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的治疗

[复制链接]
查看1284 | 回复6 | 2015-11-20 21: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的治疗
时间:2015-09-0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周涛 周冬梅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又称颜面播散型粟粒性结核。目前认为本病并非皮肤结核,是与玫瑰痤疮相似的一种特殊的皮肤肉芽肿样反应,而不是真正的结核。典型皮疹为暗红色小结节,高出皮面,常对称分布,吸收后遗留小陷凹状萎缩瘢痕。在中医学文献中尚未查到类似本病的记载。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体弱气虚,虚火妄动,耗伤津血,痰湿郁结,结聚肌肤而发。


    现代医学过去认为本病为一种经血行播散的皮肤结核,是寻常狼疮的一种变型或结核疹,但无确切的结核证据,组织学虽有结核样改变,但结核菌素试验常常阴性。有自愈倾向,常不伴有其他结核,病损中亦找不到结核杆菌,抗结核治疗无效,故近年来认为本病与结核无关。


    【主要症状】


    1.发病人群:好发于成年人。


    2.好发部位:对称性发生于颜面,特别是眼睑、颊部及鼻翼两侧,偶发于颈、肩及四肢。


    3.皮损特点:粟粒至绿豆大小,略高于皮面之半球型结节,质柔软,淡红或淡褐色,日久呈红褐或紫红色,结节表面光滑呈半透明状,质软,用玻片压之可呈苹果酱色。少数结节可破溃,上覆痂皮。


    4.症状:无自觉症状。


    5.病程及预后:慢性,有自限性。结节经数月或数年逐渐消失,留有萎缩性凹陷性瘢痕。


   【诊断要点】


    部位(对称分布于眼周、眉部、口周)+典型皮疹(孤立不融合粟粒大小红色至紫红色丘疹)+症状(无自觉症)+预后(病程缓慢,愈后留有色素性萎缩性瘢痕)。


    【类证鉴别】


    1.寻常性痤疮:好发于颜面、胸背等处,皮疹呈圆锥形,与毛囊一致,顶端可有脓头,周围浸润明显,伴有粉刺。


    2.酒渣鼻:鼻尖及颊部潮红,充血明显,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毛囊口扩大,晚期有鼻赘。


    【中医治疗】


    1.辨证施治


    以气血不足、痰结湿阻多见。


    主症:皮损为红至暗红色丘疹,愈后可遗留小瘢痕,身倦乏力、纳差、渴不欲饮,有时烦躁易怒;舌质淡或舌边光红,脉沉细或沉弦。


    治法:益气养血,软坚化痰。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组成:生黄芪15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鸡血藤15克,红花10克,夏枯草15克,土贝母10克,连翘10克,陈皮6克,甘草10克。


    方解:生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红花、鸡血藤养血活血;夏枯草、连翘、土贝母清热软坚散结;陈皮理气化痰。如有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盗汗等症,可加龟板、鳖甲、地骨皮、五味子养阴清虚热。


    2.中成药


    内消连翘丸30~50丸,日2次;夏枯草膏9克,日2次。


    八珍丸6克每日2次;人参养荣丸1丸,每日2次。


    3.外治法


    未溃者可用紫色消肿膏。溃破者可用紫色疽疮膏或五倍子膏。


    【西医治疗】


    抗结核药常无效,皮质类固醇制剂可使症状暂时减轻。亦可选用氯喹、氨苯砜及维A酸类药物治疗。本病能自然痊愈。


    笔者认为,本病中医辨证治疗应以化瘀散结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酌加清热解毒、清热养阴或益气养血之品。本病病程较长,但一般预后良好,个别有自愈倾向,故应临诊时要增强诊治信心。但皮损愈合后常遗留萎缩性瘢痕,影响颜面美观,需提前向患者交代病情,并嘱其不要用力挤压皮疹,防止感染使病情加重。(责任编辑:高继明
尹牟负 | 2016-7-29 01: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那句话啊,态度决定一切~
Cillquisk | 2017-4-20 22: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喜欢看如这样有用的好帖。
washOrast | 2018-1-2 22: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有此事???得待考验,有实践得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hslk4023 | 2018-7-28 19: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塌下来你顶着,我垫着!
zxcfmv | 2018-9-30 11: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风古道瘦吗?枯藤老树荤呀…
mwlx4023 | 2018-12-27 02: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了啊,千万别谷歌一下,因为你会知道的太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