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调理脾胃 防治感冒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调理脾胃 防治感冒
[复制链接]
302
|
0
|
2015-11-20 23: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调理脾胃 防治感冒
时间:2015-10-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立忠
笔者从临证实践中感悟到,调理脾胃是防治感冒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特别对体虚、胃肠型感冒且反复发作者,尤为适合,且有治愈后不易复发、疗效稳固等优势。
脾胃与肺之关系
众所周知,脾胃和肺具有相生关系,脾胃为肺之母脏,肺主气而脾益气,肺所主之气来源于脾。正如清代名医何梦瑶所说:“饮食入胃,脾为运行精英之气,每日周布诸腑,实先上输于肺,肺先受其益,是为土生肺金,肺受脾之益则愈旺,化水下降,泽及百脉。”
表面上看,较易感冒是由于肺之卫气不足,而实际上,却是与脾气不足有关——脾不能益气则肺气虚,肺气虚则卫气不足,从而易发感冒。
从另一方面来讲,脾虽是肺之母脏,但脾胃的运化又赖于肺气的宣发。饮食入胃之后,将精气游溢于脾,脾又将津液输布于肺,肺赖其宣发之性,再将津液输布全身,清者上行,浊者下达,方使脾胃中的水湿不致停留。可见,肺气虽来源于脾,而脾胃的运化功能,却又和肺分不开。
前人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痰之所以“生”,与脾阳不足有关;痰之所以“贮”,则与肺气不宣有关。由此可见,感冒伴有痰湿存在者,在宣肺解表的同时,应适当加一些祛痰和胃之品,方有利于感冒的治愈。
调理脾胃之意义
补土派创始人李东垣在其著作《脾胃论》中指出:“脾胃一伤,百病丛生。”内在的元气充足,则疾病无从发生,而元气充足与否,关键又在于脾胃是否健旺。
《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伤元气,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气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此即脾肺气虚易发感冒的主要原因。
笔者临床上发现,许多感冒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多因脾胃损伤,导致正气虚弱,从而易于感受外邪而感冒。
感冒发烧后应用抗菌素等治标的方法,虽然感冒得到了控制,但极易损伤脾胃。尤其是儿童,容易导致体质越来越差,甚至影响生长发育。防治原则与治法
临证时,根据具体情况,谨慎处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内伤外感并见者,若内伤重、外感轻,则以调理脾胃为主,轻剂解表即可;若外感重者,则当以解表为先,调理为辅。
“虚则补之”是治疗虚证大法,然而补药应用不当,反使脾胃运化呆滞,致生变证。因此,在临床辨证用药时,应酌情加入砂仁、陈皮、生姜、大枣之类,以促进脾胃运化,升发中焦气机。其中,陈皮有补有泻,可升可降,有调中快膈、导滞消痰之功;生姜解郁调中,开痰下食而畅胃口;大枣乃脾经血分之药,补而运之,以发脾胃升腾之气。姜枣同用,生姜助卫发汗,大枣补益营血,防止汗多伤营,共奏调和营卫之功。
笔者在临床上对体虚、胃肠型感冒,常采用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法治之,方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或用补中益气汤酌加桂枝、仙灵脾、菟丝子、生姜、大枣等,多获良效。对于脾胃虚弱,易发感冒者,可服用香砂六君子丸或补中益气丸缓图,亦可预防感冒或慢性支气管炎等。(责任编辑:
高继明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尊生保健
杏林杂谈
岚峰pisces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