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中原文化造就了大批著名医家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原文化造就了大批著名医家
[复制链接]
381
|
0
|
2015-11-21 21: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光辉灿烂的中原古代文明造就了历代众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等,其中也有一大批著名医家。
自汉武帝依从董仲舒奏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而这个时期正是中医的发展时期。儒家最根本的道德原则是孝,其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仁,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儒家的人生理想,其中又以济世利天下为最高理想。
医者,仁术也。在古人看来,做官与行医,为良相与做良医,都是济世利天下,其本质是一致的。因而掌握医术往往被看作是每一个人,特别是儒士们的一种义务。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晋代皇甫谧说得更深刻:“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皇甫谧《甲乙经序》)正是基于这一点,张仲景弃高官而不做,潜心于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出了不朽的《伤寒杂病论》,实现了他“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序》)的愿望。
中州自古多名医。在这块土地上,除了伟大的医圣张仲景之外,还有许多杰出的医学家。早在商代初期,就有商汤的宰相伊尹著《汤液本草》发明了汤剂。又因为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饪之圣”、“中华厨祖”。伊尹是开封县人(一说是伊川大莘人)。早期的医方大家,晋朝的范汪是河南许昌人,他著有《范汪方》。较早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褚氏遗书》的作者,南朝的褚澄是河南禹县人。唐代的针灸和中药名家甄权是河南扶沟县人,寿103岁。唐代名医张文仲为高宗时御医,是治疗风病专家,著《疗风气诸方》,为洛阳人。对痨病(结核病)提出独到见解,著有《骨蒸病灸方》一卷的崔知悌是鄢陵县人。中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的作者,唐代的孟诜是河南省汝州市人。北宋著名的医方类书《太平圣惠方》的作者王怀隐是河南商丘人。宋代著名的儿科专家,编写《小儿药证直诀》,使钱乙学说得以传世的阎孝忠是河南许昌人。北宋仁宗时,“校正医书局”中整理古医书的高手有好几位河南人。如掌禹锡撰《嘉佑本草》为郾城人,孙兆、孙奇完成《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均为汲县(今卫辉市)人。北宋末期的著名医家,《鸡峰备急方》(又称《鸡峰普济方》)的作者张锐是河南郑州人。南宋的伤寒大家,《伤寒补亡论》的作者郭壅是河南洛阳人。金元四大家之一,攻下派的代表金代张子和是河南兰考县(一说民权县)人。元代名医滑寿祖籍是河南襄城县人,他著有《读素问钞》、《难经本义》,对《内经》和《难经》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著的《诊家枢要》和《十四经发挥》分别是诊断学专著和针灸专著,均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著名的医史专家,明代的李濂是河南开封人,他的《医史》十卷,是我国首次以“医史”命名的医学史专著,书中为张仲景、王叔和、王冰等人补写了传记。清代名医,《嵩崖尊生全书》的作者景日眕(zhěn)是河南登封县人。清代温病学家,《寒温条辨》的作者杨栗山是河南夏邑县人。清代著名的植物学家,撰写《植物名实图考》,而对世界医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吴其浚,是河南固始县人。等等,不再一一列举。这些著名的医家,犹如璀璨的群星,照亮了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逆之羽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