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骨丹

[复制链接]
查看355 | 回复2 | 2015-11-21 22: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驳骨丹--《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 Bó Gǔ Dān
    【别名】小驳骨、细叶驳骨兰、臭黄藤
    【来源】为爵床科裹篱樵属植物裹篱樵Gendarussa vulgaris Nees [Justicia gendarussa L. F.]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辛,微酸、平。
    【功能主治】续筋接骨,消肿止痛。用于骨折,扭挫伤,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驳骨丹--《辞典》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拼音名】 Bó Gǔ Dān
    【别名】接骨草、四季花(《群芳谱》),小还魂(《岭南采药录》),百节芒(《广州植物志》),小叶金不换、小驳骨、小接骨草(《南宁市药物志》),驳骨消、驳骨草、骨碎草、大力王、长生木(《广西药植名录》),细骨风(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裹篱樵的茎叶。7~8月采,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灌木,全体无毛,高可达1.5米。叶互生,有短柄,披针形,长4~14厘米,宽1~2厘米,全缘,先端渐尖。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脓内,长4~10厘米,往往成圆锥状;花下苞片狭小,短于萼,常脱落;萼5齿裂,线形,长约3毫米;花冠唇形,白色或粉红色,有紫斑,长约1.2厘米;雄蕊2,着生于花冠喉部,突出,药室高低不等,其中一室的基部延长;子房上位,花柱线形,短2裂。蒴果棒状,长约1.2厘米,无毛。花期初夏。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阴湿处、沟谷间。常栽培作绿篱。分布广东、台湾、广西等地。
    【化学成份】含生物碱裹篱樵碱和挥发油。
    【药理作用】根煎剂或醇提取物(1~2克/公斤、可使大鼠体温升高;剂量过大(10~20克/公斤)则使体温降低,剧烈泻下,终致死亡。
    【性味】
    辛,温。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温。"
    ②《本草求原》:"辛,平。"
    ③《陆川本草》:"辛苦,微温。"
    【功能主治】
    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骨痛。
    ①《纲目拾遗》:"治折伤,续断骨,捣罨。"
    ②《生草药性备要》:"治风邪,理跌打,调酒服。"
    ③《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内服能去瘀生新。"
    ④《陆川本草》:"治风湿骨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或研末。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附方】
    ①治骨折,无名肿毒:小驳骨鲜草捣烂或干草研末,用酒、醋调敷患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跌打扭伤,风湿性关节炎:小驳骨五钱至一两(鲜者一至二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辞典》
    驳骨丹--《中华本草》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拼音名】 Bó Gǔ Dān
    【英文名】 Common Gendarussa Herb
    【别名】接骨草、四季花、小还魂、百节芒、小叶金不换、小驳骨、小接骨草、驳骨消、驳骨草、骨碎草、大力王、长生木、尖尾峰、接骨筒、细骨风、白及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驳骨丹的茎叶或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endarussa uulgaris Nees [Justicia gen-darssa burm. F.]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驳骨丹干 亚灌木,直立无毛,高约1m。茎圆柱形,节膨大,分枝多,嫩枝常深紫色。叶对生;纸质;叶柄长不及1cm;叶片狭披针形至披针状线形,长5-10cm,宽5-15m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侧脉每边6-8条,呈深紫色。穗状花序顶生,上部密生,下部间断;苞片对生,每苞片中有花2室数朵;萼近相等的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长约4mm;
icmv7465 | 2017-7-1 16: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我已经对这个社区失望了,觉得这个社区没有前途了,心里充满了悲哀。但是看了你的这个帖子,又让我对社区产生了希望。是你让我的心里重新燃起希望之火,是你让我的心死灰复燃,是你拯救了我一颗拨凉拨凉的心!
向肥妓 | 2019-3-10 05: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会讲话,一见人多就结结巴巴,像羊拉屎一样,不合你的味道请多多包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