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经—气血运行的路径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经—气血运行的路径
[复制链接]
362
|
0
|
2015-11-21 20: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经,织布机上的纵线。金文写作jīng,好像一架织机上绷着竖排的线。《说文》:“经,织纵线也”。经与纬相对,“纬”指织机上的横线。古诗《织妇怨》里有“皆言边幅好,自爱经纬密”。“经纬”由织机上的“横纵”进而引申为南北东西,“经”指南北,“纬”指东西,所以地球上以经纬度区分地理位置。
“经”由南北向的道路又引申指路径。人体气血运行的路径称为“经脉”,经是主干,络是分支,经与络构成了人体的经脉系统。经脉系统的主体是十二经脉,《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意思是十二经脉对于治疗疾病有重要的意义。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见下图),它们互相连接,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
经脉的发现有很大的偶然性。在数十万年前,远古的人们可能无意中摔倒或者因为某种原因把石块刺到身体的某些位置,发觉可以减轻自己的疾病,日积月累,人们逐渐积累治疗的经验,学会了用尖硬的物体按压身体的一些特定的位置,病痛或症状即可慢慢减轻,这些位置就是最初的穴位概念。在治疗时,人们又发现在穴位所产生的酸、麻、涨、重的感觉,沿着一定的方向扩散,慢慢地这些穴位被连接了起来,由“点”逐渐发展成为“线”,经脉系统就这样形成了,这些特定的位置就称为“腧穴”。
古人很重视经脉腧穴的治疗作用,《黄帝内经》中有相当篇幅都是论述针灸的,其中的《灵枢》九卷又称为《针经》。古人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等,都要靠经脉互相沟通达到平衡与统一。中医是讲究调和的,人体的气血在经脉中运行不息,必须调和达到某种稳定,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人就会生病,通过针刺腧穴,可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的气血功能,重新恢复这种平衡。临床证明,针灸对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都有疗效,特别是中风后遗症、失眠、便秘等慢性病、疑难杂证。
针灸的养生保健作用也不容忽视。相传古时官员被派到蜀中,就会让大夫用艾绒灸他们的“足三里”穴,以此来抵抗巴蜀的瘴气。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在膝下侧处,灸足三里,可以培补胃气,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不过古时针灸往往采用“疤痕灸”,要把皮肤烫起泡、流脓水,认为这样效果更好,所以,古人说,“若想身长安,三里常不干”。
针灸的手法有很多种,总的来说有“补”和“泻”两种作用。现在很多地方利用针灸进行减肥美容,主要是利用针灸的手法。减肥多采用泻法,因为中医认为肥人多痰湿,泻去这些多余的痰湿,身体自然就轻便了。但是有些女孩身体本来很匀称,却仍然希望减肥,过用泻法就要损伤人体的正气,不只容易致病,简直是消耗生命。
另外,人体的经脉系统非常复杂,古人形容道路纵横交错,说是“九经九纬”,其实经脉更复杂百倍。除了前面提到的十二经脉以为,经脉又分出十二经别,十二经别又分出十二经筋,十二经筋又分出十二皮部,如同一张大网,又像看不见的树枝越分越多布满周身。另外人体还有特殊的八条经脉,不属于十二经脉运行系统而是别道奇行,称为“奇经八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任脉和督脉,金庸先生的武侠书里一写到某位武林高手练成绝世武功,往往描写“打通了任督二脉”,其实普通人任脉和督脉本来就在面部沟通,只不过我们都没成为绝顶高手
经纬度
,
织布机
,
地球
相关帖子
•
膝痛难忍寻大杼
•
睡觉终究朝南睡才最健康(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羡煞卐旁人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