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火牙痛刺太溪

[复制链接]
查看994 | 回复3 | 2015-11-21 00: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虚火牙痛刺太溪
时间:2015-07-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侯中伟
    【穴性特点】


    太溪穴出自于《灵枢?本输》,为足少阴肾经的腧穴、原穴。


    位于足内侧,内踝的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长于滋阴补肾、通调三焦。


    可用于治疗阴虚之消渴、咳血、唾血、衄血、咽喉肿痛、耳鸣、耳聋、口中热、咽干、唾痰如胶、牙龈肿痛、尿黄、便秘,肺肾两虚之咳喘,肾阳不足之遗精、阳痿、小便频数、失眠、腰酸、妇女不孕、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月经不调、绝经前后诸症。


    【操作技法】


    取太溪穴时,须令患者卧位,放松全身肌肉,并将袜子退至露出足跟部。术者用拇指用力均匀地在内踝与跟腱之间仔细按压,寻找患者感觉酸、痛、胀最为明显且为凹陷的地方,即为本穴的准确位置。


    一般多用捻转补法,即术者手持1.5寸毫针垂直刺入约1寸深,待患者有酸胀麻等感觉时,施以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同时微微向下按压针身,捻转幅度小于90°,频率大于180次/分以上的捻转补法。一般留针时间以30分钟为宜,并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意念施针处,每10分钟行手法1次,令针感向足跟、内踝或胫骨内侧放散。


    【诊疗现场】


    牙痛是指牙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为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西医学的龋齿、牙髓炎、根尖周围炎和牙本质过敏等,属中医的“牙宣”、“骨槽风”范畴。手、足阳明经脉分别入下齿、上齿,大肠、胃腑积热,或风邪外袭经络,郁于阳明而化火,火邪循经上炎而发牙痛。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亦可引起牙痛。因此,牙痛主要与手足阳明经和肾经有关。临床发现针刺太溪穴对肾虚型牙痛有较好的效果。


    如治罗某,男,76岁,1990年9月20日就诊。患者自诉牙齿隐隐作痛,夜重昼轻,伴有咽干痛、头眩耳鸣、烦躁易怒3月余。经服用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片、甲硝唑等药,效果不理想,且伴发胃部满闷、泛酸等不适。查体显示舌体鲜红有裂纹、花剥苔、牙龈鲜红、触之有浮动感、脉细略数。


    中医诊断为牙痛(虚火上炎型)。取太溪、中脘,重用太溪。嘱患者取卧位,用1寸毫针直刺大杼,1.5寸毫针刺太溪穴行捻转补法,1.5寸毫针刺中脘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共针3次后,诸症皆除。(责任编辑:高继明
Infuscups | 2016-8-22 22: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的表,数,数不清…我嫁的表叔,数不清…
eiyaffzs | 2017-7-18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珍爱生命,果断回帖。
owrfbk[k]9] | 2018-9-11 20: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过来看看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