄芪鼓舞卫气、激发腠理,桂芍和其肌腠,即有汗出。一法两效,关键在于针对病机,无论有汗、无汗,即可取效。
缓急止痛
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原治疗“脚挛急”,太阳病发汗后,伤及阴分,阴液不能濡养筋脉导致的脚挛急,芍药甘草汤主之。除此以外,用于止痛的方很多,如桂枝加芍药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证伴腹痛,治疗“腹满时痛”加芍药,小建中汤即是桂枝汤加重白芍的用量,再加饴糖,治疗“腹中急痛”。桂枝加大黄汤,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证,阳明腑实“大实痛者”加大黄,荡涤肠胃;止痛,用芍药。《神农本草经》说芍药“主邪气腹痛”。《本草汇言》也说:“芍药同甘草止气虚腹痛,同芎、归止血虚腹痛,同楂、朴止积滞腹痛,同砂仁止胎孕腹痛,同芩、连止热痢腹痛,同姜、附、肉桂止阴寒腹痛。”把芍药的止痛作用概括得淋漓尽致。芍药根据配伍不同,可以治疗各种不同性质的疼痛。
实验研究,芍药含有芍药甙有解痉作用,主要通过对平滑肌的直接作用而达到的,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镇静、镇痛及抗惊厥作用。所以笔者在临床对于一些失眠,烦躁,焦虑,也重用白芍,因为它有镇静、抗惊厥作用。芍药或芍药甙有抗炎、抗溃疡作用,对大鼠应激性溃疡有预防作用,如溃疡病引起的疼痛,小建中汤重用芍药,它本身可以解除平滑肌痉挛。芍药提取液使胃酸轻度上升,萎缩性胃炎到三期,胃酸不足可以重用芍药,甘酸化阴。因为胃酸不足也可以引起腹胀、消化不良等,可以加芍药、乌梅、山楂,可以增加它的酸度,对于胃酸不足引起的萎缩性胃炎腹胀满甚合适。相反,如果是胆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酸度比较高的芍药应该少用。如果要用,取其止痛之功,但要防止其增加胃酸的副作用。
疏肝和脾
代表方四逆散。治疗阳郁不达的“少阴病,四逆”,四逆,四肢厥逆。四肢厥逆有各种情况,《内经》中有寒厥、热厥,“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是指肾阴、肾阳不足。肾阳不足,四肢厥冷为寒厥;肾阴不足,四肢厥热为热厥。张仲景的寒厥、热厥不同,“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上焦与中焦不通,用大承气汤,攻其中焦,交通上下。高热中“热盛厥亦深”,高热患者同时有阳明腑实证,表现为休克、四肢厥逆,用大承气汤阳明腑实一泻,阴阳气上下交通,休克、四肢厥冷就好转。四逆散之厥由于气机不畅所致四肢厥冷,用疏理气机之品。四逆散的加减法中 “腹中痛去葱加芍药二两”,取其疏肝理脾作用。仲景后《局方》之逍遥散,张介宾之化肝煎、柴胡疏肝汤都是在四逆散基础化裁而成,均取其疏肝和脾之功。《本草正义》云“补血益肝脾真阴,而收摄脾气之散乱,肝气之姿横则白芍也”。因此白芍有平肝、养血、补肝、健脾的作用。
实验研究证明白芍提取物对于半乳糖胺和黄曲霉素B1所致的大鼠肝损伤与ALT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赤芍也有保肝的作用。实验动物中造成的肝损伤,白芍有保肝作用,中医所讲柔肝,实际即保肝的作用。因为肝为刚脏,用养阴柔肝的药物符合肝的特性。
通利血痹
《神农本草经》载:“芍药除血痹,破坚积。”有通痹、活血之功,这可能是指赤芍。鳖甲煎丸《金匮》治疗疟母,大黄蛰虫丸治疗肝硬化,桂枝芍药汤治疗历节,取芍药活血通络化瘀的作用。《名医别录》陶弘景说芍药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恶血”即指瘀血。贼血就是不活动的血,或者离经之血,就是瘀血。
实验研究证明,芍药或者芍药甙有扩张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赤芍有抗血栓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压,增加心输出量。这在心血管病中,临床用的是比较多,它本身就是抗血栓和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
清热止痢
《伤寒论》用黄芩汤治疗太阳少阳合病之“呕吐而下利”。太阳表证和少阳半表半里证,出现痢疾。黄芩汤是治疗痢疾之祖方。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说:“苦以坚之,酸以收之,黄芩芍药之苦酸,以收敛肠胃之气。”芍药还有解痉止痛的作用,黄芩可以清肠中湿热,它是治疗痢疾的主方。后世《活法机要》之黄芩芍药汤,张洁古之芍药汤均出自本方加减及延伸。现代临床对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的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等,有清肠、解痉、止痛作用。
通便泄邪
芍药本身没有止泻的作用,有收敛肠胃之功。芍药通便泄邪的代表方是麻仁丸,治疗脾约证。《伤寒论·太阴篇》说: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汤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太阴病一般表现为脾阳虚弱,腹痛腹泻,其人续自便利,如果要用大黄芍药汤,应该把药量减轻,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所以胃气弱者不宜用大黄和芍药,那么反过来就证明,芍药有通便的作用。芍药属阴寒之药,大便通利之人用之可能增加大便次数。脉弱、便利为太阴病,若伴腹痛或“大实痛”者芍药与大黄并用,说明两者都有泄邪通便的作用,凡脾阳虚弱者慎用。小建中汤中用芍药主要是止痛,但小建中汤是桂枝汤的底子,加饴糖,主要对中焦虚寒引起的腹痛,临床上溃疡病属脾胃虚寒的,用芍药止痛,但若大便溏薄者,芍药的剂量不宜太多。有报道称芍药甘草汤治疗60例习惯性便秘,效果很好,一般生白芍用24~40克,生甘草用10~15克。笔者的临床体验,单味芍药,通便效果不好,加枳实一块儿用,或伍以生白术,剂量比较大,对于习惯性便秘和老年性便秘有较好的疗效。
安胎止漏
如胶艾汤,即是四物汤加阿胶、艾叶。“妇人漏下,或半产漏下”,四物汤里有芍药,那么当归芍药散治疗“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就是怀孕后,胎动不安,导致腹痛漏下的。可以用当归芍药散,芍药可以止痛,同时可以收敛止漏下作用。
现代研究芍药能安胎止漏,可能是由于芍药对横纹肌或平滑肌的痉挛有明显的解痉作用有关。胎动不安,子宫痉挛,芍药能放松子宫平滑肌,有助于安胎。《实用药性辞典》:芍药治疗“女人一切病,胎前产后诸疾”,芍药是妇科要药。
(责任编辑:高继明)
<!--/enpcontent--
新中国成立
,
品名
相关帖子
•
学习仲景“品”白术(上)
•
徐景藩:治胃脘痛 不可偏执中虚而尽补
•
提倡“辨证论治”的历史背景
•
耋龄中医颂华诞
•
北京中医药学会60年回眸
•
近代名医--金厚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dj1qc9zw
|
2015-11-26 21: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光说不练假把势、真材实料真功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pletchernhf
|
2015-12-25 23: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啊……支持l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芬芬富S
|
2016-1-26 18: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支持下了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班姊陵
|
2016-2-24 06: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这样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ueez2304
|
2016-3-31 22: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楼主这样具备广阔胸怀和完整知识体系的人,才能作为这真理的唯一引言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txjyl1952
|
2016-5-9 03: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系统居然怀疑我灌水,我身边又没有水龙头。哦…明白了,身上有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黑巧克力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