篦齿蒿

[复制链接]
查看302 | 回复2 | 2015-11-21 2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处】始载于《内蒙古中草药》
    【拼音名】 Bì Chǐ Hāo
    【英文名】 Pectinate Neopallasia herb
    【别名】恶臭蒿、粘蒿、籽蒿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栉叶蒿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opallasia pectinata (Pall.) Poljak. [Artemisia pectinata Pall.; Neopallasia yunnanensis (Pamp.) Y. R. Ling]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晾干。
    【原形态】栉叶蒿 一年生草本,高12-40cm。茎自基部分枝,紫色或灰白色,被稠密的白色绢毛。叶片椭圆形,篦齿状分裂,松针状,质坚硬,无毛,无叶柄,羽轴向基部逐渐扩大,茎下部和中部的叶长1.5-3cm,宽0.5-1cm,上部和花序下的叶变短而窄。头状花序无梗或几无梗,卵球形,长3-4(-5)mm,单生或数个集生于叶腋,多数头状花序在小枝或茎中上产排列成紧缩的穗状或狭圆锥状;花托圆锥关突起;外围的雌花能育,3-4个,狭筒状,全缘;中内的两性花9-16个,有4-8个着生于圆锥状花序托的下部,能育,其余的生托顶,不育,全部两性花冠5齿裂。瘦果在圆锥状花序托的下部排列成规则的一圈。花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荒漠、河谷砾石地或山坡荒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化学成份】本品地上部分含9(10)-佛术二烯-12-酸[eremophila-9(10),11(13)-dien-12-oic acid],β-谷甾醇(β-sti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石蜡(paraffins),倍半萜烷(sesquiterpenic hydrocarbons ),和倍半萜二醇(sesquiterpenic diol)。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利肝胆。主急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g;或研末。
    【各家论述】《内蒙古中草药》:清利肝胆、消炎止痛,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头痛头晕。
    【摘录】《中华本草》
lgog4694 | 2017-7-19 13: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大后…我就称了你…恩,140斤了,要减肥啊!…
ritabttrzun | 2019-3-27 21: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根还得待在电脑前,闷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