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用热秩序解读人体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用热秩序解读人体
[复制链接]
240
|
0
|
2015-11-19 22: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首先提出“生命以负熵为生”,第一次从非平衡热力学角度,诠释出生命的本质。非平衡热力系统是研究物质内部能量变化理论的规律,与中医理论在细节上有许多契合点。非平衡热力理论将阴阳理论公式化、数据化。
●在一定时空中,阳区温度逐渐下降,阴区温度逐渐上升,此所谓阴阳互化;温度高低是相对的,没有低温就没有高温,此所谓阴阳互根。阴阳互化中产生热效力,从阳明到少阳到太阴到厥阴,不同的温度梯度产生相对应的热力效应。
●当人体受到环境不良能量干扰,人体能量结构发生变化,热秩序被打乱,说明此时脏腑功能失衡,产热散热异常,表现出局部热偏离或凉偏离等异常热结构,人体处于疾病状态。
【系统热力非平衡态与阴阳】
系统热力平衡是指系统内部能量差消失,温度均匀布散的趋势。1850年,柯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即:热扩散永远都只能由高热区域扩散到冷温区域(在自然状态下),这一过程中,系统能量流从有序变成无序,熵值增加,内能减少,生命逐渐死亡的状态。事实上,自然界每个物体都不可能孤立存在,物体与环境不停进行能量交换,能量分布总是处于非平衡态(能量开放系统)。
20世纪初挪威物理化学家昂萨格和比利时物理化学家普里戈金,对开放能量系统进行研究,提出耗散结构概念,建立了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他们认为在非平衡热力体系中,当外界对系统注入的能量与系统消耗的能量相等时,系统内高能区与低能区域形成稳定的温度梯度(非线性热分布的热秩序),稳定的热结构就是耗散结构。
自然界里许多生命物质都属于耗散结构。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首先提出“生命以负熵为生”,第一次从非平衡热力学角度,诠释出生命的本质。
阴阳是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对立又相联的事物性质的抽象概括,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阳是对立体系中高能量的物质,如天、日、昼、暑、男、上等,阴是对立体系中能量相对低的物质,如地、月、夜、寒、女、下等。阴阳理论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转化、阴阳无限可分等理论。
非平衡热力系统就是研究物质内部能量变化理论的规律,与中医理论在细节上有许多契合点。比如阴阳理论认为阴阳变化是物质变化的根本动力,非平衡热力理论熵增决定内能动力,熵最大则内能为零,即无阴无阳; 阴平阳秘是一种稳定状态,耗散结构是能量流稳定。非平衡热力理论将阴阳理论公式化、数据化。
在此,我们观察容器加水后加热在红外成像表现,用这两种理论进行诠释。
杯子内水温形成不均衡热结构,高温区域为阳,低温区域为阴,在杯子上部热区中,又可以根据温度高低分阴阳,古人称之为阳中之阳(热中最热点为阳明)和阳中之阴(阳与阴交接边缘为少阳),杯子下部凉区,同样可以根据温度高低区分阴阳,阴中之阳(少阴)和阴中之阴(阴边缘为厥阴)。太阳指整个热域,太阴指整个凉区。
在一定时空中,阳区温度逐渐下降,阴区温度逐渐上升,此所谓阴阳互化;温度高低是相对的,没有低温就没有高温,此所谓阴阳互根。阴阳互化中产生热效力(热流),从阳明到少阳到太阴到厥阴,不同的温度梯度产生相对应的热力效应。(见图1 )
【生命的耗散结构与阴平阳秘】
人体生命是一个能量开放系统,它与外界之间既有能量交换(散热与做功),又有物质交换(呼吸饮食呼吸排泄)。人体通过分解食物获得化学能,供给生命的能量消耗。人体从外界获得有益能量(负熵),人体代谢做功产生热量(正熵),保证人体热结构处于的相对稳定的耗散结构(健康人热秩序)。
机体内营养物质代谢产生的能量,50%以上变成热能维持体温,另外50%以ATP储存被细胞代谢利用,最终还是变成热能,由血液等循环到体表散发出去。人体热代谢就是不断产热和散热过程,健康人体温保持在36℃~37℃之间。
健康人体体表热源并非均匀一致,有高温和相对低温,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肝脏和大脑代谢旺盛,产热较多;人体额头、两胁温度相对较高;肺脏产热最少,散热最多,大肠产热最多,散热最少等。所以,人体热结构表现出胸膺区域温度最低,左右少腹区域相对温度最高的特征。
通过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人体体表热结构与身体组织结构、经络运行有关,督脉为阳经之海,任脉为阴经之海,督脉温度高于任脉温度1℃。正常人从胸膺到左右少腹温度逐渐递增,排列有序(脏腑热秩序)。当人体受到环境不良能量干扰,人体能量结构发生变化,热秩序被打乱,说明此时脏腑功能失衡,产热散热异常,表现出局部热偏离或凉偏离等异常热结构,人体处于疾病状态。
