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针灸效果好

[复制链接]
查看832 | 回复3 | 2015-11-20 23: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胃下垂针灸效果好
时间:2015-08-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蔡晓刚
    胃下垂是由于膈肌悬力不足,支撑内脏器官韧带松弛或腹内压降低,腹肌松弛,导致站立时胃大弯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联线以下。胃下垂轻度者一般无症状,下垂明显者患者多可有腹部胀满、沉重、压迫等腹胀及上腹不适感,饭后腹部隐痛、恶心、呕吐(与食量有关。进食量愈大其疼痛时间愈长,且疼痛亦较重。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严重者可出现顽固性便秘及失眠、头痛、头昏、反应迟钝、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低血压、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肝、脾、肾、横结肠等脏腑下垂。根据临床表现加之X线钡餐造影确诊胃下垂并非困难。


    中医学中没有胃下垂病名,据其表现可在“胃缓”“胃下”“虚劳”“胃痛”“腹胀”“等病症中有相关表述。《灵枢?本脏篇》有“肉睏么者,胃薄。……肉睏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的相似记载。说明全身肌肉健壮者胃厚,肌肉瘦削者胃薄;肌肉瘦薄与形体不相称者则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够坚实者胃缓,同时亦说明患胃缓者必然有胃下。中医认为胃下垂虽表现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患者素体虚损,食饮不调,暴食暴饮生冷之物,日久损伤脾胃而导致脾胃虚弱,中气下陷,黏膜不固,胃肌无力;或为劳倦过度,感受寒热,胃失和降,纳化换常,形体虚损,脾虚不运;或为情志内伤,横逆犯胃,木乘脾土,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胃失和降;或为常因饱食,食后过度用力,坐车上下颠簸,久而久之损伤脾胃最终诱发胃下垂。


    取百会、合谷、足三里为主穴。伴有胃痛隐隐,喜按喜温,遇寒痛剧,泛吐清水,倦怠乏力,肢冷,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细者,加神阙;伴有胃痛而胀,痛连胁肋,暖气,吞酸,饱闷不舒,苔薄腻,脉沉弦者可加内关。


    患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所选穴位处常规消毒后医者持毫针针柄以小于15度内角,针尖向前沿头皮快速刺入百会穴处帽状腱膜下层1寸。合谷、足三里毫针直刺1.2寸。内关毫针直刺0.7寸。百会、合谷、足三里施以快速小幅度捻转补法约1分钟后再温针灸30分钟。内关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医者一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笔写字状,拿灸用纯艾条使艾条与穴位局部皮肤成45度角,将艾条点燃端对准穴位处(点燃端的艾头与穴位处皮肤的距离约一寸左右),以患者自觉穴位局部温热、术者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为原则。于神阙穴处施灸至患者自感肚腹内温热、舒服为度。每天针灸一次,每次针灸后患者需仰卧位休息2小时。


    按 方中神阙穴位居脐中,又名脐中、气舍、气合、环谷、维会、命蒂等。为先天元神出入之道,其处凹陷空缺,历代针灸医籍均视为人体要穴。此穴属任脉,通过经络关系督脉“贯脐”“过脐中央”,故在肚脐眼施术可以激发经络之气,通过任督二脉总理人体诸经百脉、五脏六腑,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等功效。近代针灸名家李世珍先生认为针灸补法于百会、合谷、足三里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与补中益气汤功效相同。内关乃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联络上、中、下三焦,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能宽心理气,宁神和胃。(责任编辑:高继明
icmv7465 | 2016-8-12 02: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网不聊天,气死活神仙。
邵又珏 | 2017-7-6 17: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很难说啊!!!
ufSgK4 | 2018-9-2 02: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