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炙甘草温补之用不可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炙甘草温补之用不可丢
[复制链接]
430
|
0
|
2015-11-20 22: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炙甘草温补之用不可丢
时间:2015-08-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秦仁琼 陈凤群 陈晓兰
甘草又名国老,有中药“四大天王”之一的称号。该药可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少食、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毒及食物中毒。但其临床方药配伍和药量的变化大有精妙之义。
甘草古今运用差异大
《中国药典》载甘草用量在1.5~9克左右。《中药大辞典》载“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而在《伤寒论》113方中,配伍甘草的有70方,居诸药之首。药量为4两(笔者认为伤寒方中的1两相当于现在的14克,4两即56克)占5方,3两(42克)占9方,2两(28克)占45方,6铢至一两十八铢(4~22克)占11方。可见《伤寒论》甘草的配伍量分为三个等级量:大剂量42~56克,常用量22~42克,调和量4~22克。
此外,《伤寒论》以甘草命名的方剂占5方: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炙、56克),炙甘草汤(甘草四两炙、56克),甘草干姜汤(甘草二两炙、28克),甘草附子汤(二两炙、28克),甘草汤(甘草二两、28克)。
其代表方炙甘草汤用了炙甘草56克,且方后言以清酒7升,水7升,共煮取3升,温服1升,日3服,这是1日1剂的剂量。如此大剂量重用甘草,煎药、服药的方法,均值得研究和重视。
古今甘草用药量差别之大,足以说明《伤寒论》方药配伍的特点是:独特、奇重、随症施药施量、重病重药。而药与量正是临床关键之关键,是医者求效之中心。
笔者又查阅了多种中医药学术杂志,用甘草大都囿于3~10克,22~42克少见,42~56克罕见。《本经》列为上品、《别录》列为无毒药的甘草为何反而用量很小很轻?这说明今人临床用药时,常把甘草作为调和药运用,却大大忽略了甘草作为治疗药或主药(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放弃重用甘草有历史原因
由此,笔者开始思考造成汉时方药剂量减少的历史原因。公元1107年陈师文校正《和剂局方》,改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多以温补香燥,小药量为方;当时医事制度,严考试,起度量,重规矩,称权衡,分六科。方书用药,多从方圆立案,考取合格始准报官挂牌行医,既行之后,又每月严课,或有荒谬,小则撤牌读书,大则令其改业,在如此背景之下,宋时之医为生计或名誉,当然方药从小从轻,不敢越雷池一步。
然此风既行,一刮千年,不知束缚了多少医道之人的手足和思维,时至今日,甘草也由“天王”贬为调和诸药而已,难以登堂入室。
炙甘草可温补后天之气
从甘草的性味主治辨析:《本经》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日华子本草》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通九窍、利百脉、壮筋骨、解冷热。”甘草之所以能有如此众多的功效,在于它禀坤土之气最厚,蜜炙更可温中以补后天之气。经方所用甘草几乎都是炙甘草,可见仲景用炙甘草之意重在坤土之运,建中气以厚德载物,故而有胃气者生,无胃气则死,救胃气,保肾气,乃仲景《伤寒论》之圣旨。
笔者认同某些医家的观点,认为甘草生用乃半阴半阳,甘草炙用就是纯阳之品。炙甘草其味甘,其色黄,是禀坤土之气最重最全的一味药物。一旦阳气归沉坎水,以炙甘草扶土则可伏藏坎阳,伏藏生命立极之火,伏藏好了坎阳,坤土之气又在坎中。故炙甘草配伍桂枝可上温心阳,炙甘草配伍干姜可破群阴温中土脾阳;统观四逆汤辈,炙甘草配附子,乃扶阳回阳救阳,伏肾火坎阳之气,先后天之气旺,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病案举例】
笔者在谨守病机,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炙甘草常用量为20~40克,大剂量为40~60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且常有良效。例举如下。
夏某,男,教师。曾在某综合医院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原因待查(心率最低时42次/分)。住院治疗1个半月(用药不详),收效甚微。转求中医诊治。
刻诊:
患者自汗、易感冒,饮食减少,自觉四肢乏力,劳则心悸心累,走路有晃荡之感,二便尚可。查:面色暗淡无华,形体消瘦。舌质淡,苔白腻,舌体偏胖。
辨证:
心阳肾虚,寒湿浸淫,脾土失运。治宜温阳益气,散寒除湿,方用炙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组方:
炙甘草50克,制附片30克,细辛15克,桂枝20克,生黄芪50克,麦冬30克,五味子15克,姜半夏15克,熟地30克,茯苓30克,白芷15克,甘松15克,生姜50克。3剂,煎水服,1天半1剂。
患者服药后良效,此方加减共服药10剂而愈。多年随访,未复发。(责任编辑:
高继明
)
脾胃虚弱
,
中医药
,
中国
,
古今
相关帖子
•
白血病中晚期还能治好吗 白血病有什么食疗方法
•
恶性淋巴瘤晚期传染吗 患者还有救吗
•
治疗白血病的药物有哪些 疗效如何
•
淋巴瘤颈部传染吗 怎么治疗呢
•
淋巴瘤的中医疗法是怎么样的 在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
•
淋巴瘤之家网站是什么 有什么内容
•
淋巴瘤哪里治的好 淋巴瘤患者在治愈后会不会复发
•
非霍奇金淋巴瘤能好吗
•
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症是不是白血病 中药如何治疗
•
血癌是不是常说的白血病 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尊生保健
杏林杂谈
科技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