【三脏腑热秩序紊乱与气机逆乱】
《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中说: “其于五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可解读为心脏是上焦中的阳脏,肺脏是上焦种的阴脏,心前区的温度高于肺;肝居于左右胁,脾居于大腹,肝脏温度高于脾脏;肾居于左右腰府,温度高于所有脏腑。
《素问?血气形志第二十四》更详细描述六经脏腑的特征:“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五脏能量高低不同,热流在体内沿着经络通道有序流动。
非平衡热力学理论认为能量流动永远遵循高能向低能区域扩散。同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躯干前督任二脉,是沟通上下阴阳之气的重要通路,躯干左右两胁,左升右降,是条达内脏气血的重要通路,带脉之气在腰间顺时针方向环绕,约束所有经络之气。上下左右前后气机运行,构成人体三维气机循环的框架。(见图2)
健康平静状态下,人体热结构是稳定的有序的,当人体感受外邪,脏腑产热散热失常,局部出现热偏离或凉偏离,总体脏腑热秩序发生改变,会出现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说:“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有:“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写,不写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故中寒。”
《灵枢?五乱第三十四》有:“黄帝曰:何谓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上焦热下焦凉,脏腑热秩序紊乱,气血流逆乱,必然导致脏腑功能改变。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可以进行诠释。
【辨证论治可恢复人体正常热秩序】
证候的本质是脏腑功能改变后造成的局部能量代谢异常。《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有:“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灵枢?师传第二十九》有:“岐伯曰:夫中热消疼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县,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知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临床症状腹泻、肠鸣等是脏腑功能异常的表现,脏腑功能异常必然导致身体能量分布异常,出现与脏腑对应区域的寒热温度改变,而改善局部能量状态,恢复健康人稳定的非平衡热结构,就可以改善症状。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说:“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補之寫之,久新同法。”可以说,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就是恢复人体正常热结构。
下面是一例按照平衡人体热结构理论治疗痤疮验案。
【临床病例】
吴某,女,25岁。
主诉:痤疮5年。患者痤疮反复发作,面部多个新发及陈旧痤疮病损,曾服用多种清热解毒中药无效。平素吃饭后腹胀,便秘,小便黄短,口臭;月经推迟1周,月经有血块,颜色红,白带多。喜欢吃辛辣。
治疗前热图表现为面部高热,中焦寒凉,下焦热偏离明显。
中医辨证:中焦寒,上下焦热。
治疗:温中泻下,予生姜饮及通便药治疗。另嘱清淡饮食。
二诊:服药7天,新发痤疮减少,腹胀减,每天大便1~2次, 舌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滑。治疗不变。
再7天三诊,红外检测发现:中焦温度升高,下焦温度下降,面部温度下降。说明温中泻下药物达到疗效。(见图3)
以非平衡热力学理论诠释中医辨证论治,是一种科学客观可复制的中医临床研究方法。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该新研究思路能为提升中医临床水平起到一定作用。
(责任编辑:高继明)
<!--/enpcontent--
物理学家
,
奥地利
,
热力学
,
薛定谔
,
埃尔
相关帖子
•
奥地利人把太极拳与气功当成健身方式(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尊生保健
杏林杂谈
岳光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