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四大经典
›
独立解读平脉辨证学说底板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独立解读平脉辨证学说底板
[复制链接]
683
|
6
|
2015-11-20 16: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独立解读平脉辨证学说底板——写在《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出版前
时间:2015-09-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刘观涛
第一次去河北中医学院拜访国医大师李士懋、田淑霄教授夫妇,是2011年腊月二十七。在二老简陋的斗室之内,笔者有幸见到李士懋先生那摞起来近一米高的伤寒论临证手稿,并聆听了田老对李老“善意的埋怨”:“每天凌晨四五点钟,他就起床用铅笔一字一句地写作“溯本求源,平脉辨证”系列原创著作,天天如此。”
如今,《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终于正式出版面世。作为《全集》的策划编辑,笔者一直尝试独立解读李士懋、田淑霄学术思想,希望通过该书,追问和解读“溯本求源,平脉辨证”的幕后底板。正如清代名医柯韵伯所云:“读仲景书,不仅知其正面,须知其反面;还应知其侧面,看出底板。”
【
“李士懋、田淑霄学术思想”核心基石是什么】
李士懋、田淑霄的学术思想,最引入注目的是“平脉辨证”的提法。
对于“平脉辨证”,大体上有两种解读:一种是“狭义平脉辨证”,基于中医诊断学层面,即“四诊合参,脉诊为重,以脉解舌,以脉解症”;另一种则是“广义平脉辨证”,即“溯本求源,平脉辨证,辨证知机,中医之魂”。
事实上,广义的平脉辨证,其实就是中医传统辨证论治的另一种说法。那么,这算是李士懋、田淑霄的核心学术思想吗?
笔者认为,不能这么说,因为这是一个纯正的中医应该坚守的阵地。正如李士懋、田淑霄在《全集》中所言:“本是一个中医大夫应有的素养,并非什么特色,更谈不上什么创见或学术思想,但在学术异化的今天,反倒成了笔者本非特色的特色。”
李士懋教授曾专门撰文论述其由“舌诊为中心”到“脉诊为中心”转变的心路历程,兹引述入下:
“临床前十几年,主要倚重舌诊。因舌诊比较直观,易于观察,且望舌能洞观五脏六腑,所以辨证中以舌诊为重。然临证既久,发现一些舌证不符的现象,如再障患者舌淡胖大,怎么补也不好,改予凉血散血方却愈;有的冠心病患者舌暗红或光绛,滋阴清热活血无效,改予温阳通脉而瘥;有的舌绛而裂,养阴反剧,温阳后舌反渐红活而苔布;有的苔黄厚,清热化湿不愈,温阳化湿而瘳。舌证不符的医案,动摇了笔者以舌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转而渐渐倚重脉诊。”
“临床辨证,虽曰四诊合参,但四诊的权重不同。自古皆云‘望而知之谓之神’,望什么呢?望神、望色、望形态。我现在应诊的患者,急性病及危重病较少,而慢性病及疑难病较多,病人的形色神常无显著变化,望舌又常出现舌症不符的现象,难以将望诊作为辨证的主要依据。‘闻而知之谓之圣’,闻诊无非闻声味,一些慢性病人亦很难出现声味的显著变化,所以闻诊亦难作为辨证论治的主要手段。问诊,那是必须问的,要知道病人之所苦所欲。但是有的病人症状很少,如就是个头痛,没有其他症状,无法仅据问诊辨其寒热虚实;有的病人主诉一大堆,能说上半个钟头,甚至有些怪异的症状,如有一病人从腰至下肢有流砂或流粉条之感,从上到下无处不难受,使辨证茫然不知所措。且仅据症状,也很难判定其病机,所以问诊也有相当大的局限。”
“这种‘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逐渐形成后,我曾多次反思,这个路子走得对不对?唯恐由于片面而钻进了牛角尖,像统计学说的,带来系统性误差。后来反复验证于临床,按这种方法辨证论治,多能取得预期效果,尤其对一些疑难久治不愈的病人,常有一些新的见解,另辟溪径,取得突出疗效,因而更坚定了我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且‘老而弥坚’。”
那么,狭义的平脉辨证,即李士懋、田淑霄对于脉诊“高权重”的倚仗,是否就是其核心学术思想呢?
