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发于阴发于阳诹议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发于阴发于阳诹议
[复制链接]
360
|
0
|
2015-11-20 22: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发于阴发于阳诹议
时间:2015-08-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叔文
《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3月20日载梁华龙先生《“发于阴”“发于阳”是指风寒风热》一文,认为《伤寒论》第7条“发于阴”“发于阳”的阴、阳是风寒邪气和风热邪气的代指。对此,笔者有不同意见:“发于阴”“发于阳”应是指病位而言,即病发于阴经、病发于阳经之义,而不是指邪气的性质。
风热不恶寒
目前普遍认为:伤寒、中风为风寒,温病为风热。《伤寒论》第6条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说明“不恶寒”是风热证的特征。对此,梁华龙先生解释说:风热表证发展可不恶寒,但初期必是发热、恶寒并见,故云“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既然风热表证只有初期恶寒,那么以“发热恶寒”作为风热的特点,便有悖于仲景给温病(风热)下的定义。笔者认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论述的不仅仅是风热表证,应囊括外感风寒、风热的三阳证,而以风寒为主。
风寒也发热
梁华龙先生认为:风寒表证初期有发热,也有未发热,但必定恶寒,故云“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从《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来看,风寒表证未发热是尚未发热,不等于“无热”。桂枝汤、麻黄汤是治疗风寒表证的主方,在《伤寒论》中应用广泛,如第12条、13条、54条、95条桂枝汤主治的病症中都有发热,35条麻黄汤证亦有发热;其他治疗风寒表证的方剂,如第23条的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有发热,第27条的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有发热,第38条的大青龙汤证也有发热。既然风寒表证多数有发热,那么以“无热恶寒”作为风寒表证的特点,便完全错误了。
“寒入里为痞证,热入里成结胸”
梁华龙先生认为:要真正理解“发于阴”“发于阳”中的阴、阳所指,必须要与《伤寒论》第131条综合看待。《伤寒论》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同是误下,形成结胸和痞证截然不同的结果,说明其原始证候不同,即“寒入里为痞证,热入里成结胸。”
梁华龙先生上述论述看似有理,然而事实上,《伤寒论》并非如此机械。如《伤寒论》149条说:“伤寒五六日……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这里说的是,小柴胡证误下后既能导致结胸,又能导致痞证。并不像梁华龙先生在解释131条时说的那样,只有“寒入里为痞证,热入里成结胸”。既然“寒入里为痞证,热入里成结胸”不是规律,那么以此来推断“发于阴”“发于阳”的阴、阳是风寒邪气和风热邪气的代指,也是站不住脚的。
《伤寒论》判断疾病成因的句式
梁华龙先生说:“第7条是太阳病表证的成因,‘发于阳’、‘发于阴’是对太阳表证发病成因的概括,这里的阴、阳应该是指病因属性,寒邪属阴,热邪属阳。发热恶寒者,是风热阳邪致病;无热恶寒者,是风寒阴邪致病。两者是对寒、热邪气致病的概括,不应该是单纯指风寒邪气。”
笔者认为,把“发于阳”说成是风热阳邪致病;“发于阴”说成是风寒阴邪致病,不符合《伤寒论》行文格式。
《伤寒论》在论述病因的时候多用判断句式或反问句式,如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46条“太阳病……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这里的“此为……”“所以然者……”等,均为《伤寒论》论述病因的常用句式。而梁华龙先生把“发于阳”“发于阴”说成是对太阳表证发病成因的概括,这在《伤寒论》中没有相同的句式佐证,属于孤证。
“发于阴”“发于阳”是指病位
“发于阴”“发于阳”是表示疾病处所的句式,即病发于阴经、病发于阳经之义,也可以理解为病发于三阴、病发于三阳的意思。
《伤寒论》269条说:“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这里的“阳去入阴”就是由阳经传入阴经的意思。《伤寒论》270条说:“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此处的“三阳”“三阴”与“发于阴”、“发于阳”的阴、阳都是病位,指阴经、阳经,而不是指外感风寒、风热邪气。正如钱天来说:“发于阳者,病入阳经而发也;发于阴者,邪入阴经而发也。”
“发于阴”“发于阳”的意义
《伤寒论》以六经(三阴三阳)作为辨证纲领,第7条的“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又是六经中的总纲,即以阴阳统帅“三阴三阳”。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前一个“恶寒”是表证恶寒,是麻黄汤、桂枝汤的适应症(见于《伤寒论》35条、54条);后一个“恶寒”是里证畏寒,以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主方(见于《伤寒论》353条、317条)。
关于恶寒和畏寒的区别,一般认为:恶寒是指病人怕冷,加衣添被或近火都不能缓解。畏寒则指病人怕冷,加衣添被或者是接近火取暖能够缓解。
总而言之,三阳病多表证、热证、实证,因而以“发热恶寒”为特点,性质为阳证,病位在阳经;三阴病多里证、寒证、虚证,所以以“无热畏寒”为标志,性质为阴证,病位在阴经。而第7条的意思是说,以“发热恶寒”为主证的疾病,多为病在三阳;以“无热畏寒”为主证的疾病,多为病在三阴。文字清晰,医理昭然,与全书主旨并无相悖。(责任编辑:
高继明
)
风寒风热
,
中医药
,
伤寒论
,
中国
,
华龙
相关帖子
•
白血病中晚期还能治好吗 白血病有什么食疗方法
•
恶性淋巴瘤晚期传染吗 患者还有救吗
•
治疗白血病的药物有哪些 疗效如何
•
淋巴瘤颈部传染吗 怎么治疗呢
•
淋巴瘤的中医疗法是怎么样的 在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
•
淋巴瘤之家网站是什么 有什么内容
•
淋巴瘤哪里治的好 淋巴瘤患者在治愈后会不会复发
•
非霍奇金淋巴瘤能好吗
•
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症是不是白血病 中药如何治疗
•
血癌是不是常说的白血病 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尊生保健
杏林杂谈
青橄榄网络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