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唐代文人笔下的本草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唐代文人笔下的本草
[复制链接]
274
|
0
|
2015-11-21 21: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文化昌盛,中外医学交流繁荣的年代,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岁月,众多的文学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精美诗篇和鸿文巨著。他们的作品除了文学外,常常涉及到医学理论、养生学、本草学等内容。这些文医并茂的科学文化资料,对中医学的传承,起了很好的作用。兹将由唐代文化名人编撰的本草书籍作一简介。
广文馆博士的《胡本草》
郑虔,字弱齐,唐天宝初,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官任协律郎,迁广文馆博士。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精通地理、兵法。对诗、书画有高深的造诣,唐玄宗称他为“郑虔三绝”。他所写的文章,结构严谨,言简意赅,优美动听。
郑虔与杜甫是挚友。至绍二年,郑虔因私撰国史罪被谪台州,杜甫撰《送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于诗》以送别:“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心时。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便与先生应永别,九重泉路尽交期。”声声泪,句句情,把相思之情寄托在“九泉路上”。多年后,杜甫在泰州得知郑虔为广文馆博士消息时,感概之,作《有所思》以志。
《新唐书.艺文列传.郑虔传》记载:郑虔好医学,尤喜搜集历代有关药物治病的文献资料,常采集中草药为人治病。时有胡人慕其书画,虔每以书画交换药品。在唐玄宗欲往西子国求灵药,监察御史杨范臣进谏“胡药之性,中国多不能知。”的影响下,郑虔进一步搜集整理胡中(胡中,泛指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地区)药物和应用经验,写成专门讨论胡药的本草著作《胡本草》七卷,为后世研究外来药留下了宝贵资料。
银青光禄大夫的《食疗本草》
孟诜,生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卒于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据《旧唐书.列传》和《德平县志.人物志》载:孟诜,汝州梁人,寄籍平昌,孟子三十一代孙。
唐代神龙年间,孟诜告老还乡,居于伊阳山中,采集药物,精心炮制,以食药养生。孟诜虽年已高,仍鹤发童颜,力如壮年,有人请教他养生之道,他说:“若能保生养性者,常须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
唐朝景元年(710年)睿宗(李旦)即位,遣人召孟诜入朝为官。孟诜以年老固辞。李旦不忘旧好,赐锦缎百匹,又命河南府,每年春、秋二季按时送给羊、酒、糜粥,以示优怀。孟诜享年93岁,无疾而终。
孟诜 在伊阳山期间,采集药物200余种,分论其食性,功用,记述禁忌,鉴别异同,再结合自己食用经验和探索所得的养生方剂,编成《补养方》三卷。后经张鼎增补,更名为《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原书已佚。其帙文散见于《证类本草》、《医心方》等书。清.光绪三十三年,英人斯坦因在莫高窟发现五代人手抄本《食疗本草》残卷,上有石榴、芋等26种食药词条,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馆。1930年,日本人中尾万三考察校订了该书,并写出《食疗本草考察》一文。
现存《食疗本草》分两编三卷,收录260种食药,归并了同类条文,更正疑误,收录许多唐初本草书未载的食药,阐明了许多独到而精辟的学术观点,更体现了食药同源的思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波斯后裔词人的《海药本草》
李珣,字德润。晚唐四川桦州人(今四川三台)。妹舜弦,为前蜀王衍昭仪,珣曾以秀才预宾贡。传为波斯香药商人李苏沙的后裔,隋末随唐僖宗来华,以唐代国姓改李。
李珣,在文学上有一定造诣,爱医药,好诗章,著有《琼瑶集》,为“花间派”重要词人之一。据《国史经籍志》载,李珣晚年隐居岭南,并游历江苏、浙江等地,对一些海舶运载而来的国外药品多所接触,且家庭常年从事香药贸易,对海药的性味、功用有较多的了解。
中国历史
,
本草学
,
文学家
,
文学史
,
中医学
相关帖子
•
足部按摩起源于《黄帝内经》
•
拔罐对风湿关节炎有用
•
身患数病的患者如何练气功
•
精神分裂症验方
•
风湿关节炎的拔罐疗法
•
拔罐疗法的治病机理
•
偏瘫推拿治疗方法
•
更年期综合征推拿治疗
•
尿路结石验方秘方
•
白血病中医辨证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药方剂
喀喀喀2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