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常见变证解析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常见变证解析
[复制链接]
269
|
0
|
2015-11-19 22: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证,是疾病在某一阶段或过程中病理实质的概括,反映的是病变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因而证具有阶段性与动态性。在《中医内科学》中,每个疾病所列举的证型,即是反映了该病在病变过程中常见的病理类型。这些证型之间多数呈现为无直接关联、相对独立的平行并列关系,但也有一些呈现为因果关系,即一个证型是另一个证型演变的结果,此即所谓变证。兹就中医内科常见的变证加以解析。
【变证的产生原因】
以病因为依据,内科疾病可分为外感病与内伤病两大类。外感疾病包括伤寒六经病证,温病卫气营血病证与三焦病证,都有着各自的传变或演变规律,较为明晰,此不赘言;内伤病以脏腑病证为主体,同时包括气血津液病证与肢体经络病证。由于脏腑及其阴阳气血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加之病因多种多样,因而在病变过程中发生演变就在所难免。但又因于体质千差万别,经治过程有所不同,使得一些变证发生的规律性远不像外感病那样明显。
一般说来,一个内科病证出现变证,往往发生于以下情况下:
1.邪强正弱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是一个正邪相争的过程,始终存在着正、邪之间的力量强弱对比和消长盛衰变化,并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因此,变证的发生即意味着疾病的发展与加深,也反映出邪盛正衰的内在基础。
2.脏腑关系 脏腑之间有着生克制化、经络相联、藏泻、升降等的多重关系,因而基于整体观念,任何一个疾病都存在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腑及脏、由经入络、由局部到全身等的理论上的演变可能。但就临床实际而言,发生变证的几率则取决定于病变的性质及脏腑的实际关联度,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张仲景),“脾气一虚,肺气先绝”(李东垣),“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张景岳),等等,即是反映了更为常见的脏腑传变关系。
3.体质因素 由先后天多种因素长期作用所形成的机体内在功能状态,即为体质。体质一旦形成,即可决定着发病的易感性及倾向性,如气虚者易于感邪,阳虚者发病易寒化,阴虚者发病易燥化、热化等。在这种不同的背景下,一些病证也会因此发生演变。
4.失治误治 疾病发生之后,所采取的措施直接影响着其转归预后。一般而言,失治会使病变渐深,日趋复杂,误治则更易生变,甚而成为坏证。
【变证的发生形式】
基于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的关系,内科病证发生变证除了《难经》所言的“顺传”、“逆传”外,还有更多见的是病变自身的演变。
1.顺传 母病及子和相乘传变谓之顺传。如咳嗽、喘证及气虚感冒中的肺气虚,其实即是脾气虚的变证,这一过程即所谓“土不生金”。又如胃痛、呕吐、呃逆、痞满、泄泻等与肝气相关的证型,均是基于“木克土”的生理关系而发生的犯胃乘脾的变证。
2.逆传 子盗母气和反侮传变谓之逆传。如在虚损痨瘵病中,可见肺病及脾,子盗母气,“久咳,损及中州,食减神倦,则肺无所资”(《临证指南医案》),进而成为难治之候。再如咳嗽中的“木火刑金”、喘证中的“肺气郁痹”,均是“木侮金”的表现形式。
3.自身演变 内伤杂病中,一些病理因素还有着自身特有的演变形式及路径,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病理结果。常见的有:
气郁类证。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可见于胸痹、积聚等病证;气郁日久,有余则化火,可见于郁证等。
气虚类证。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如中风中的“气虚络瘀”;气可生血,因而血虚缘于气虚,可见于心悸、眩晕等病证;中气不足,升降无力则可致痞满,升降紊乱可致呕吐、呃逆,无力托举则日久致陷,可表现为脏器移位(如胃下垂、肾下垂、直肠脱垂等),也可致癃闭,当然气虚未必致陷,但气陷必因气虚;气虚无力固摄,血溢脉外则发为血证;气虚之甚即为阳虚,因而可视阳虚为气虚的变证。
