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之伤皆在胃气

[复制链接]
查看332 | 回复0 | 2015-11-20 16: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典探微之读《内外伤辨惑论》⑤内伤之伤皆在胃气
时间:2015-10-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高建忠
    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胃者,水谷之海。”出自《素问?五藏别论》。“饮食入胃”以下这一段出自《素问?经脉别论》,只是原文不是“饮食入胃”,而是“饮入于胃”。


    《内经》中“食气入胃”和“饮入于胃”是不同的两条代谢途径,李东垣这样改动应该是有意的。


    李东垣以口语化的形式引用了经文,并且把不同篇章中的内容合为一段,似也贴切。非熟悉《内经》者不能做到。


    在李东垣的著作中,脾与胃的关系是:胃为主,脾为胃“散精”。


    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


    脾胃伤,伤在胃气。


    元气损,损在胃气,因元气也是胃气之别称。


    一句话,内伤所伤,伤在胃气。


    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这段话不容易明白。


    “脾胃虚衰,元气不足”为什么会“心火独盛”?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当然应该是寒,为什么心火盛呢?


    明明是心火,为什么又说心火是阴火起于下焦呢?为什么不是起于上焦?


    心火怎么又成相火?


    火可以耗气,也可以伤阴,为什么不说相火是“元阴之贼”,单说“元气之贼”呢?为什么不说“火与元阴不能两立”,而单说“火与元气不能两立”呢?


    李东垣学说被后世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在于“说理不清”。


    而说理不清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种:一是理论本身是不符合实践的,无法说清;二是,作者文字功底太差,没有能力说清。


    东垣学说是经得起历史和临床检验的,似乎不属于前者。


    东垣“通《春秋》《书》《易》”(李时珍语)“幼自受《难》《素》于易水张元素先生”(《内外伤辨惑论》序),似乎也不应该属于后者。


    如此,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无法走入李东垣的思想境界,我们的思维和李东垣的思维有一定的距离。


    当然,也不排除李东垣“心中了了,笔下难明”之嫌。


    也许有这种可能:李东垣这里所说的火,是五行中的火。五行应五脏,火对应心,因此称心火。如果有这种可能,李东垣笔下的阴火,仅仅是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火,可见于上、中、下三焦以及表里内外任一部位。


    “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这是李东垣创造的一句名言。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补气药与泻火药同处一方也就不足为奇了。


    张景岳提出疑问:“何不曰寒与元气不两立,而反云火与元气不两立乎?”(《景岳全书》)很显然,张景岳不能明白阴火生成之理。(责任编辑:高继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