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方对应的是已包含病机的证 ——与张效霞同志再商榷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方对应的是已包含病机的证 ——与张效霞同志再商榷
[复制链接]
256
|
0
|
2015-11-20 22: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方对应的是已包含病机的证 ——与张效霞同志再商榷
时间:2015-08-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刘方柏
?“病机”只是“证”这一概念中的“众多本质属性”之一,它不能取代“证”,更不能排斥“证”。
?中医根脉的传承与时代的发展,使“方证相对”早已成为中医积千年历史厚度,融今人研究心血的一大成果。
?方证相应,“证”含“病机”,是仲景学说研究的一座丰碑,是历代医家临证之圭臬,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概括和临床愈病的法宝。
笔者研读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效霞同志在《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6月26日“学术与临床版”发表的《病皆与方相应与方证对应无关》一文后,撰写了《仲景之方 因证而设》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
7月22日,张效霞同志又在同一版面发表了《方与证间的基础是病机——兼答刘方柏同志》一文(以下简称《张文》),笔者阅后,在钦佩其广征博引、海查求证治学精神的同时,感到仍有商榷之必要,故草拟此文。
方所针对的是“证”还是“病机”这一问题,在已发展至今的中医理论体系里,是一个除文献学以外,尚关乎理论表述、学术特色和临床运用等方方面面的大问题。笔者作为一个临床医者,无意对《张文》所引文献的自我解读进行辩驳,因方证相对是一个“理”的问题,更是一个“用”的问题。在此,笔者想侧重从临床实际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病机”不能取代“证”,更不能排斥“证”
众所周知,概念是说理的基础。那么,“证”和“病机”是两个怎样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张文》提出,“中医学在历史上曾使用过的‘證’‘候’‘症’和由它们派生而来的‘證候’‘症候’‘病候’‘病征’‘病状’,以及现今使用的‘证候’和‘症状’等,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可以替换使用的同义词。”遗憾的是,《张文》每将这些可互换使用的词汇作为否认“证”的论据并加以扩大化时,却多有偷换概念之嫌。
笔者认为,中医词汇在有了具规范性、权威性的确定之后,就必须遵循这种规范。那么,这种规范的文本是什么呢?就是国家制订的《中国临床诊疗术语》。
《中国临床诊疗术语》中对“证候”是这样表述的:“证候是疾病本质的反映,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它以一组相应的脉症表现出来,能够不同程度地揭示病位,病性,病因,病机,为治疗提供依据,并指出方向”。显然,“证”,是包含了“病机”的。
事实上,不管“病机”是病理机制、发病机制、抑或“疾病的扳机点”,都不能否认“病机”是“证”下面的一个种概念。
概念产生于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追求,而本质属性是多方面的,把众多方面的本质属性加以综合概括,则形成了概念。因此,“病机”只是“证”这一概念中的“众多本质属性”之一,它不能取代“证”,更不能排斥“证”。
“方证相对”作用和地位不可动摇,已成为中医学表征
任何一门学科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其所使用的概念也随着人们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中医学也不例外。
人们在长期运用仲景方的过程中,首先固化了“方证相应”的应用模式,然后上升成了“辨证论治”的理论概括,并将其作为中医学重要特色之一加以确定,这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取得的成果。
姑且不论这一成果对文献承接的精准度,仅以其已经成为现代中医学科研的重点、临床的规范以及理论的基础和特色的要素来看,“方证相对”在当今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便早已不可动摇地确立了,这是对千百年来无数医家践行奉信这一法则的彰显。
《张文》提出,“1911以前的中国医家也没人提及‘方证相对’”,其实,不尽然。早在北宋林亿等人所整理的《金匮要略方论?序》中即明确写道:“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1720年,魏荔彤在其所著《金匮要略本论?序》中再次收录了该序。