笔者这里还是要唱个“反调”:虽然这的确是李士懋、田淑霄鲜明的学术特色,但并非其最重要的学术基石。
为什么这样说呢?且看李士懋先生自己的论述:
“仲景的辨证论治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平脉辨证。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对仲景所写的每条经文,只要悟懂了其脉象的意义,这条经文也就容易理解和灵活运用。临床看病也是这样,只要把每个病人的脉象看明白了,对该病也就基本看明白了,治起来心中也就有一定把握。”
“我在反复学习和应用《伤寒论》中,有个明显的感觉,倘若理解了某一方证的脉象,也就悟透了该方证的病机,运用起来就比较有把握,比较灵活,也能够适当化裁、融会贯通,并推广其应用范围。假如对方证的脉理解不透,用起来也就生涩死板,心中没底。于是,我深感脉诊的重要性,经长期摸索,逐渐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
“仲景把脉学引进辨证论治体系中,就给这一体系注入了灵魂。使这一体系有别于其他各种只罗列一些症状、呆板的、没有灵气的其他辨治体系。所以,对仲景脉学的求索,就是打开仲景神圣殿堂的钥匙,这也是溯本求源登堂入室的钥匙。”
事实上,对脉诊的特别重视,只是李士懋、田淑霄“溯本求源、登堂入室的钥匙”而已,而“病机”才是中医人“登堂入室”的目的地。
所以,对于什么是李士懋、田淑霄学术思想最核心的基石,我们需要独立思考、大胆猜测、小心求证。
【李士懋、田淑霄学术思想的“三足鼎立”】
那么,李士懋、田淑霄真正具有自己核心特色的学术思想到底是什么呢?
“在临床反复摸索中,我们将平脉辨证这一思辨体系具体化为以下六点:①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脉解症,以脉解舌,方无定方,法无定法;②以整体观为指导,胸有全局,整体辨证;③平脉辨证;④首分虚实;⑤动态辨证;⑥崇尚经方。我们以此六点为指导,形成了“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在临床中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并先后撰写十多部专著,合编为《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古人一直把”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纲作为“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的辨证之魂。可以说,“表里、虚实、阴阳”,已包含了“寒热气血津液、三焦脏腑经络”,是构成中医辨证论治的三大基石。而李士懋、田淑霄学术思想,也可以“三足鼎立”名之。
重审表里:细说表证,非赅六淫
且看李士懋、田淑霄对《伤寒论》第1条的独立解读: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一定“脉浮”吗?——什么时候脉浮?什么时候脉不浮?一定“头项强痛”吗?——什么时候头项强痛?什么时候不头项强痛?一定“恶寒”吗?——什么时候恶寒?什么时候不恶寒?
李士懋、田淑霄给出了清晰量化、操作性强的辨证标准:只要具备上述一症,又有脉紧,两项具备,即可诊为太阳伤寒表证。若兼见发热、头身痛、无汗三症,则诊断太阳表实证的条件更加完备——至于其他或然之症,则非必见。
李士懋、田淑霄仅仅是在谈太阳病吗?不是,他们是在对中医学的“表里大法”进行细审。因为“非表即里”,故只需对“表证”界定清楚,“里证”自然也就容易辨析。
那么,他们如何细审“表证”?又提出了哪些让临床医生们振聋发聩的新说呢?
风寒暑湿燥火,并非都能在表。严格意义上的表证,只有风寒、风水而已。所谓风热,是里热的外症。如果不明此意,误治就会发生。
没想到平日我们眼中的表证,竟然藏着这么精深细微的辨证底蕴。
洞察虚实:火郁发之,寒凝散之
有人会说,虚实是中医最基本的感念,有什么深度洞察的价值呢?
当我们运用传统的“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方法而疗效不佳的时候,我们能想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吗?
为什么对于有些“里证”,运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却枉然无效呢?
