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太阴病可用温药吐下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太阴病可用温药吐下
[复制链接]
315
|
0
|
2015-11-20 22: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太阴病可用温药吐下
时间:2015-08-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冯世纶
拙作《读懂伤寒论》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同仁关注,同时,有不少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其中不乏有关疑难问题的切磋者,促使笔者进一步学习认识经方。
2014年9月14日,笔者收到一条短信,对《伤寒论》第326条解读“表阴证可从汗从表解,里阴证可从吐下解,邪有直接出路”(《读懂伤寒论》第245页)提出质疑:“里阴证属太阴病,太阴病的治法是‘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能用吐下法吗?”笔者答曰:“吐下用于里阳证,不能用于里阴证。”
回答完后,笔者思维矛盾顿起,为什么做出自相矛盾的回答呢?经反复思考,笔者认为,显然是因为自己对太阴病的治则仍认识不清所致。于是,笔者重新仔细研读仲景书,并反复揣摩胡希恕先生有关论述,同时结合临床,对太阴病治则进行了再认识,兹与同道汇报、分享如下。
胡希恕论经方辨证论治实质
要明了太阴病的治则,首先要了解经方辨证论治的实质。
胡希恕先生提出:“患病机体之所以有六经八纲一般的规律反应,主要原因不是来自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来自机体抗病的内在作用……屡有未治即愈的病,都不外是机体抗病斗争胜利的结果,不过往往由于自然良能的有限,机体虽不断斗争而疾病竞不得解,于是则机体与疾病交争的形式亦随时地反映出来:中医所谓表证者,即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形象;中医所谓为里证者,即机体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机转,自消化管道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形象;中医所谓半表半里证者,即机体欲借诸脏器的协力作用,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形象。此为限于机体的自然结构,而势所必然地对病斗争的固定方式,以是则表、里、半表半里便规定了凡病不逾的病位反应。若机体的机能亢进,则就有阳性的一类证候反映于病位;若机体的机能沉衰,则就有阴性的一类证候反映于病位。一句话,疾病刺激于机体,机体即应之以斗争,疾病不解,斗争不已。疾病的种类虽殊,而机体斗争的形式无异,此所以有六经八纲的一般地规律反应。由于以上的说明,则中医辨证施治,正是适应机体抗病机制的原因的疗法。“(参见《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第28页)
胡希恕先生论述简括为一句话来说,即经方辨证论治的实质,是顺应人体抗病机制的原因疗法。人体抗邪外出,由于病位的不同而出路不同,因此治法也不同:病在表用汗法,病在里用吐下法,病在半表半里用和法。
经方治病,以祛邪从病位而论,病位在里时,邪有直接出路,故适应于吐下。此治则适用于里阳明病,大家已深信不疑。那么,为什么有人提出里阴证太阴病不能用吐下法呢?为什么自己不坚信太阴治用吐下?原因有三:
其一,对太阴病治则,只注意到“当温之”,即温之是温补,温补可愈病,而未重视邪的出路。后世注家多认为《伤寒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即是太阴病的治则,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忽略了病邪的出路。因此,在泛论太阴病的治则时,往往强调温补,而吐下是阳明病常用之法,太阴病提纲又有“若下之,必胸下结鞕”警句,因而渐渐形成太阴禁吐下的印象。
其二,未全面理解太阴病提纲:《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胡希恕注:“太阴病,即里阴证,它经常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症状反映出来,故凡病若见此一系列症状者,即可确断是太阴病,依治太阴病的方法治之,便不会错误。太阴病的腹满属虚满,慎勿误为阳明病的实满而下之;若误下之,则必致胸下结鞕之变。”胡老特别强调,这里的腹满不是阳明病的实满,故慎勿误为阳明的实满而下之。
需要注意的是,太阴病提纲有“腹满而吐”,是邪在里的虚寒证,治法即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即治疗原则是用温,即温中祛里寒。里寒邪气从何处被驱除?这就是胡希恕先生提出的“中医所谓为里证者,即机体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机转,自消化管道以解除疾病而当未得解除的形象”,是说“当温之”,即含有通过温中使正气旺,驱邪从下排出,或从上排出(涌吐)。
其三,经方原有许多用温药吐下治疗太阴病的方证,如走马汤、三物备急丸等,王叔和整理时大多置于《金匮要略》,同时又强调《伤寒论》用六经辨证,而《金匮要略》用脏腑经络辨证,于是使后世读者看不到治太阴病用温药吐下的方证,亦是造成误认为太阴病不用吐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仲景书有关太阴病方证
仲景书中有不少有关太阴病的论述和方证的记载,今例举如下:
桔梗白散方证
《伤寒论》第141条:“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桔梗白散方:桔梗、贝母各三分,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
右二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不止,进冷粥一杯。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外台走马汤方证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三物备急丸方证
《金匮要略?杂疗方》:“(三物备急丸方)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九痛丸方证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九痛丸治九种心痛。善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肿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
【按】:以上4方证,皆主用巴豆治疗。其中桔梗白散主要适应证为寒实结胸、肺痈,皆属里虚寒实证的太阴病,主用巴豆温中攻下,和从口鼻排出。同时,桔梗白散方后注云:“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三物备急丸方后注云:“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走马汤、三物备急丸、九痛丸适应证为:“腹胀、大便不通、心腹胀满、腹胀痛、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皆用巴豆急温攻下。”
《神农本草经》载:“巴豆:味辛,温。主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坚积聚,留饮淡澼,大腹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蛊毒注邪物”。可知巴豆是经方最早应用于急救,治疗太阴病脏结、脏寒的药物之一,其驱邪外出之路径,一是吐出,二是泻下,治属太阴。
大黄附子汤方证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按】:这里特写明以温药下之,可知治太阴病“当温之”,亦包含下法。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证
《伤寒论》第18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按】:桂枝附子汤原是治疗少阴病身疼、关节痛重者,因小便过多而使津液重伤而出现大便鞕、大便难。但这种大便鞕不属阳明病,而属太阴病,故治疗用苦温的白术,温中生津使大便变软而通下。
通过对仲景书的学习及对胡希恕先生的有关论述学习,并联系临床实践,进一步认识到,腹满、心下痞满是里证常见证,是邪在里的表现,经方治疗里邪是通过吐下祛除病邪,但里证分阴阳,里阳证阳明病用寒凉吐下,里阴证太阴病用温热药吐下。
综上所述,仲景书中有许多记载,危急重证,当现里阴证太阴病时,多用巴豆、白术等温热药吐下治之。
可以明确,太阴病治则“当温之”,应包含吐下之法。胡希恕先生总结的“里阴证可从吐下解,邪有直接出路”这一论述,见证于仲景书,亦见证于临床实践。(责任编辑:
高继明
)
中医药
,
伤寒论
,
中国
,
短信
,
同仁
相关帖子
•
白血病中晚期还能治好吗 白血病有什么食疗方法
•
恶性淋巴瘤晚期传染吗 患者还有救吗
•
治疗白血病的药物有哪些 疗效如何
•
淋巴瘤颈部传染吗 怎么治疗呢
•
淋巴瘤的中医疗法是怎么样的 在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
•
淋巴瘤之家网站是什么 有什么内容
•
淋巴瘤哪里治的好 淋巴瘤患者在治愈后会不会复发
•
非霍奇金淋巴瘤能好吗
•
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症是不是白血病 中药如何治疗
•
血癌是不是常说的白血病 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尊生保健
杏林杂谈
wǒ想我是海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