事实证明,中医根脉的传承与时代的发展,使“方证相对”早已成为中医积千年历史厚度,融今人研究心血的一大成果。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已成为了中医学的表征。
回归临床现场与古代文献看“方证相对”
让我们回到最简单的临床现场。
医生每诊一个患者,第一句问的肯定是“哪里不舒服”,以明确主症;“还有哪儿不舒服”,以明确兼症;“不舒服多久了”,以明确是新感还是宿疾。上述问诊完毕后,方进行初步确认和排除行询问。
以“不寐”患者为例,在问清“不寐”主症并得知其尚有“虚烦、心悸”的症状后,便可以确定其病机为“肝阴不足、心血亏虚”。虽然此时已可省去对造成“肝阴不足、心血亏虚”的原因及其病理影响环节的追溯而开出“酸枣仁汤”,但临床诊治决不会到此便开方了事,一定还会问病是如何开始的,以明确病因,并询问口苦与否、腹胀与否、心烦是否伴欲呕以及饮食二便情况等,然后结合望诊、闻诊以及切诊所收集到的信息再行开方。
当我们通过四诊对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等进行全面审视判断,并排除了治心肾阴虚的天王补心丹、治心脾亏虚的归脾汤和治痰热上扰的温胆汤等证后,一个“肝阴不足、心血亏虚”的不寐证方能成立。显然,这时开出的“酸枣仁汤”所针对的是阴血不足证,而最初确定的“肝阴不足、心血亏虚”病机辨析,是包含在这个“证”里边的。
《张文》反复强调,《伤寒杂病论》原书“证”与“方”是分开编排的,是药王孙思邈首先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才使每方皆紧随条文所述证候之后编排。言外之意是,若非孙氏作此移动,方证相对便无从说起。
事实上,随即出方和在另卷中去找这个方是一回事,它丝毫不影响“某某证后某某方主之”的本意,孙氏所做的工作仅仅是一种便于检用的编排方式改良。
再看《张文》所引徐灵胎之论:“感寒而身热,其腹亦因寒而痛,此相合者也。如身热为寒,其腹痛又为伤食,则各别者也。又必审其食为何食,则以何方消之。其立方之法,必切中二者之病源而后定方,则一药而两病俱安矣。若不问本病之何因,及兼病之何因,而徒某病以某方治之,其偶中者,则投之或愈,再以治他人,则不但不愈而反增病,必自疑曰何以治彼效而治此不效?并前此之何以愈?亦不知之。”
笔者不明白《张文》大段引用该段的意思,但它却恰恰可作为临证时必须“方证相对”的论据。
徐氏举了一个“病同因别”的病证,即外感寒邪后,在身热的同时又见到腹痛的患者,则须鉴别其腹痛是外感内犯所致,还是在外感寒邪的同时,又兼有伤食——若系伤食,则又当进一步辨其所伤为何食,方可选药以治。这是一个须对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全面审视后才能得出的结论——如果是感寒发热同时又伤食而致腹痛,则对应其证可用大青龙汤合保和丸,而这个“证”和所用之方,则涵盖了对病机的针对,同时,又不仅仅只针对病机。
只有已包含病机的“证”,才是方所对应的
《张文》一再强调,方所对应的只能是“病机”。那么,“病机”是什么?
众所周知,“病机”是疾病变化之机理,通常以“发病机理”“病理机制”加以表述。即使将《张文》所提出的“疾病的关键点和扳机点”融入病机这个概念内,也是可以的。
然而,《张文》却将“发病机理”“病理机制”等剔去,只以“疾病的关键点和扳机点”为病机——倘真如此的话,所有的“方”势必都只能以各自的“关键点和扳机点”而存在,这便又不符合临床实际了。
事实上,大量的“病”和“方”之间,并没有什么一扳就灵的“扳机点”,如多脏腑功多功能损伤的疾病,或同时罹患多种疾病的患者,以及经年累月的顽证和虚劳损伤性疾病等,都只能辨准其证后,斟酌消息以调治,不然仲景怎么会出药达21味、需连续服用100丸的薯蓣丸之类的方呢?
当然,一扳就灵的“扳机点”可愈之病临床并非没有,如笔者曾用一剂血府逐瘀汤即令大便自遗而全然不知的患者痊愈,一剂硫黄配小青龙汤即令剧烈哮喘之证平复——这样的病例不算少,而我们所探讨的却是“方证相对”这一具有临床普遍意义的原则。
综上,只有已包含了病机的“证”,才是方所“对应”的,它是仲景学说研究的一座丰碑,是历代医家临证之圭臬,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概括和临床愈病法宝;而方所针对的仅是“病机”,且这个“病机”还只限于“疾病的关键点与扳机点”之论则值得商榷。
刍荛之言,不知张效霞先生及广大同仁以为然否?(责任编辑:
高继明
)
中医药
,
中医学
,
中国
,
历史
相关帖子
•
白血病中晚期还能治好吗 白血病有什么食疗方法
•
恶性淋巴瘤晚期传染吗 患者还有救吗
•
治疗白血病的药物有哪些 疗效如何
•
淋巴瘤颈部传染吗 怎么治疗呢
•
淋巴瘤的中医疗法是怎么样的 在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
•
淋巴瘤之家网站是什么 有什么内容
•
淋巴瘤哪里治的好 淋巴瘤患者在治愈后会不会复发
•
非霍奇金淋巴瘤能好吗
•
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症是不是白血病 中药如何治疗
•
血癌是不是常说的白血病 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尊生保健
杏林杂谈
科技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