瘀血类证。除气滞外,还有多种病理因素可导致瘀血,如寒凝、热结、痰阻及气、血、阴、阳亏虚等,因而可见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久病多瘀”。
痰湿类证。脾虚失运,停湿生痰,因而言“脾为生痰之源”。痰湿既成,可随其所停而致病,蕴于肺可致咳、喘,阻于胸可发胸痹,蒙于窍可致眩晕等。
水饮类证。阳虚则气化无力,津液因之不归正化而停为水饮。饮停于胃可致呕吐,凌心可致悸动,射肺可致咳、喘。
肝阳上亢。阳亢的病理基础有二,一为肝火上炎,具体演变过程一般为: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二为阴虚,病变过程为:阴液素虚或被耗——阴虚无以制阳——肝阳上亢。一旦阳亢于上,则可发为头痛、眩晕,甚至中风。
此外,阳遏也是较为常见的一个变证,可因于寒凝或湿、痰、饮、水等,阻碍了阳气的流动,进而因失于温煦可呈现局部怕冷,如胸痹中的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或碍于膀胱气化,致小便不利,发为水肿。
【变证的辨治要点】
由上述可以看出,变证处于疾病发生之后的第二及其以上的阶段,即病因—病位—病证—变证,实际上是一个虚实及标本转换变化的过程。弄清这种转化关系,对于治疗方案的确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比于疾病的初期或第一阶段,其后的变证治疗显然更为复杂。笔者认为,对变证的处理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既病防变 这是中医防治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理念。疾病发生之后,病情相对较为简单,这时若处置及时,方法得当,一般即可有效阻断演进,避免变证的发生。如咳嗽因于风寒袭肺,即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就可防止邪气内陷,变生里证而致病情缠绵。再如肺痈初期,若能及时明确诊断,治以疏散风热、清化痰热,即使不能完全阻止病情发展,但也可以消减痈势,缩短病程。又如臌胀的发病,病机关键是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停积腹中,初涉肝、脾,表现为气滞湿阻,实多虚少,治之较易;日久及肾,表现为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实少虚多,病情深重。要做到既病防变,其实还要求医者通过临床实践,逐步谙熟病情的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对病证演变的预见和预判能力。
2.标本兼顾 由于失治或误治等,变证由生。此时,变证的病理基础为本,变证本身为标,治疗时不能仅关注于标证,而应做到综合考虑,标本兼顾。如咳嗽的“痰湿蕴肺”证,当以健脾燥湿治其本,化痰止咳治其标。再如心悸的“水饮凌心”证,当以温补心阳治其本,化气行水、宁心安神治其标。又如眩晕的“肝阳上亢”证,当以清肝泻火或滋补阴液治其本,平肝潜阳治其标。只有把变证放在病变的整体、全程中衡量,才能准确把握,处置得当。
3.因人制宜 体质因素在变证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所涉的内环境对疾病的演进一直产生着影响。一个病证通过治疗,即使症状消失,但也只是临床痊愈。如果病理体质未能改变,病变基础依然存在,那么其后一旦遇到合适诱因,即会再次发病。因此,着眼于平素饮食结构、生活方式、性情状态等的调整,不仅是防治变证的需要,更是预防疾病的需要。
(责任编辑:高继明)
<!--/enpcontent--
动态性
,
内科学
相关帖子
•
气滞血阻型积聚
•
脾阳虚衷型水肿
•
水湿浸渍型水肿
•
风寒兼燥型咳嗽
•
膀胱气滞型淋证(气淋)
•
肾阳衰微型水肿
•
湿热下注型淋证(血淋)
•
脾虚不摄型淋证(血淋)
•
阴虚火旺型淋证(血淋)
•
瘀血内停型腹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杏林杂谈
尊生保健
喀喀喀2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