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蒲辅周:由茶叶救命说护胃存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蒲辅周:由茶叶救命说护胃存津
[复制链接]
199
|
0
|
2015-11-19 23: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蒲辅周(1888年-1975年),原名启宇,四川梓潼人,三世精医。倾心中医事业70余年,为我国杰出的中医学家和临床家。
他善于运用辨证论治的理论原则指导临床实践,形成了“辨证准、立法慎,选方精、用药稳”的独特医疗风格。对于临床辨证,提出内伤杂病重在辨虚实寒热,外感时病重在辨表里寒热,使八纲之用,在辨外感病和内伤杂病时得以明晰化。
对于八法的运用,提出了“汗而勿伤,下而勿损,和而勿泛,吐而勿缓,温而勿燥,寒而勿凝,消而勿伐,补而勿滞”等重要治疗准则;且重视正气、保胃存津是他阐发最精蕴处。
【6克茶叶救命】
仅用一味茶叶,即治愈垂危的老年患者,看似天方夜谭。但这在蒲辅周临床生涯中,不过是沧海一粟。
一位患者热病后生疮,长期服药,热象稍减,但烦躁,失眠,不思食,大便7天未解,接着呕吐不止,吃什么吐什么。病者高龄,病程缠绵日久,子女觉得已无生望。蒲辅周详细了解病情,特意问病者想吃什么,得知病者只想喝茶;即取龙井茶6克,嘱待水沸后两分钟放茶叶,煮两沸,即少少与病者饮,并特别强调“少少”二字。
第二天病家惊喜来告:“茶刚煮好,母亲闻见茶香就要喝,慢慢喝了几口,竟然没吐,心中顿觉舒畅。随即腹中咕咕作响,放了两个屁,并解燥粪两枚,当晚即能入睡,早晨醒后知饥索食。您看再用什么药?”
蒲辅周说:“久病年高之人,服药太多,胃气大损,今胃气初苏,切不可再投药石。若用药稍有偏差,胃气一绝,后果不堪设想。”嘱用极稀米粥少少与之,以养胃阴和胃气。家属遵嘱,如此饮食调养月余,垂危之人竟然康复!
蒲辅周后来解释:“彼时病者胃气仅存一线,虽有虚热内蕴,不可苦寒通下,否则胃气立竭。故用茶叶之微苦、微甘、微寒、芳香,辛开不伤阴,苦降不伤阳,苦兼甘味,可醒胃悦脾。茶后得矢气,解燥粪,是脾胃升降枢机已经运转。能入睡,醒后索食即是阴阳调和的明证。而‘少少与之’,又是给药的关键。如贪功冒进,势必毁于一旦。”
重视正气、保胃存津是蒲辅周学术思想中一个极重要的特色,是其医术精蕴之处。从这则医案,可以悟到中医诊疗治病求本的精髓,对后人启发颇深。
【融汇东垣、天士学说】
中医学历来重视正气。《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是正气邪气斗争胜负消长的过程。临证时欲辨证无误,其中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辨别正邪关系。
蒲辅周认为,发生疾病根本原因是正气不足;疾病的发展转归,正气的盛衰存亡也起着决定作用。凡疾病之发生转归,莫不与胃气相关。故察病者,必先察脾胃强弱;治病者,必先顾脾胃盛衰。
他提出无病早防,保持正气;有病祛邪,切勿伤正;若只见病不见人,单纯以驱除病邪为务而不顾正气,就失去了治病求本的原意。在人和病的关系中,人是本,而对人的认识和思考自然要重视人本身。因此蒲辅周治病重视以元气为本,强调本身抵抗力、修复力内在因素的作用。
正气的盛衰,与胃气的强弱有紧密联系。中医所说的“胃气”,泛指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以胃气为本,是说消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病人的一般抗病能力,说明胃气在人体的重要性。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则营卫协调,五脏安和。蒲辅周认为,若脾胃功能损伤,则不能生化气血,奉养全身,外不足以抗御病邪的侵袭,内不足以保障脏腑功能的正常活动,则诸病由此而生。因而无论何疾,都刻刻不忘调理脾胃,培补后天。
他调治脾胃,取法于东垣。并认为东垣详于治脾,略于治胃;详于升脾,略于降胃;详于温补,略于清润。叶天士倡养胃阴之法,阐述“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理,实补东垣之法所未备。他调治脾胃,升降润燥权宜而施,取法于东垣而着意保胃阴,效法于天士而不忘振脾阳,熔二家之长于一炉,其邃密医理已臻炉火纯青的境界。
