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名医--王好古

[复制链接]
查看411 | 回复1 | 2015-11-21 22: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元代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约生于公元1200~1264年,曾经与李杲一起学医于张元素,但其年龄较李杲小二十岁左右,后又从师于李杲,尽传李氏之学。张元素强调脏腑辨证,重视分辨病变所在脏腑的寒热虚实,李杲阐发脾胃学说,尤重脾胃内伤虚证的探讨。在张、李二家的影响下,王好古又着重于《伤寒论》方面,而独重由于人体本气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三阴阳虚病证,另成一家之说。著有《阴证略例》、《汤液本草》、《医垒元戎》、《此事难知》、《斑论萃英》、《伊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等。
    王好古论伤寒为病,非常重视内因的作用,认为不论内伤外感,其所以为病,总由人体正气之虚所致。外感寒邪,内伤饮冷或空腹不食,均可导致内伤阴证的发生。但其得病有轻重之不同,预后有可治不可治的区别,全在于人体正气的虚实程度。王氏的这一理论认识,与《内经》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不仅如此,王氏在以上文字中,还说明了出现三阴证的病机,与人体内已伏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种从体质角度分析病机,强调体质从化观点,颇有实际意义。王氏论伤寒强调正气之虚为本,李杲论内伤病,亦强调元气不足为根,二者的观点基本一致。可见王氏之学受李杲之学术思想的启迪,是一脉相承的。
    他依据个人经验,认为内伤三阴之证的治疗,厥阴之阴盛阳衰,治疗当以当归四逆汤,该方适用于“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少阴之阴盛阳衰,治疗当以通脉四逆汤,该方适用于“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太阴之阴盛阳衰,治疗当以理中汤,该方适用于“脉浮沉不一,缓而迟者”。王好古重视伤寒三阴证的研究,提出了“阳证易辨而易治,阴则难辨而难治”的认识,从一个侧面补充了前人研究《伤寒论》的不足,也是王氏将李杲的温补思想在《伤寒论》中灵活的运用,颇有独到之处。
    王好古临床用药主张温养脾肾。其用返阴丹(硫黄、太阴玄精石、硝石、附子、干姜、桂心)以治阴毒伤寒,心神烦躁,头痛,四肢逆冷。用霹雳散(附子一枚,细末)治阴盛格阳,烦躁不饮水。用四阳丹(硫黄、木香、荜澄茄、附子、干姜、干竭、吴萸)治阴毒伤寒,面青,手足逆冷,心肠气胀,脉沉细。用正阳散(附子、皂荚、干姜、甘草、麝香)治阴毒伤寒,面青,张口气出,心下硬,身不热,只额上出汗,烦躁不止,舌黑多睡,四肢俱冷。用火焰散(舶上硫黄、附子、新蜡茶)治伤寒恶候。用白术散(川乌、桔梗、附子、白术、细辛,干姜)治阴毒伤寒,心间烦躁,四肢逆冷。用肉桂散(肉桂、赤芍、陈皮、前胡、附子、当归、白术、吴萸、木香、厚朴、良姜、人参)治疗伤寒服凉药过度,心腹胀满,四肢逆冷,昏睡不识人,变为阴毒恶证。以上诸方药中,返阴丹、回阳丹、火焰散、霹雳散、正阳散等均用附子为主要药物。若白术散、肉桂散之类,又多附子、白术并用,脾肾兼顾。
昉中满城 | 2017-7-6 11: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打死我也不说,你们还没使美人计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