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抓药”溯源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抓药”溯源
[复制链接]
235
|
0
|
2015-11-21 21: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年长一些的人到中药房去配药,称之为“抓药”。这中药明明是一剂一剂配的,怎么叫“抓”呢?“抓药”一词说来话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与唐代孙思邈有关。
人称“药王”的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他自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长大后,精通医术,著有传世之作《千金方》等。
据传,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都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药王每次采的药材颇多,各种药材不能混放串味,否则会影响药材功效。于是,孙思邈想了个办法,在衣服和裤子上缝了很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只小口袋里,以便采药途中行医时方便用药。孙思邈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就到哪里。每次诊病后,都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药来,所以人们把它叫做“抓药”。
药店出现后,为了使众多草药不混杂,也便于分类抓取,店主仿照药王的办法,在药柜里做了一个个抽屉,抽屉里再隔成几个方格,放置各种药材。以后,又逐渐发展成“百子柜”,即药店的壁柜里有上百个抽屉,每个抽屉又分隔成四格,老药工们就在“百子柜”里按药方快而准地“抓药”。现在,很多中药房里已不见“百子柜”,通常把较为名贵的药材放在玻璃瓶内,一般药材仍放在柜子里,传统的“百子柜”可谓名不符实了,现在药工“抓药”的“准星”也欠“火候”了。
医药学
,
中药房
,
家产
相关帖子
•
中医性科学典籍的精粹集成
•
李时珍与“鲜果”
•
诗人医生刘禹锡
•
白居易与其眼疾诗
•
中国医药学的起源
•
宋金元名医--苏颂
•
周汉晋名医--华佗
•
新安药学家陈嘉谟
•
宋金元名医--沈括
•
上古名医-伏义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肿瘤治疗中心
中药方剂
語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