凡治外感病必先顾护胃气,因为胃为卫气之本,卫气来源于中焦,胃气强者卫气始固。如蒲辅周在《略谈辨证论治》一文中,谆谆告诫说:“苦寒解毒之品,大都有伤脾败胃之弊,凡用苦寒攻下之法,必须谨慎,要辨证准确,中病即止。”
一急性肝炎患者,素体脾弱,前医只注意病毒感染这个外因,却忽视内因脾虚,屡进苦寒抗菌之剂,以致饮食日减,便溏不消化,月余卧床不起。蒲辅周分析其人内因脾弱,遂用香砂理中汤加吴茱萸、草果,健脾扶正以驱邪,获显效。
又如辨治急性肝炎,蒲辅周不拘泥于感染病毒一个因素,以一法一方进行统治,而是从整体观出发,坚持正气为本的原则,全面分析肝炎的发病机转,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灵活地运用“祛邪勿伤正、扶正亦逐邪”等措施,充分体现了他在辨治肝炎过程中妥善地处理邪正的辩证关系。
【保胃气 存津液】
蒲辅周强调,调理脾胃为外感热病恢复期的治疗关键。伤寒后期脾虚气滞,法宜甘温调脾,可选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异功散之类;补脾当先醒胃,可加砂仁、藿香、木香酌情而施。温病后期最易耗伤胃津,法宜甘寒养胃,可选用麦门冬汤、益胃汤等;益胃当先柔肝,加白芍、石斛、玉竹,效果更好。
胃气的存亡是病者生死的关键,而在治疗中能否保住胃气,是衡量一个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他认为:在患病之初,体尚壮实,强调祛邪即是保胃气,邪气一除,胃气自能通畅。他认为:“胃气受戕,则内伤难复。故上损及胃,下损及脾,皆在难治之列。五脏无论何脏之虚而关于胃者,必从胃治,不关于胃者亦当时刻不忘顾护胃气这个根本。”他进一步指出:“脾胃虚弱之病,药量宜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重则欲速不达,反致虚弱更甚。”主张祛邪用小剂量,尽可能祛邪不伤胃气,这样可杜绝病邪乘虚复入,流连不愈。
治慢性病尤以胃气为本。如内伤低烧,脾胃已弱,药量宜轻,多用散、丸、膏剂是护胃的主要手段。他认为:“量大往往药过病所,反伤胃气。”屡诫:“凡用清法,便须考虑胃气,体弱者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否则热病未已,寒证即起,变证百出。”“凡攻击之药,病重则病受,病轻则胃受之而伤矣,是谓诛伐无过,须扶脾胃正气,待其自化。”
津液的存亡,关乎病人的安危,“保存一分津液,即增加一分生机”。蒲辅周说:“热性病未有不灼伤津液的”,“防其伤阴为温病第一要义”。
中医的“津液”,是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的分泌物。与气血一样,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果津液的输布、排泄失常,就会滋生水饮或酿生痰浊,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
蒲辅周认为,观察津液,察舌应放在首位。他认为,不拘何色,润为津未伤,燥为津已耗;舌红绛短缩,肝肾之阴耗竭;舌苔白尖红为风热入气分,或兼边红为内热已露,均轻清凉解,切忌辛温解表免耗津。
他主张一般热病初、中期,“祛邪散热以存阴,不投养阴之品而寓养阴之义”;热盛津伤,清热养阴;热微津伤,益胃生津;邪去八九,阴竭欲脱,宜大定风珠类滋阴息风。
(责任编辑:高继明)
<!--/enpcontent--
四川
,
风格
,
事业
,
梓潼
相关帖子
•
变色红菇
•
巴东岩白菜
•
半蒴苣苔
•
卜芥
•
冰球子
•
包袱七
•
润肤去皱方之内治方
•
白金丸
•
气功的产生和发展简史
•
少儿白血病保险是怎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杏林杂谈
尊生保健
千鼎互联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