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原创]脾胃气虚与升降失宜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选中
篇:
置顶
|
[原创]脾胃气虚与升降失宜
[复制链接]
920
|
0
|
2003-12-6 16:26:23
|
阅读模式
LBSALE[1]LBSALE[这个贴子最后由张凤菊在 2003/12/08 06:58pm 第 2 次编辑]
[watermark]
脾胃禀承土性,但其职不同,胃主纳且降浊,脾主化且升清;其性也异,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二者纳化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主化育。由于二者位居中焦,能上引下联,斡旋其中。此如《医圣心源》所言:“脾升则肝肾亦升,故乙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以中气之善运也。”因而脾胃被称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正因于此,有关气机升降失常的表现,其它任何一个脏腑也没像脾胃病变如此充分和典型。气的基本病变形式——虚、陷、滞、逆,在脾胃病变中均可出现,其中虚与陷始终为因果关系,滞与逆则既可单独存在,也可作为虚的结果。也就是说,仅在脾胃气虚的状态下,就可分别出现滞、陷、逆诸种病变,即因虚而滞、因虚而陷、因虚而逆。
因虚而滞 脾胃气虚的形成原因很多,如素体不足、饮食所伤、劳倦过度、它病所及等。一般临床表现为胃纳不佳,面色无华,肢倦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濡缓。此为纳运无力,生化乏源所致。同时因升降失宜,而常见脘腹胀满或胀闷,或痞闷,即所谓“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临证来看,这种胀满或痞闷多于午后明显,并多伴见不欲饮食或食而即饱。虚滞并见,可以说是脾胃气虚最为基本的病理变化。
因虚而陷 脾胃气虚状态持续日久,一者因气虚之甚而可发展成为阳虚,临床特异性的表现有脘腹痞闷或疼痛,喜温喜按,伴见四肢不温;一者因气虚无力升举,脏腑难以系固而致脱陷,临证可见头昏眼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甚则可致脏器脱垂,如胃、肾下垂或子宫、直肠脱垂等。
因虚而逆 胃虚不能盛受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停积胃中,上逆则可致呕。临证可见饮食失慎即吐,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便溏乏力。此外,中气受损,和降无力,上逆动膈,还可发为呃逆。临证可见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食少乏力。
由上述可知,脾胃气虚往往伴随着升降失宜,因此,“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吴医汇讲》)。治疗时应时时注重调理气机,燮和升降。脾胃气虚自当益气健脾,用人参、白术、茯苓之类,方选四君子汤;阳虚则应加附子、干姜之类,方选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因虚而滞者,当补而理气,加用陈皮、木香、香橼、厚朴之类,方选香砂六君子汤,此即所谓塞因塞用法。因虚而陷者,当益气举陷,加用升麻、黄芪之类,方选用补中益气汤。因虚而逆者,当补而降逆,视病情选用旋覆花、代赭石、丁香、柿蒂之类。由于“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故治疗虚、陷重在健脾,治疗滞、逆则重在和胃。
[/water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悔悟卡
匿名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中医妇科
匿名
210.82.186.x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