李士懋、田淑霄从前人“火郁发之”的体会中汲取经验: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基础上,兼用“火郁发之、寒凝散之”“给里邪出路”的新治法。此时,虽然亦可用汗法,但已经是对纯里证(而非表证)的治法。“里实证”(在里的实证,非仅指阳明腑实证)可兼用汗法“直接给邪出路”;“里虚证”亦可兼用汗法“激发补虚之力”。
当然,“给邪出路”除了汗法,也包括吐法、下法及利小便等诸法,因前人已广泛应用,故李士懋、田淑霄便没有赘述。
如果说“火郁发之”前人已有论述和实践,那么,“寒凝散之”则更体现了李士懋、田淑霄的原创特性。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于火郁、寒凝都还给出了明晰的使用指征,并对传统治法作了开拓,提高了临床有效率。
李士懋先生在国家课题汇报发言中说:“我们已立项的国家‘十二五’支撑课题‘汗法治疗寒凝证的研究’,就是按这个思路进行设计的。汗法自古以来就限于治疗表证,‘汗以解表’‘在表者汗之’,而我们则提出汗法大量用于里证,其依据就是《素问?举痛论》‘寒客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寒客脉绌急则痛,供血减少则引发心绞痛、高血压、肾病,以及消化、呼吸等诸多病证,发汗散寒解寒凝,就可以改善脏器血供,治疗上述诸多疾病。”
“为此,我们根据临床实践提出了寒凝证的诊断标准、正汗的标准、汗出未透的标准等。寒凝证的标准就是‘寒、痛、痉’,痉脉权重占85%。汗出寒散,则组织器官供血改善而愈。寒凝证,即为汗法与西医诸病的切入点。此类以证为核心的研究课题,我们可以列出多项,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结合,也为中西医在理论层面的逐渐融合开启了一条道路。”
阴阳交错:少阳厥阴,半阴半阳
同时,李士懋、田淑霄还对表里虚实的错杂,即“阴阳交错”(少阳病、厥阴病)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不但对“阴阳错杂”进行了理论上的精细辨析,还给出了少阳病、厥阴病代表方证清晰可操作的使用指征。
如小柴胡汤证的应用指征:1.非必七症(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皆具。七症中,最具特征意义的症状,依次排序为脉弦,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呕吐,不欲饮食。2.热型非必寒热往来,亦可见发热、潮热。3.小柴胡汤证若兼表热,或三阳合病,以少阳证为主者,可予小柴胡汤统治。4.其脉当弦,或兼细、沉、紧,因少阳病性质属半阴半阳、半虚半实,故其弦必不劲,当弦而按之减。
再如乌梅丸的应用指征:1.脉弦不任重按或弦而无力,肝脉弦,无力乃阳气不足;2.出现肝病的症状,两胁胀痛,肝经所循部位的胀痛,如胸闷,少腹痛,腿痛,头痛,冠心病/心绞痛的心前区痛,寒热错杂,精神不振,懈怠无力,转筋,痉挛,头痛,吐利,胃脘痛,经行腹痛等,见一二症,又有脉弦无力,即可用乌梅丸加减治之。
总而言之,不管李士懋、田淑霄独立思考的结论和给出的使用指征是否完美,单就其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精细入微的结论,便足以成为中医学界的楷模。
笔者所作如上解读,亦是秉承李士懋、田淑霄“独立思考”的学术风格,并不代表李士懋、田淑霄本意。同时,笔者正在牵头组建基于李士懋医案的独立解析与研究小组,试图通过独立研究的视角,为名老专家的学术推广发掘更普适的方式。(责任编辑:
高继明
)
中医药
,
伤寒论
,
中国
,
河北
,
米高
相关帖子
•
白血病中晚期还能治好吗 白血病有什么食疗方法
•
恶性淋巴瘤晚期传染吗 患者还有救吗
•
治疗白血病的药物有哪些 疗效如何
•
淋巴瘤颈部传染吗 怎么治疗呢
•
淋巴瘤的中医疗法是怎么样的 在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
•
淋巴瘤之家网站是什么 有什么内容
•
淋巴瘤哪里治的好 淋巴瘤患者在治愈后会不会复发
•
非霍奇金淋巴瘤能好吗
•
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症是不是白血病 中药如何治疗
•
血癌是不是常说的白血病 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carpinteyrogcq
|
2015-12-9 08: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lgog4694
|
2016-1-3 02: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iwfuj
|
2016-2-2 18: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告!别开枪,我就是路过来看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zmeyb
|
2016-3-5 08: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LZ敢整点更有创意的不?兄弟们等着围观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ustr2971
|
2016-4-14 10: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什么东东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bz123
|
2016-5-21 0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钱的都是大爷!但是欠钱不还的更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王牌胡汉三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