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概念

[复制链接]
查看477 | 回复1 | 2015-11-21 22: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格是什么,不同的学科各有其所指的意义,而不同的心理学则赋予不同的概念。可以说,人格的定义随人格心理学家的理论观点而异,有多少理论就可能有多少定义。总的来说,可以说人格是指那些在个体身上使人的行为比较稳定的、相对持久的特质、倾向或特性模式。具体地说,人格是由特质或倾向性构成的,它们决定了个体行为的差异、个体行为跨时间的一致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是个体心理行为差异性、个体化的核心因素和标志。人格概念可能具备的几个内容为:
    ①总体性,以为人格是行为的总体;
    ②整合性,重视人格的组织机制,它具有中心,并根据一定的原则组合并构筑起来;
    ③层梯性,强调心理机制的层次作为人格特点来看待;
    ④特质的组成模式;
    ⑤人的适应行为;
    ⑥人的差别;
    ⑦人格的社会性。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面具(Persona),中文亦译为个性。中国古代文献常用“性”、“禀性”、“气性”、“气质”等词表述。如古代儒家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及告子的生无善恶的观点,以“性”说明人的个性差异。宋.张载、朱熹等用“气质”、“气质之性”以阐述个性问题,将人生而具有的本性,即“人的生物质性”称为“天地之性”;个体出生后,随着躯体的发育和生理的成熟逐渐发展起来的心理特性,称为“气质”或“气质之性。”张载强调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正蒙.诚明》)。从宋始,医家们也逐渐用“气质”一词来讨论个性差异,如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胎教门》专列“气质生成章”,明代的医著中也频频出现“气质”一词,清代石寿棠《医原》更强调:“欲诊其人之病,须先辨其人气质阴阳。”但中医学“气质”一词的含义,并不等同于现代心理学中的气质概念,而与人格概念更为接近。
岚峰pisces | 2017-8-1 11: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以风骚惊天下,就以淫荡动世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