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伏其所主 先其所因 ——“治病求本”临床验案分析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伏其所主 先其所因 ——“治病求本”临床验案分析
[复制链接]
467
|
0
|
2015-11-20 23: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伏其所主 先其所因 ——“治病求本”临床验案分析
时间:2015-05-27 来源:陕西中医学院 作者:张效科
治病之本 求病之由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为《黄帝内经》治病求本思想精华所在。任何疾病的产生,必有其根本的原因、病机变化,也有其关键所在,如能紧紧抓住致病根本,遵循“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则能达到《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临证所见疾病证候表现复杂多变,主次真伪表现多端,怎样才能在纷杂多变的症候中抓住根本,求得其致病之因及治病要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逆”即是致病之本,亦是致病之因,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求本论》提出:“起病之因,便是病本。”并理解《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为“必伏所主者,制病之本,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周慎斋则以标本论证治病应求其所以然,在《周慎斋医学全书》指出“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末医家王应震更是强调临证时应注意:“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勿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行医不知气,治法从何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
当今疾病谱在不断变化,今人古人体质也不同,还有治病时医者往往受中西两种思维的交错影响,因而,临床疗效很难到达《难经?十三难》所言:“上工者十全九”。
这恐怕与临证时四诊不全、标本不清、以西套中,没有抓住致病之本,亦即致病之因有关。因此,临证时应遵循《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治病求本思想,不为表象所迷惑,仔细推究考证病源,求得其致病本(因)。
如此,临证才能“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笔者以此理论为指导,临证所治颇有心得,现列典型案例与读者共享。
病案
王某,女,63岁,退休职工,2013年8月13日初诊。
主诉:失眠、乏力2月。2月前患者因家庭矛盾导致失眠,开始尚能睡1~2小时,近1月整夜失眠,白天亦不瞌睡,伴乏力、精神萎靡,不时烦躁,饮食尚可,小便正常,大便偏稀,日常生活严重紊乱。
既往身体尚可,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曾在多家医院诊治,给予多种安眠药对症处理,虽有效果,但患者认为会产生依赖,因而自行停药,并求助于中医。众医均以“酸枣仁汤”或“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等加减,但均无片刻疗效。
刻诊:面色偏白,精神不振,少气懒言,整夜失眠,不时烦躁,自诉夜间脊背部有凉风感,下肢发凉,饮食可,小便正常,大便偏稀。舌淡、苔薄白舌下脉络瘀血,脉弦细而沉。
病属“失眠”、“不寐”,证属:阳气不足、不能入阴,阴阳失调,神气不安。
处方:制附片10克(先煎),细辛6克,炒白术15克,清半夏15克,茯神15克,川芎20克,牛膝20克,焦栀子15克,白芷15克,石菖蒲15克,丹参20克,威灵仙15克,蔓荆子20克,荆芥20克,豆豉10克,首乌藤30克,炙甘草6克,大枣6克。
7剂,水煎服,每日两次,早服三分之一,临睡前1小时服余药。
二诊:诉服中药3剂后,夜间由整夜不睡变为每夜能睡3小时,且精神好转,但脊背部仍感凉风。用药起效,效不更方,上方加羌活20克引阳入督,继用7剂。
三诊:继续服用7剂后每夜睡眠变为5小时,精神体力均好转,背部发凉消失,大便已成型,药已中病,上方减量继用7剂以善后,后电话告知睡眠基本正常。
分析
此患者属于中医的“失眠”、“不寐”。该病近年来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在都市白领阶层呈高发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西医治疗多予以镇静安眠处理,严重的给予抗焦虑治疗,往往因产生药物依赖,导致大部分病人出现恐惧及排斥心理,进而又加重失眠。
笔者考证失眠之因多与阴阳失调有关,失眠的病机虽然在于阴阳失调,但其临证表现则主要为心神不安,亦即《景岳全书?不寐》中所说:“寐本于阴,神其主也。”后世把其概括为“神安则寐”、“神不安则寤”。
引起心神不安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气血阴阳不足致“心神失养”;二是痰火等邪气干扰心神;此外亦有从“胃不和卧不安”入手者。因此,中医治疗失眠主要在辨证的基础上辅以养心安神或重镇安神之品,以图阴阳调和、阳气入阴,神安则寐。
而且,近年来受西医影响,认为必须加大安神之品方能有效,酸枣仁动则30~120克,半夏20~60克,甚或更多,临证很多效果不明显;不单成为顽症,且酸枣仁价格昂贵徒增患者负担。
虽然,当今临床已认识到气血阴阳不足等均可导致心神失养、心神不安,但治疗鲜见用温阳之品,这大抵受限于中医对“失眠”病机的认识。
仔细考证中医对“不寐”病机的认识,历来主要认为是阴阳失调,阳不入阴,阳盛为多。如《灵枢?寒热病》谓:“阳跷阴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伤寒六书》亦说:“阳盛阴虚,则昼夜不得眠,盖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卧安;若阴为阳所胜,故终夜烦扰而不得眠也。”现行的《中医内科学》教材中有关失眠的章节亦未提到“阳虚”之说,因而,临证遇见失眠辨证往往失之偏颇。
笔者重新温习中医对“不寐”的认识,其病机分析没错,“阳不入阴”一语中的。
其因一为阳气旺盛、阴气偏衰,此亦往往是临证应用清泻心肝之火、重镇安神之理由;二则为阳气虚弱,虚阳外越,无力入内,此机理往往被忽视。同时,亦受温阳之品大多辛热,用于失眠唯恐加重烦躁不安等说影响。
本案患者面色偏白,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失眠,烦躁,夜间脊背部有凉风感,下肢发凉,大便偏稀;舌淡、苔薄白舌下脉络瘀血,脉弦细而沉,均为一派阳气虚弱之象。
阳气不足、不能入阴,阳虚无力入内,且虚阳外越;阴阳失调,神气不安,故见失眠、烦躁等证,病本于阳气虚弱。因此,治疗当以温阳为主,提振阳气,引阳入内,阴阳相交,其神乃安。
方中附片、细辛温阳通络;白术、半夏健脾和胃,使中焦气机通畅;茯神、首乌藤安神;川芎、丹参祛风活血;白芷、菖蒲、荆芥开窍,并有引药入脑之用。焦树德认为“风药中引药入脑者唯有荆芥”。现代医学研究此三者可能有开通血脑屏障之作用。
川牛膝引热下行;栀子、豆豉开郁除烦;威灵仙、蔓荆子通行经络,有利于药物直达病所。
总之,本病例辨证组方紧紧抓住“阳虚不能入阴,阴阳不交”之因,进而“伏其所主”,貌似反常之法取效,实则亦是正治之法。
黄帝内经
,
通用
,
陕西
,
学院
相关帖子
•
历史悠久的中医膏药
•
贴膏药注意事项
•
最早关于火疗的文献记载
•
推拿发展的历史
•
服用膏方须辨识体质
•
膏方进补讲究多
•
贴膏药也有讲究
•
通用潜阳汤秘方
•
贴膏药要掌握好适应症
•
气功的起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新闻中心
中医沙龙
肝病治疗中心
中医儿科
羡煞卐旁人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