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辨治燥咳 勿忘清肝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辨治燥咳 勿忘清肝
[复制链接]
284
|
0
|
2015-11-20 23: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辨治燥咳 勿忘清肝
时间:2015-08-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魏宗彬
秋冬以后,外燥侵袭,肺虚之人易感邪而病,常出现唇干口燥,皮肤瘙痒、脱屑甚至皲裂,咽喉为肺之门户,嗜食辛辣或多言语之后则易咽喉不利,声音嘶哑,加之阳气下降,外寒郁闭,尚未平复之内热不能外达,郁于内而伤及体内津液,肺与大肠相表里,常伴大便秘结不通,郁而化热,加剧本已不足之肺津,出现干咳少痰,咽喉肿痛,夜间咳甚。
燥咳一证,多因感受外邪,或以解表之药治之后伤及肺津,或外感迁延耗伤肺津所致,伴有外感时当以宣肺祛邪、润燥止咳,常予桑杏汤、杏苏散之属;外感已除则以清燥救肺汤或养阴清肺汤治疗,然服药后或效或不效,不尽如意。
治疗燥咳,明清医家多有建树,读先贤之经验,感其治病之历程,伏案常思之。咳嗽一证,肺气上逆,宣多降少,治宜降多宣少为大法,肺与大肠相表里,当通其大便,浊气下降则不上冲娇脏。而燥邪相干,肺津伤则痰聚于咽喉、肺脏,肺为清虚之脏,邪踞肺脏而生咳嗽,所以治咳又不可忘祛痰。
有热邪为患,或为尚未平复之暑热余邪,或为外寒内闭所致之内热,热邪作祟易伤津动血,肝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津血本为同根生,津伤血燥则肝气不得敛藏,导致肝木反侮肺金;肝脏本为风木之脏,在体合筋,肝气不得津血之滋柔,则有风动的表现,导致咽喉部位之肌肉、神经痉挛而发生咳嗽,所以欲想燥咳消,当辅以柔肝平肝清肝之品。
余治疗燥咳,常以桑白皮泻肺降气,冬桑叶平肝润肺,桔梗、杏仁宣降肺气,桔梗载药直达病所,合枳实疏肝行气走肠道,降浊而升清,浙贝、僵蚕化痰解痉,还肺脏以清宁,白芍柔肝缓急,生地、丹皮清热凉血并能生津止渴,热消则血归于肝而肝气柔和,地骨皮清透血分虚热且能降肺热,炒麦芽健脾和胃以消痰之源,炙甘草调和诸药,并可借助甘草之甘味以缓急止咳,诸药共奏宣肺降气、清肝化痰之效,则燥咳可止。
咽喉肿痛者加牛蒡子、玄参利咽;失眠多梦者加竹茹、夜交藤;皮肤瘙痒者加鸡血藤、赤芍、紫草;痰中带血者加板蓝根、蒲黄;胸痛者加瓜蒌、红花;胸闷如窒者改枳实为枳壳,加半夏;疲乏者加黄芪、北沙参。(责任编辑:
高继明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尊生保健
杏林杂谈
流年无殇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