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荠苎

[复制链接]
查看272 | 回复2 | 2015-11-21 22: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 Shí Qí Zhù
    【别名】鬼香油(《纲目拾遗》),小鱼仙草(《植物名实图考》),香茹草,野荆芥、痱子草(《分类草药性》),土荆芥、野香茹(《福建民间草药》),热痱草(《浙江中医杂志》9(6):47,1966),香草、野芥菜、白鹤草、天香油、五香草、土茵陈(《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紫花草(苏医《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粗糙荠苎的全草。7~8月采取全草,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60厘米,多分枝。茎方形,被有向下的柔毛。叶对生;叶片长椭圆形,略呈紫色,有细毛,长1.1~4厘米,宽O.8~2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叶缘有浅锯齿,两面均有金黄色腺点;叶柄长3~20毫米。花轮集成间断的总状花序,顶生;苞片卵状披针形至卵形,较花柄长。先端渐尖,基部无柄,背面和边缘上均有长柔毛;花萼钟形,有脉10条,长1.9~2.5毫米,外面有长柔毛和金黄色腺点,2唇,上唇有3齿,,中间的齿小而短,两侧的齿较长,下唇有2齿;花冠淡紫色,长4.5毫米,外面被有微柔毛,冠筒基部收缩,收缩处上部有毛环,向喉部惭渐扩张,上唇较短,顶端有凹,下唇两侧的裂片近于半圆形,中裂片大而外折,倒心脏形,内面有长柔毛,顶端有圆齿;雄蕊4,2退化;花柱2裂,伸出筒外。小坚果近于圆形,黄褐色,具有网状凸起的皱纹。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树丛下及沟旁。分布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福建、广东等地。
    【化学成份】含生物碱、皂甙、鞣质5%和挥发油0.57~3.5%。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l-侧柏酮75%、d-香桧烯11%、d-柠檬烯8%、α-石竹烯、水芹烯等。
    【性味】
    辛苦,凉。
    《本草拾遗》:"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
    清暑热,祛风湿,消肿,解毒。治暑热痧症,衄血,血痢,感冒咳嗽,慢性气管炎,痈疽疮肿,风疹,热痱。
    ①《本草拾遗》:"主风血冷气,疮疥,痔漏下血,并煮汁服。"
    ②汪连仕《采药书》:"润肌肤,滋颜色,败疮毒,止蛇咬、蜂螫、蛓毛伤,取叶擦之。"
    ③《李氏草秘》:"治诸疖肿毒。"
    ④《分类草药性》:"治痧症,霍乱;解毒,去暑热。"
    ⑤《福建民间草药》:"除湿祛风。疗湿疹,止瘙痒。"
    ⑥《广西中药志》:"祛风,散瘀,破结,消毒。治伤寒头痛,中风口噤,衄血,肠风,崩中,血痢,痈肿,跌打。"
    ⑦《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暑解表,消肿,解毒。治感冒,中暑,痱子,无名肿毒,蜈蚣咬伤。"
    ⑧《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止血治创伤出血,感冒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广西中药志》:"表虚者忌用。"
    【附方】
    ①治受暑发高烧:石荠苎、苦蒿、水灯心。煎水加白糖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感冒,中暑:石荠苎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风疹,感冒:石荠苎全草三至五钱,白菊花三至五朵。酌冲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冬瓜痈,附骨疽:鬼香油加甘草一钱,入酱板盐花,捣罨有效。(汪连仕《采药书》)
    ⑤治痈疽(在未成脓阶段):石荠苎叶,加红糖半两。共捣烂,遍贴患处,日换一至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湿疹瘙痒、脚癣:石荠苎全草一握。煎汤浴洗。(《福建民间草药》)
    ⑦治痱子:鲜石荠苎二斤,煎汤外洗。(《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⑧治热痱:石荠苧鲜叶搓揉,搽擦。(《浙江中医杂志》9(6):47,1966)
    ⑨治疟疾:紫花草捻烂塞鼻孔,并煎汤于疟发前洗脸。(《江苏药材志》)
    ⑩治蜈蚣咬伤:石荠苧鲜叶擦患处。或烧存性研末加麻油调敷。(《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cvxdo | 2017-7-13 18: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觉醒来,天都黑了。
lwsyp | 2019-3-23 09: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够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啊!楼主,请原谅我的自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